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方,陳朝明,趙 佳
1紅河衛生職業學院;2紅河州第一人民醫院
思維導圖對提高《診斷學》教學效果的思考
王 方1,陳朝明2,趙 佳1
1紅河衛生職業學院;2紅河州第一人民醫院
思維導圖是一種組織性思維工具,使用思維導圖既能幫助學生開發全腦功能、促進思維和記憶,又能加強新舊知識的聯系產生有意義的學習,幫助學生構建較為完整的知識結構。筆者將思維導圖用于《診斷學》教學后期階段,作為建立課程整體結構和幫助學生記憶的輔助教學手段,取得了一定的經驗。在將來的教學中能繼續應用,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
思維導圖;診斷學;提高教學效果
《診斷學》是闡述疾病診斷的基礎理論、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一門醫學課程,以其技術性、應用性和實踐性強為特征,是臨床醫學專業的核心課程。為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臨床思維、建立整體的知識結構和更好地記憶知識點,除了加強實踐練習外,筆者在教學中引入了思維導圖的方法。
思維導圖,又稱腦圖、心智地圖或思維地圖等等。它是一種組織性思維工具。要把信息“放進”你的大腦,或是把信息從你的大腦中“取出”,思維導圖是最簡單的方法——它是一種創造性的和有效地記筆記的方法,能夠用文字把你的想法“畫出來”[1]。
2.1 腦科學研究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羅杰·斯佩里的左右腦研究認為人的左腦主要負責詞匯、邏輯、數字等,右腦負責節奏、空間知覺、想象、色彩、整體意識。目前人類右半腦的開發和利用非常有限。如果能將人類大腦的各種功能和諧地加以運用,將比彼此分開工作產生更大的效率。思維導圖可以將一長串枯燥的信息變成彩色的、容易記憶的,有組織的圖,與大腦處理事物的方式相吻合。因此有利于激發大腦潛能,使大腦得以平衡協調發展[2]。
2.2 記憶的特征
記憶是一種比較復雜的認識過程,可簡略分為瞬時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期記憶三種類型,四個連續階段。瞬時記憶是指刺激剛停止作用后持續一瞬間的印象,儲存持續時間不超過1秒鐘。短時記憶時間要長一些,長期記憶則保持時間很久,甚至終生不忘。四個階段包括:第一階段的感覺性記憶和第一級記憶,第二級記憶,第三級記憶。四個階段的記憶形成的特征主要是:大腦將不連續的、先后形成的瞬時記憶經過處理和加工,形成一級記憶,再通過反復運用和復習轉化為二級記憶,形成“記憶的痕跡”。記憶的痕跡有些慢慢遺忘,有些經過長期使用和不斷強化,就儲存為三級記憶[3]。
2.3 教育心理學理論
加涅“信息加工”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一個有始有終的過程,此過程又分為若干階段,每一個階段需要進行不同的信息加工,與此相應,教學過程要根據學生內部加工過程進行適當影響。布魯納“認知—結構學習”理論認為任何一門學科都有一個基本結構,即各門學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規律,不論教什么學科,都必須使學生理解該學科的基本結構。奧蘇貝爾“有意義學習”理論認為只有將新知識結合到已有的認知結構中,才會產生“有意義的學習”[4]。
綜上所訴,教師教授學生知識,可能只是暫時在學生大腦中形成“記憶痕跡”,而如何將痕跡轉變為長期記憶并內化為對個體有用、可以持續發展的“有意義學習”,只有通過運用、復習舊知識和聯系新知識并不斷加工才能形成學生自身的知識結構。思維導圖是對上述三個理論的綜合實踐,既能幫助學生開發全腦功能、促進思維和記憶,又能利用發散和聯系的方式加強新舊知識的聯系產生有意義的學習,幫助學生構建較為完整的知識結構,因此思維導圖是一種簡單易學而有效的革命性思維工具[5]。
筆者任課班級為三年制高職臨床醫學專業二年級學生,全班60人。主要采用手繪思維導圖。首先向學生介紹思維導圖的概念、特征和制作的基本原則與要求,然后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每個組負責一項內容的制作:第一組負責整門診斷學的思維導圖制作,第二組負責癥狀學和問診部分,第三組負責肺和胸膜體格檢查、第四組負責心臟檢查,第五組負責腹部檢查,第六組負責實驗室檢查[6]。
制圖基本要求:(1)焦點集中;(2)主干發散;(3)層次分明;(4)使用圖形或標記,便于聯想和記憶;(5)使用不同顏色區分主題,刺激視覺和大腦。
