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璐 (三亞學院 572000)
海南疍家民俗文化中的綠色設計探析
陳 璐 (三亞學院 572000)
海南疍家人依海而生,海洋養育了疍民,同時也成就了疍家獨特的民俗文化,本文主要從疍家人的生產、生活來探析疍家民俗文化中的綠色設計以及其對設計師的啟示。綠色設計尚處于起步階段,還存在許多問題 。這不但需要人們有自覺的環境保護意識,也需要政府從政策、法規方面予以推進。更重要的是,設計從業者的努力與踐行。使得人們具有一種“綠色的生活方式”。
海南疍家;綠色設計;民俗文化
民俗, 作為地域文化最鮮活、最生動、最復雜、最寬廣的載體, 目前受到越來越多的人關注。海南疍家民俗文化作為民眾創造并享用的一種感性生命活動, 具有多重的社會文化價值。海南疍民是生活在沿海水域的一個特殊群體。上百年來,他們以漁為生、以船為家,過著海上“游牧”的生活。由于長期在海上生產生活,很少上岸,他們的性格、服飾、居所、婚嫁習俗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均自成一體,形成了極具海上風情的民俗民情。在2009年l2月,國家正式印發《國務院關于推進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標志著海南國際旅游島的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為海南的發展迎來了全新的機遇。2010年6月,海南省委、省政府又組織編制了《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規劃綱要》。隨著國家政策的扶持政策的不斷推進,海南旅游島建設的相關研究不斷深入、細化。 三亞加快了城市形象建設,原本安寧的疍家人被迫搬遷上岸,海南疍家民俗文化正面臨嚴峻的考驗。近年來海南疍家民俗文化的研究主要側重于歷史文化,民俗風情,現存生活方式以及傳承研究等。從綠色設計角度探尋海南疍家民俗文化價值的研究甚少。
綠色設計起源于人們對現代工業與技術文化所引起的生態環境破壞的反思,體現了設計從業者的道德和社會責任感的回歸。綠色設計它不應該提高生產的成本、不應該犧牲制造商的利益、不應該縮減使用的功能,但是也決不能因此危害環境,破壞生態。它應該是可持續性的。綠色設計,通常也稱為生態設計、環境設計、生命周期設計等。綠色設計是為每個人創造更好的生活,為今天,更是為明天。
平時聽到各種綠色話題已經很多,然而"綠色設計"依然是一個令人概念模糊、眼界不清的話題。但早在20世紀60年代末,美國設計理論家維克多·巴巴納克出版了著作《為真實世界而設計》(Design for the real world ),引起了極大的爭議。該書強調設計師的社會及倫理價值,專注于設計師面臨的人類需求的最緊迫的問題。巴巴納克認為,設計的最大作用不是創造商業價值,也不是在包裝與風格方面的競爭,而是一種適當的社會變革過程中的元素。他堅持,設計應該認真考慮有限的地球資源使用的問題,并為保護地球的環境所服務。在當時他的設計理論被美國設計界視為異端。對于他的觀點當時能理解和支持的人不多。但是,70年代"能源危機"爆發之后,他的"有限資源論"得到了普遍的認同。對于綠色設計產生直接的影響,深化了設計師的思考層面。
20世紀末,工業設計過度商業化。"有計劃的商品廢止制"制度使設計成了鼓勵人們無節制消費的現象的極端表現,因此招致了許多的責難和批評。設計者們不得不重新審視與思考工業設計的職責與作用,則不只是追求形式上的創新,更多地以理性的思辨來反省一個世紀以來工業設計的歷史進程,展望新世紀的發展方向。實際上,進入20世紀90年代,不少設計師開始轉向從深層次上研究設計與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關系,風格上的花樣翻新似乎已經不在是發展方向,于是力圖通過設計活動,在人--社會--環境之間建立起一種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機制,這標志著設計發展的一次重大轉變。綠色設計的概念由此而產生,成了當今設計發展的主要趨勢之一。綠色設計的設計核心是“Reduce(減少)、Reuse(回收)、Recycling(再生)”,簡稱“3R”原則。詳細來說就是在要減少物質和能源的消耗,減少有害物質的排放的基礎上,更要使產品及零部件能夠方便的分類回收并再生循環或重新利用。
