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惠平 (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院 210000)
中國古代燈具
——東漢錯銀銅牛燈案例研究
徐惠平 (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院 210000)
本文由南京博物院收集素材實物入手,從中國古代—漢代燈具的工藝制作,造型特點,藝術個性,實用價值和科學意識等方面進行研究分析。手工業作為古代主要生產方式,以燈具為例,其精巧的工藝和絢麗的色彩令人矚目。燈具作為照明工具,大量出現在春秋晚期。流行于漢代及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動物形燈以造型巧妙,其實用性與藝術性相統一,具有很高的藝術鑒賞價值。出土于江蘇、湖南省漢墓中的典型銅牛燈,以牛作為創作靈感來源,充分表現了漢代人以牛作為農耕好手,反映了自然界與人類友好和諧的生活態度,高超的銅器工藝和漢人的環保意識,是漢代工藝的精品之作,具有極高的藝術研究價值。
漢代燈具;錯銀銅牛燈;造型特色;工藝技術;環保意識
從中國燈具的發展歷史當中,“鉆木取火”是遠古人在與大自然的斗爭中,為了取暖和驅趕野獸,保護自身。火的使用,改變了人類歷史進程,火代表了溫暖、光明和生存的勇氣。隨著社會的進步,社會生產力得到一定的提高,陶制品開始出現,人類有了簡單的生活用具,照明也呈現出穩固的用具,如陶制燈、石制燈等簡易造型燈勢,火源主要以動植物油為主要燃料。
新石器時代晚期至戰國時代的一種以陶為材料的餐具是中國最早的燈具。晉代郭璞注《爾雅 釋器》有“瓦豆渭文登”,兩漢時期,燈具的制造得到了迅速發展,除了陶制的油燈之外,另有銅制、鐵質的油燈,譬如細柄淺盤的“高燈”、帶把的行燈、三合行燈和各類動物形燈,造型美妙、豐富多彩,構造也很精妙(考量了儲水滅火功用)。為主要材料的青銅燈具在形制、增飾、工藝和建造上都很是成熟。
在漢代文明當中,以虎、熊、豹、牛、鹿等動物形象是漢代最常見的裝飾主題。在漢代器物中,表現為動物的整體造型,借鑒動物身體上獨特的花紋,幻化成充滿想象力的神獸。漢代文物的形象在繼承秦以來寫實藝術的基礎上,工藝制作更注重器物造型時動物神情姿態的表達,以多重綜合的技法取總概、去繁復,尋求神似,以簡潔、明亮而又拙樸的格局,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反映了漢代經濟的繁榮和社會高度的發展。以牛作為燈具造型,將牛作為農耕幫手,其古樸、耐勞、勤懇的形象展現的淋漓盡致。表現當時漢代人與大自然和諧友好的情懷。
以東漢時期,睢寧劉樓出土的銅牛燈,和錯銀銅牛燈為例,于江蘇、湖南省出土居多。形制基本相同。兩者牛身的形態各異,前者牛的軀體渾圓結實,俯首,聳角,雙目圓睜,翹尾,神態憨厚,強壯有力,后者雄渾厚重。從工藝技術來看,兩者的燈具結構基本相似,各部件可以拆卸,巧妙地組合。煙管與圓筒形燈座相連,于牛身中注水,當燈點燃時,煙從導煙管流向水中,從而保持室內空氣清新。這項工藝技術足以顯現漢代人的巧妙構思。在當時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兩件燈具中,公元前206—公元8年東漢錯銀銅牛燈(圖3)屬漢代精品,牛身長364毫米 通高462毫米,于1980年出土于江蘇省邗江縣甘泉鄉東漢時期文陵王劉荊墓,是南京博物院鎮館之寶。
