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浩,苑春紅
臨沂市蘭山區朱保鎮中心小學
小學數學課程實施的個案研究
孟祥浩,苑春紅
臨沂市蘭山區朱保鎮中心小學
教育觀念的改革與時俱進,從而使教學課程的實施過程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教學從曾經的填鴨式灌輸轉變為現在的主動性學習,更加注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導地位,同時對教師實施教學過程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教師要從學生的認知學習能力、學生的共性及個性等方面對課程進行理解,依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重新規劃課程,以最大程度的發揮課程實施的作用作為目的。本文著重闡述課程實施的含義、作用、原則,并且通過對這些方面去分析課程實施的過程,探討課程實施的有效方法。
課程實施;教學觀念;小學數學;個案研究
關于課程實施的定義不一而論,不同的學者持有的觀點并不一樣,目前而言主要有兩種理解:第一種認為課程實施是課程改革中的一個環節,是將課程方案付諸實踐的過程,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途徑;另一種認為課程實施就是教學,當課程加入課堂之時,就是課程實施的過程。筆者認為,對于課程實施的見解是見仁見智的,課程實施是通過平衡影響教學成果的各種因素設計規劃教學方案,創造積極有效的正向的教學理念的過程。
在教學過程實施中,教師是作為一個關鍵因素存在的。教書的教學方法、教學態度、課程內容規劃都可以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課程實施對教師來說就有著不同的意義。我認為課程實施對教師來說主要起到以下幾個方面的含義:
第一,賦予教師一定的權利。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是最重要的實施者,他可以決定小學數學教學的方式和方法,決定著教學過程中的整體氛圍。
第二,教師擔負一定的責任。課程實施對教學來說是重中之重,能夠采取有效的方式去實施,決定著教學效果的好壞。如果不能保證課程實施在可控、可預見的情形內,那么教學改革將成為一紙空談。
第三,增加教師的教學能力。為了保證課程實施的效果,在教學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一方面充分發揮學生在課程學習中的主體性,另一方面能夠增加教師的教學能力。
為了保證課程實施起到更好的效果,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教師會表現出以下幾個方面的轉變:
(一)教育觀念的轉變,引導學生積極參與
教師的教學觀念決定了數學教學課堂上的目標設置、情節設計、氛圍營造、策略選擇等。一部分理解能力、接受能力較強的教師能夠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理解新課程,樹立起學生為主的教學觀念,注重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學生的積極參與。
例如在向小學生講述正方形和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時,我們可以分別準備不同的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詢問:“長方形的面積和長方形的面積哪一個大?”首先去引導學生猜測并分隊,認為長方形面積大的一組為一隊,認為正方形面積大的為一隊。隊伍分好之后,教師將正方形和長方形面積的公式教給學生,然后分別選兩個小學生到前面進行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讓他們自己動手,去量長方形的長和寬,以及正方形的邊長,最后計算出結果。可以看出,這種教學方式能夠在很大的程度上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探索性,也能夠將所學內容在學生的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注重教學方法的研究
小學數學教學方法多種多樣,包括形象思維法、實物演示法、圖示法、化繁為簡法等等,任何一種教學方法應用得好都可以激發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本文先以化繁為簡法為例。
例如在數學學習中,經常會遇到求面積、求體積的數學題,以求梯形的面積為例,教師可以準備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不同形狀的積木,用這些積木組成梯形的形狀。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考慮梯形是由什么樣的形狀組成的?然后再引導學生回顧不同形狀求面積的公式,這樣生動而形象的教學方法會促使學生在面臨同樣問題時,首先運用這種“化繁為簡”的轉化思想去思考。
(三)教師自身觀念態度的轉變
新課程改革的理念被很多教師接受和認可,但實際上真正利用這種理念去轉變教學過程實施的人數并不多,大部分的教師因為這種或者那種因素的影響,依舊采用老套路教學。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需要注重對新的課程計劃的理解,在課程實施的研究中,從理性上去探討問題。小學數學教師馬老師針對小學數學教學課程實施提出了這樣的看法:“我認為新的課程改革和先進的理念,能夠徹底的擺脫陳舊的教學方式,在很大的程度上保留學生對待學習的積極性,所以,我希望用新課改去促進學生的發展,即使我的工作量再大,我也會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學習和實踐新課程,我認為這是值得的。”
(四)在教學實施過程中,發揮自己的主動性,靈活運用教學方法
任何一門學科都離不開與生活的聯系,數學亦是如此。數學是一門比較抽象的學科,需要的不是學生的死記硬背,而是對知識點的靈活掌握,因此,我們要選擇一種通俗易懂的方式去讓學生簡單明了的理解它。在我們的生活中數學無處不在,因此,在小學數學過程實施中,我們就應該盡量使問題更實際、更貼近生活,讓學生從自己的身邊找出答案。在教學過程中,我時刻注意把數學引導成為學生生活的一部分,讓數學變成孩子們眼中真實的、簡單的、日常可以接觸到的知識,打破了傳統數學枯燥、乏味、無法掌握的特點。
例如在教學《時、分、秒》這一課時,我發生到課堂的后半部分,很多同學的注意力開始不集中,甚至好多開始交頭接耳,這樣的情況下,繼續教學的效果肯定不會理想。于是我便開始停止授課,問他們:我們一節課40分,8點鐘開始上課的,現在是8點27分,你們算算看還有多長時間我們就要下課了?這樣不僅讓學生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感受到身邊處處有數學,而且又在應用中鞏固了所學的知識,取得了相得益彰的效果。
在教育理念和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沖擊下,我們教師教育理念的轉變也逐漸趨于感性理性相結合,出現了很多值得提倡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但是,我們不可否認許多教師依然存在一些陋習,我們需要向專家教師學習,挖掘他們對于數學課程實施的成功之處,分析能夠影響課程實施的眾多因素,從而促進我們自身教學能力的發展。
[1]王世范.“主體參與”教育實踐[J].教育科學研究,1993(5):9-13
[2]邵光華.教師教育中的案例教學法研究及其啟示[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2001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