李 翔 (陜西省銅川市群眾藝術館 727000)
從物質城市化到心靈城市化
——沮河社區文化發展調研
李 翔 (陜西省銅川市群眾藝術館 727000)
近年來,我國城市文化建設取得長足進步,但農村文化發展相對滯后,出現的問題是,不少鄉村社區的文化設施配置依然落后,位于城郊或市區的情況相對較好,活動經費和陣地建設都不錯,但是利用率并不高,村民只是空間上脫離了黃土窩,成了地地道道的城市人,心靈深處依然落伍陳舊,依然保持著不折不扣的農民生活習慣。這對我國加大城市化進程,提高國民素質,實現中國夢的大目標來講,實在是個不小的阻力。針對這一問題,筆者走訪了銅川新區正陽路街道辦事處沮河社區,進行了實地調研。
沮河社區隸屬銅川新區正陽路街道辦事處,社區共轄企事業單位6個,8個居民片區,總人口3527人。其中新城村全村共4個村民小組366戶1741人。被列為銅川新區“村改居”和“城中村”改造工程試點村。由于社區位于銅川新區和耀州區接合部,共享兩區豐厚資源,地理位置優越,經濟發展潛力巨大,各項社會事業蓬勃發展。2011年沮河社區創新思維,創建了符合社區民情的“一站式”便民服務機構,綜合服務中心1000平方米,實現黨建、民政救助、醫保、養老保險、低保、計生、綜治等一站式開放辦公,更加方便了群眾日常生活。2012年社區文化體育活動中心竣工并投入使用。該中心總投資六百余萬元,面積達3000多平方米,可提供大型會議、報告、文藝表演、群眾健身等活動。另外,社區還配有鑼鼓器材30件,演出服裝60套,健身器材50件,各類圖書報紙不下5000冊。
盡管這座文化中心硬件設施在全市來講也堪稱前列,物質基礎相當雄厚。當筆者走進文化中心,但見偌大的籃球場上空無一人,乒乓球案子有七八張,但都落滿了塵土樹枝,鑼鼓鐃鈸、演出的服裝等用具封存于木箱,擱置在儲藏室內,聽管理人員講,來圖書室讀書看報的也就固定的幾個人。總體來說,沮河社區存在的問題是,物質條件相對優越,無論生活設施方面的還是文化建設方面的,都有了前所未有的改觀,但村民的娛樂方式,思維習慣,依然是過去的農耕時代的生活方式,沒有享受到與城市相匹配的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
根據對沮河社區的觀察和體驗,筆者認為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分布不平衡。從全社區來看,文化基礎設施分布存在較大的差異,發展很不平衡,由于社區管轄四個村組,地域面積比較廣,而遠程教育室、圖書室,籃球場等一系列文化體育設施都集中在村文化中心,給村民參加活動造成不便,因而產生了設施利用率不高現象。
2.農村健康文化生活貧乏。大多數村民,除能收看幾套電視節目、聽聽收音機外,基本上無健康的文化生活。休閑時間,要么是談論風流韻事,要么張家長李家短說是非,要么是通過打麻將、“捉麻子”來打發時光,現實的文化娛樂生活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很不協調。
3.農民文化出現邊緣化。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農村失去了鄉土文化熏陶,又加上市場經濟及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出現了一些不健康的東西,導致農村健康的鄉土文化陣地減弱邊緣化程度增強。農村談論“三農”政策的少了,談論婚姻扭曲的多了,談勤勞致富的少了,談“搞小三”“傍大款”的多了。農村文化有很大缺失。
4.賭博、迷信等傳統文化根深蒂固。村民們因為文化生活單調,也因為人性弱點,特別喜歡打紙牌、搓麻將、擲骰子。因為文化水平比較落后,科學知識比較匱乏,農村里有不少中老年人特別信奉這個神、那個鬼,尤其是得了重病的人,迷信思想更重。
5.文藝隊伍缺乏領軍人物。農村缺乏在文藝方面既有一技之長,又能積極組織大家開展活動的文化專長人士。社區僅有的兩支文娛隊伍,由于得不到有效的管理,活動少,隊伍散,漸漸導致隊伍流失,勉強保留的也大多名存實亡。
6.文化市場管理難到位。文化執法部門主要集中在繁華市區執行公務,對于其他地域鞭長莫及,社區文化市場缺乏長期有效的監督和管理,給不健康的文化惡習留下了生存空間。
由于以上種種現象的存在,由于它們對村民依然具有不可低估的誘惑力,難以形成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自然文化設施不能發揮有效功用。
以沮河社區為例證,根據當今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實際情況,筆者提出如下對策和建議:
1.結合本村實際,搞好特色文化。一是成立老年協會,以協會會員為依托,加強建立老年人文體隊伍,打造夕陽紅老年人文化;二是以農村特點建設文化品牌,主要抓好重大節慶活動。每逢春節、國慶、“五一”、端午節、重陽節等重大傳統節日,都組織專場文藝演出和各類活動;三是鼓勵和支持創作貼近農村生活題材的鄉土文化產品,對群眾反應好的予以獎勵,并在轄區范圍內巡回演出,給他們以展示才藝的機會,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
2.“文化下鄉”要革新改造。“送戲下鄉”、“送電影下鄉”、形式要活,范圍要廣,內容要新,要有可看性,要村民喜聞樂見,以此帶動鄉村文化,活躍鄉村文化。有條件的爭取配備“演出車”,節省時間,增加演出次數,滿足村民文化需求。
3.根據各自興趣,成立文藝表演隊。如中老年腰鼓隊、秧歌隊、戲班子,排練演出本土傳統藝術,或者宣傳計劃生育、一些富民惠民政策。
4.適當組織、舉辦政治、經濟、科技、文化及相關政策知識講座,如法律知識、民主選舉知識、國家農業政策和土地政策等宣講,滿足村民了解有關法律政策、落實民主權利的需要。
5.完善文體活動中心,融戲臺、棋牌室、健身室等設施于一體,因地制宜,多舉辦群眾喜聞樂見的競技性比賽,有效引導村民的健康娛樂活動。如秦腔、秧歌、健身舞蹈競賽就很受村民歡迎。
6.開展“創建農家書屋、爭當優秀管理員”活動,建立一批農家書屋,培育一批讀書用書、科技致富典型,涌現一批管理員先進代表。將農家書屋管理員補貼、農家書屋維護、及農家書屋工程工作經費等列入財政預算予以保障。保證農家書屋常開,讀書學習熱情不減。
7.設立一批“文化中心戶”,彌補文化中心之不足。文化中心戶是縣、鎮街、村三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的重要補充,可以讓農村群眾“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到看書看報、跳舞、下棋、健身等文化娛樂活動,促進農村形成半小時“文體服務圈”。同時可以帶動左鄰右舍及周邊村民逐步改變傳統生活習慣。
8.培養文化活動的“領頭雁”,充分發揮其帶動作用。
有些活動大家都樂意參加,也有一定的基礎,開展起來并不困難,難的是沒有骨干分子引導,沒有才藝俱佳的領頭人來組織實施,這樣你靠我,我推你,往往一個很好的活動策劃就不了了之了。
沮河社區文化發展說明,由于歷史原因和社會環境因素的制約,農民從物質城市化到心靈城市化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我們堅信,只要有政府的倡導支持,有典型的引領帶動,在社區形成濃郁的城市文化氛圍,相信村民一定會受到熏陶,提高認識,發生思想蛻變,真正融匯到城市健康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當中,成為名符其實的城市一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