整件器物由牛形燈座、燈盤、燈罩和燈蓋四個主要構件組成。呈牛馱燈盞的形象,是一個體型肥碩的牛,銅牛的滿身用錯銀即是銀絲、銀片交錯相連嵌于表面,裝飾了流云紋、整體富麗堂皇,是漢代宮燈的精品之作。牛的背上的圓形燈盤和燈罩都可以旋轉滾動,此中銀片燈罩刻有鏤空的菱形斜紋路,為散熱、擋風和調光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燈盞的頂部有一煙道與牛頭緊密連接,鏤空的牛體中間可以裝水。當燈點燃時,出現的煙油經由煙道進入銅牛的內部并融于水中,如此不僅減少室內污染,更表現了漢人對室內環境的保護。這件精美的銅牛燈不僅見證了漢人工藝之精湛,也表現了漢人的環保節能意識。
漢代銅牛燈的工藝由于內部使用蠟燭,而銅牛燈由青銅材料制成,光源材料的特殊使得設計時如何與青銅工藝相結合,如何與燈具造型相適應。根據這一要求,需要漢代工匠以巧妙地加工方式來制作。因此采用了錯銀工藝,通過凹槽鑄制、凹槽加工、金屬鑲嵌、錯磨拋光四道工序制成。漢代工匠利用牛身中空,從牛背正中凸起的圓形座基上套扣一帶柄圈足燈盤,中心的燭扦起到固定蠟燭的作用,也可以盛接燃塵。燈盤邊緣的雙層凹槽上內嵌兩片弧形鏤空銅罩板組成的燈罩,扁平短把和環扣可方便轉動燈盤、燈罩。轉動燈盤時,罩板也跟著轉動。當調節燈的光向及亮度時,轉動燈盤可讓罩板轉動從而調節光照亮度,開和閉的方向也會影響到銅燈的照明角度以達到節能功效。
當銅燈點燃時,燈罩可起到擋風作用。燈罩上方扣一穹窿形燈蓋,蓋頂中央伸出的弧形煙道與牛首頂部以子母口相套接。當燈點燃時產生的煙灰通過煙道進入牛腹溶于水中,減少了室內污染。煙道促進牛燈體內的氣體循環,其也使牛燈能快速燃燒,減少了資源的浪費。銅牛燈各部分結構可拆洗,便于更換牛腹中被污染的水,以便保持牛燈的清潔與照明反射的亮度。銅牛燈的除煙設計足以反映當時工匠的高超工藝智慧與分析能力,既滿足了使用者對照明的要求,也改善了生活環境中的空氣質量,將人文精神與古代設計相結合。這項設計先于國外意大利科學家、畫家達芬奇發明的鐵皮導煙燈罩,在中國燈具歷史上有著極大的影響力。
錯銀銅牛燈是漢代燈具的精品之作,實用性與設計有機結合,是將形制、功能有機融合的燈具。銅牛燈造型厚重大氣、制作工藝精美、青銅材料的使用、科學性的設計使中國古代燈具發展遙遙領先。對于漢代燈具的造型、結構、工藝和裝飾等方面,應發掘、研究、繼承和發揚。錯銀銅牛燈的設計獨具匠心,離不開漢代社會的發展。漢代銅牛燈的巧妙設計可作為借鑒范本,應用到現代燈具設計當中。體會漢代工匠的設計想法,如何將燈具與材料、工藝、功能和裝飾性四者統一起來,體會設計的人文情懷與更深層次的文化價值。對于現代及當代燈具設計,古代燈具設計作為豐富的創作資料必須取其精華,結合現代科技手段與創新工藝,做出具有時代意義的燈具作品。在燈具歷史上,漢代燈具設計有極高的藝術研究價值,值得設計者深思。
[1]裴俊超.《燈具魅力》[M].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
[2]林福厚,亦山.《燈具設計》[M].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
[3]王強.《中國設計全集 用具類篇 燈具篇》[M].商務印書館海天出版社,2012.
[4]麻賽萍.《漢代燈具研究》[M].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
[5]孫建君,高豐.《古代燈具》[M].濟南 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
[6]裴元生,陳鑫.從漢代《錯銀銅牛燈》的藝術特征看設計的功能和形式[J].《美與時代月刊》,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