設計步驟:(1)瀏覽:各組根據負責的內容設計和制作一個思維導圖的主干;(2)確定:總目標和各級目標。各級目標應與主題關系清楚,并用線條相連,一個主題用同一種顏色。(3)整理:找出各級目標的重點詞、并用現有的知識寫、畫下來;(4)內視:把必要的細節加上去;(5)回顧:完成思維導圖;(6)可持續:適當留白、不斷添加。
在制作思維導圖的過程中,為避免個別學生不參與或參與度低的問題,要求各組學生分工合作并記錄每人在工作中所負責的部分,成員根據實際工作量及完成情況進行互評分,將思維導圖和評分表一起交給老師。制作完成的思維導圖在全班展出,學生進行觀看并互相提出修改建議及意見,最后教師進行點評和總結。
教學班經過思維導圖的制作,大部分學生認為本方法對《診斷學》的學習和記憶有幫助,問卷調查及訪談顯示認為該方法不同程度對診斷學知識整體把握度有提高;對診斷學重點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有幫助;有利于聯系過去所學的知識并聯系新知識;該學習方法有趣易學、愿意繼續嘗試本方法的學生達到90%。僅有少數學生認為該方法浪費時間,對學習無幫助[7]。
(1)有利于新舊知識的聯系與記憶。通過繪制思維導圖,能將解剖學中器官部位、結構等知識重新復習和加深記憶。如體格體檢部分,既強調了診斷學中檢查的基本方法,也復習了各主要臟器的位置、結構。通過繪圖的形式,該組學生認為對之前較難理解和記憶的肺部叩診音的分布、聽診呼吸音的分布、心臟的聽診位置等重要知識點的記憶及理解均有明顯幫助。而輔助檢查制作組也認為對生理學中所學的血液的組成和功能等知識有了更深的印象。(2)化零為整,有利于學生形成整體、系統的知識體系,構建自己的知識結構。經過本次思維導圖的制作,多數學生表示對診斷學的整體知識結構和應用有更全面的認識,改變了過去片段式的學習和記憶。(3)化繁為簡、節省了時間,能更有效地整理筆記、進行復習。大部分學生認為通過梳理各級主題、提煉重點詞,以及不同顏色和繪圖的方式,改變了復習時無的放矢地通讀,節約了時間,提高了復習效率。(4)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注意力、有利于形成具有一定個人特點的創新性思維。(5)有利于培養學生團隊合作及協調能力、溝通表達的社交能力。
5.2 思維導圖在教學實踐中的不足
(1)重點詞提煉不足、邏輯關系不夠清楚。(2)部分學生本末倒置,一味追求制作精美,過于注重細節,違背了思維導圖整體性初衷。(3)對思維導圖的原理和繪制原則了解不夠,敷衍了事。(4)紙張大小限制和制作技巧不均衡影響教學效果及評價:有的僅使用傳統樹形結構來對知識點進行總結和書寫,雖然整體框架合理,但是缺乏色彩、圖片的內容,沒有發揮思維導圖應有的效果。
本次教學屬于實驗性教學,故思維導圖的運用主要用于診斷學學習的后期階段,作為建立課程整體結構和幫助學生記憶的輔助教學手段,取得一定的經驗。在下一階段的教學中準備繼續應用,并將之用于不同的教學環節,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
[1]東尼·博贊.思維導圖--大腦使用說明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
[2]沈建強.思維導圖在教學中應用的理論基礎[J].浙江教育科學,2010(6):47-49.
[3]周明宗.人的記憶特征與提高記憶效率[J].遼寧師院學報, 1979(6):64-72.
[4]陳波.思維導圖在《內科學》教學中的應用[J].醫學教育探索, 2008(12):1235-1237.
[5]陳冬冬.思維導圖在高等醫學教育中的應用探索[J].中國醫藥科學,2014(17):129-130.
[6]余亮.思維導圖在護理教學應用的SWOT分析[J].齊魯護理雜志,2016(23):43-44.
[7]教育部人事司組編.高等教育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王方(1976-),女,云南蒙自人,本科,畢業于昆明醫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診斷及內科學教育教學改革;
陳朝明(1977-),男,云南華坪人,研究生,畢業于昆明醫學院,副主任醫師,研究方向:臨床教學;
趙佳(1978-),女,云南江川人,本科,畢業于昆明醫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藥理教育教學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