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婧 (廣東省文化館 510000)
廣東基層文化館(站)服務效能提升的思考
胡 婧 (廣東省文化館 510000)
基層文化館(站)是一個地方群眾文化活動的指導中心、培訓中心、活動中心,在群眾文化工作中具有主導作用。文化館服務功能發揮的好壞,關系著一個地區群眾文化生活的優劣。本文分析了文化館(站)在服務群眾文化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文化館(站)服務效能提升措施。
文化館;服務效能;提升
廣東省文化廳從2014年2月實施“基層文化館(站)效能提升計劃”(以下簡稱“計劃”)以來,已有三年時間,為更好地掌握“計劃”實施情況及存在問題,進一步探索、研究解決對策,促進我省基層文化館(站)服務效能提升,筆者通過實地考察、走訪群眾、問卷調查、拍照存檔等方式,對廣東地區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情況進行了調研,
對基層文化館(站)的設施建設、業務開展、服務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原因進行了分析,為提升基層文化館(站)服務效能探討對策。
根據調研情況,各地文化館(站)雖然在提升服務效能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較好成效,但同樣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和薄弱環節,亟待予以妥善處理解決。
1.全省文化館(站)發展水平不平衡
“十二五”以來,我省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但從調研結果來看,區域間發展不平衡的情況愈發凸顯。其中,以深圳、廣州、珠海為代表的珠三角地區文化館(站)在設施建設,功能實現,館(站)投入與人才數量、質量,服務規范,文化活動的規模和社會效益等方面明顯優于其它地區,珠三角地區文化館(站)建設已達到全國前列水平。而占我省69.6%面積、60%以上人口的粵東、西、北地區,文化館(站)建設水平與珠三角地區相比,差距還很大,許多文化館(站)僅實現基本建設要求,甚至個別地區還存在建設“空白點”。有的地方仍然存在公共文化設施出租、擠占、挪用的情況,少數文化館(站)被租用為幼兒園、培訓機構、商業服務場所,或部分場地被挪用為鄉鎮政府會議室,導致文化設施面積縮減、功能區減少、業務開展受影響。個別文化設施在建成初期曾發揮比較好的作用,但隨著時間推移及疏于管理,文化設施和服務出現滑坡。
2.欠發達地區文化館(站)建設經費短缺
基層文化館(站)是基層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要擺上位,抓住重點,才能確保基層文化館建設質量。近年來,政府對基層文化館(站)工作高度重視,投入費用也在不斷增加,但由于基層文化館任務持續拓展,特別是欠發達地區經濟相對落后,基層政府尤其是鄉鎮政府缺乏投資動力,投入費用仍顯不足,很多單位入不敷出,文化館(站)整體建設力量還有所欠缺。
3.基層文化隊伍人員不足,結構不合理、素質偏低
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關鍵在于人才。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才南下大潮,珠三角地區特別是廣州、深圳等地集聚了不少文藝人才,但在我省經濟欠發達地區,尤其是農村地區,由于工資待遇低、工作環境差,不僅吸引不了外地人才,原有的文化人才也向珠三角地區流失,本土人才留不住,外界人才引不進。有些地區未能落實中央和省關于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應該配置不少于1—2名編制的規定,部分文化館站存在工作人員編制不足或人員被挪用的現象,文化設施、設備得不到有效利用。
廣東省2015年出臺的《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實施意見》中指出,要著力整合各方資源、統籌城鄉發展,重點解決區域、人群、城鄉之間公共文化服務不均衡的問題,讓全省人民共享文化改革發展成果。
1.高度重視,加強領導,強化服務保障
基層文化館(站)建設是一個長期系統的工程,沒有政府的支持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要想推動基層文化館(站)建設和發展,各地文化館(站)要多向地方政府進行匯報,積極主動爭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和理解,讓政府能夠站在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高度,充分認識文化館(站)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真正將其納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框架,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制定符合文化館(站)建設和發展的近、中、長期規劃,開展與之相適應的文化建設活動,確保文化館(站)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新進展。
2.明確基本功能,創新服務理念,優化用人模式,提高服務質量
我省文化館(站)在建設中,需要明確基本的功能,概括起來,應包括六大功能:組織指導功能、傳承創新功能、基層培訓功能、創作指導功能、系統管理功能及綜合平臺功能。文化館既是基層文化建設的組織者、指導者、創作者、管理者,也是面向基層提供綜合配套服務的重要平臺。以上六大功能基本上涵蓋了文化館的業務建設范圍,只有明確了功能定位,才能更好地強化文化館(站)服務效能。面對新形勢下的群眾文化工作,要積極轉變工作作風,創新服務理念,堅持以群眾需求為導向,以提供優質服務為核心,創新運行機制,搭建平臺讓文化人才服務于全民,讓文化項目與群眾需求有效對接。定期組織各個崗位培訓并開設相關監督渠道,在各級文化館(站)大廳設置意見箱,公開監督電話等。
3.整合各市(區)資源,開展聯合服務
各市、縣、鎮文化館(站)是一個完整的體系,應充分整合全市文化館(站)的作品、設備、人才、隊伍等資源,共同開展服務,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實現群眾文化資源城鄉共享,使資源發揮出最大效應。在堅持“送文化”服務方式的同時,積極探索和實踐“超市式”供應、“菜單化”服務的模式,可以在各市文化館設立公共文化服務資源配送中心,整合各種文化資源,提供個性化的文化服務。通過媒體公告和網絡平臺發布文化資源、文化服務和產品的信息,供給廣大群眾選擇。
4.加快體制改革,推進文化館理事會制度
文化館建立理事會制度是對管理權與所有權相分離的一種新的管理理念的體現。建立事業單位的理事會制度,就意味著相關政府部門所扮演的角色只是所有權的出資方或代理方,從而將微觀的內部管理事務交由理事會負責,由此實現管理權和所有權之間的分離。首先,文化館建立理事會體現“還權于民”和“去行政化”的治理理念。“還權于民”就是指政府部門通過借助“民間組織”一類的非政府的組織和廣大市民的力量進行公共服務的供給,而并非是由人民直接行使權力。在文化單位事務中,具體的決策權是由理事會來行使的,即政府部門不會通過行政手段對事業單位事務進行干預,而最終的決定權將會被“民間組織”這一類的非政府的組織和大眾所掌握,使得文化館事業的發展獲得更大的自主權;而“去行政化”就是指以最大的限度對政府部門所掌握的控制力度進行弱化,用以迎合社會需要,在擺脫政府部門所采取的直接的行政控制時產生的觀念上的取向,從而獲得公益性單位公共文化服務的最大化。
綜上所述,文化館在群眾文化活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為了更好地提升服務群眾的效能,文化館也需要不斷進行自我完善。尤其是在自身設施、人員素質、人才隊伍建設、管理制度、服務意識等方面都需要根據時代的要求進行轉變與提升,才能發揮好文化館服務群眾文化的作用。
[1]陳艷云.基層文化館建設質量事關文化軟實力的提升[J].神州民俗,2015(11).
[2]金霓.文化館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方法探討[J].大眾文藝,20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