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亞君
鞍山師范學院國際交流學院
轉型地方高校留學生培養途徑研究
——以鞍山師范學院為例
辛亞君
鞍山師范學院國際交流學院
鞍山師范學院實行轉型發展,努力建設地方性高水平應用型大學,這是留學生事業發展的一個契機,也對留學生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重點從課程設置、教學形式、教學方法、實踐教學四方面進行研究,探索轉型形勢下留學生培養途徑,“因地制宜”地完善立足于我校的留學生教育,進一步推動我校留學生事業的蓬勃發展。
轉型;地方高校;留學生;培養途徑
作為遼寧中部地區一所接收和培養來華留學生的地方性高校,我校承辦學歷生教育和非學歷生教育,結合自身的優勢,區域的優勢以及漢語言專業自身的特點,開展了一系列專業特色方面的構建,形成了特色的國際化辦學理念、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特色的課程體系、特色的實踐課程等,留學生數量穩定并保證逐年增加,留學生培養質量也不斷提高。
為培養適合經濟社會發展的復合型、應用型、創新型人才,我校根據自身特點和優勢,立足經濟發展結合客觀環境、社會環境、國際環境等因素,進行教育改革,實行轉型發展,留學生培養應以此為契機,充分利用校內外資源,拓寬留學生培養途徑,完善立足于我校的留學生教育。
(一)與時俱進,豐富課程設置、課程內容
我校在課程設置方面,除漢語言專業課,開設了經貿課程、文學文化課程、旅游文化課程、翻譯課程等,為有著不同需求的學生提供寬口徑的教育。由于校內外環境變化了,課程設置要與時俱進,圍繞“一帶一路”國家往來可能出現的經濟、政治法律風險,應加開國際金融課、國際法律法規課,培養這方面的專門人才。加強翻譯類課程建設,積極開設相關專業知識課程,如商貿翻譯、科技翻譯、旅游翻譯、法律翻譯等課程,培養具有國際文化視野、扎實的基本功、較強的能力和素質、掌握某一特定領域專業知識并能夠滿足市場需要的復合型翻譯人才。其次豐富國際貿易、旅游類課程的內容,針對貿易暢通,國際貿易類課程可增加電子商務內容,培養一批電商人才。為國際旅游業培養專業的人才,可增加旅游策劃、開發、設計等國際旅游有關課程內容。
(二)充分利用學校其他院系教學資源,實現教學形式多樣化
1、中外學生同堂教學:來華留學生教學一般采取小班授課形式,有利于學生學習漢語,但這種教學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就是阻斷了留學生與中國學生的聯系,在跨文化交際情況下,這是很不利的,因此,在學校轉型發展期,關于應用型課程,可使留學生和其他專業的學生一起學習,使留學生更好地融入我校的文化語境和學習氛圍,積極推進留學生教育和學校職業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的深度融合。將不同國家和文化背景的學生聚集在一起,創造出一個多元化的學習環境,通過課堂內外的交流與互動,學生不僅可以更加直觀、近距離地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還能夠在團隊合作學習過程中增強跨文化溝通和協調能力,更好地適應經濟全球化的要求。①這也符合我校國際化辦學理念。
2、漢語言專業+輔修專業:針對有特殊需求的個別學生,通過HSK 6級,可自行在其他專業選擇輔修,實現學生的個性化培養,對不同層次不同需求的留學生進行分類指導,增加專業發展的開放性和靈活度。目前已經與校內各相關專業進行了溝通,還需要在學分、授課等多個環節細化工作,同時提高學生的漢語水平,爭取早日使漢語言專業學生能夠選擇輔修其他專業。
(三)靈活運用多種互動啟發式教學方法
留學生學習漢語,很多知識需要識記,但更是為了交際應用,教師要改變一言堂式的教學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根據課程類型和學生特點,教師在設置教學內容和組織教學活動時應加強對學生的啟發和引導,運用案例教學、問題教學、任務或項目教學、情境模擬、對比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使各種教學方法互為補充,增強了教學的靈活性,對于《經貿漢語聽說》課的相關知識可以通過典型案例分析或問題討論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和記憶;操作性強,需合作完成的課程,可以布置適當的任務或作業要求學生課后練習和完成,確保學生熟練掌握有關技能;實戰技巧及規則性強,涉及相關的情節和場景,可運用情景教學法,由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進行仿真演練,并由教師進行現場評議和總結。
(四)豐富實踐教學形式,進一步深化實踐教學
圍繞語言、文化、商務、旅游等知識模塊,我校開展了多種實踐教學形式。開設語言文化實踐模塊課程、社會見習實踐、專業見習實踐等實踐教學,建立了完整的實踐教學體系。
鑒于學校轉型發展,留學生實踐教學可進一步深化。關于語言文化實踐,遵從“走出去”的原則,就是學生的實踐活動不止局限于本學院內部,讓留學生根據自身職業規劃需要參加我校商學院、音樂學院、教科院、美術學院等開展的專業實踐活動,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或提高自身素養。結合鞍山地方經濟文化特色多樣化設計課外文化實踐活動的。學生根據自身愛好,參加我校特色的大學生社團,例如科技創新社團、有關中國古典舞蹈、音樂的社團、國畫書法社團等。關于校外實踐,我校已與許多知名企業實現多層次、全方位合作,實現雙贏的校企合作格局。留學生培養在此轉型之際也應分一杯“羹”,參與到校企聯合培養中,使“訂單式培養模式”、“學工交替模式”、“實訓—科研—就業模式”、“工學結合模式”等成為我校留學生培養主要模式,為保證這種培養模式的持續有效性,我校可以有針對性地與企業建立戰略聯盟關系,實現教學、科研、管理和社會服務等不同方面多形式、全方位、立體式的合作,為留學生的社會實踐提供強有力的保證。
面臨我校轉型發的新形勢,我校留學生教育培養要抓住時機,更新教育觀念、拓展教育思路,積極探索出留學生教育培養的更多途徑,才能更好地與國際市場接軌,更有力地參與國際留學生市場的競爭,開創高校來華留學生教育發展的新局。
注釋:
①高校國際經貿專業中外學生同堂教學研究[J].楊麗麗,陶忠元.對外經貿,2013(11):125
[1]黃亞妮.高職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教育發展研究,2006(10).
[2]朱丹.合作學習模式的理論視域及其教學實踐[J].中國成人教育,2013(1).
辛亞君(1980-),女,遼寧省鞍山人,研究生,講師(中級職稱),鞍山師范學院國際交流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