1.天然材料,以“未經加工的”形式得到體現和運用
早期海南疍家人在生活上的用具也是別具一格,如疍家人利用北貴螺掛衣服。北貴螺多角天然成鉤狀。疍家人應用其天然的形狀,使其價值得以體現和運用。早期疍家人還采用竹絲制作纜繩,專用于拖風船使用的拖纜。使用期兩年左右,舊了不能作拖纜,可盤成纜墩墊船保養,曬干亦可燒火。除此之外疍家人還用椰子衣制作洗鍋炊具;用椰子殼制作成碗;用螺殼制作成湯匙等等。疍家人生活用具的設計我們可以看出綠色設計的理念,當時的疍家人其用具的設計不僅采用天然材料還開發更多廢舊材料的可用性。不僅要減少物質和能源的消耗,減少有害物質的排放,而且還可再生循環或重新利用。
2.簡潔風格,創造形象生動的造型,回歸經典的簡潔
長期生活在海上的疍家人以船為房。傳統住家船一般分為生產區和生活區,生產區位于船頭,生活區位于船尾,空間有限但劃分合理。雖然不同時期疍家船各有不同,造型的不一,都可以提取其獨特之形態,但疍家人不斷的總結生活經驗、生產經驗,其船的造型大多風格簡潔,效法自然、順應自然,從自然環境中獲得靈感,使其功能大于裝飾。疍家人一些生活小用品也是如此,如舊時疍家人利用油螺殼制作的飯勺,其造型生動又不失簡潔,更加傾向于生態、自然、和諧。
3.以人為本,人與自然的和諧與協調。
海南疍家人,是一個以舟為室、視水為路、浮生海上的群體。所以獨特的生活環境,常年與風浪搏斗,形成了別具特色的生產生活文化及民俗風情等。在其捕魚工具中能看到很多綠色設計。早期海南疍家人在夜晚捕魚時使用叮當架。它是舊時疍家人晚上下網、放鉤綱的一種浮標,為了方便識別下網捕魚的位置,便于在收網時能順利找到網頭。叮當架由木材、線繩、海碗、貝殼等制成。倒扣的海碗用十字木架支撐著,十字木架上還懸掛著貝殼置于海碗四周,叮當架置于起網之處,因此疍家人只要聽到聲響便可找尋到之前所下網捕魚的位置。其叮當架的設計反映著疍家人的睿智,其材料的選用是取之于自然,其功能的使用又源于疍家人對自然的經驗。其綠色設計可為是以人為本,經濟、環保、利益全面豐收。
1.師法自然
看了疍家生產生活用品的設計,可能會覺得其設計核心忽視人的審美需要,倡導一種必須異常簡潔的生活方式。其實不是這樣的。其綠色設計理念不僅僅局限于節約能源和環保功能,它的核心應該是以人為本,人與自然的和諧與協調。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有著自然屬性,自然也是我們的生命圈。疍家生產生活用品反映的綠色設計理念其實是人健全性的設計,立足于人類科學的發展觀。充分開發人類現在手中掌握的所有技術、藝術、精神文化所提供的一切可能性,試創造一個可持續的環境。尤其是現在霧霾嚴重的城市環境,人們需重新面對人與自然的關系,認識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不能用“以人為中心”取代“以自然為中心”,人類的所作所為不能以犧牲自然環境為代價,否則必將遭到自然的嚴懲。短時間內可能與我們的局部利益和暫時利益有所矛盾,但從人類的集群利益和長遠利益來看,是有利的,也是必要的。
當今設計更加傾向于生態、自然、和諧;設計師更加理智、務實的做設計。設計師在尋找和諧,對于設計師來說,只有不斷從大自然吸取營養“ 師法自然”,用綠色可持續的理念平等對待自然,勇于探索未知的世界,才能豐富和充實自己的知識,擴大視野,不斷在設計實踐中創造出生態合理的設計。其實可以看出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人與環境息息相關,相互影響。
2.設計師的設計源泉
從疍家文化中反映的綠色設計我們可以看出人類在改造生活環境、創造生活形態的同時, 必然會從自然環境中獲取設計靈感, 通過對蘊藏在自然界神奇的形態結構和美的要素發掘和汲取, 進一步提煉和加工成人們創造具體生產生活實用形態時的基本元素。所以,遵循自然規律可以給每一位設計師帶來很大幫助,人類對自然是有情感交流的,這是生產實踐過程造成的,也是由人自身的基本動物屬性決定的。這種情感交流是人類除物質需求以外的心理需求。而現在的設計也正朝著精神內涵、人與自然的和諧、綠色等趨勢發展。設計師正在通過對已有自然規律的深入探索對設計的深入發展開拓著道路。所以,從客觀規律出發,先滿足人們物質和精神的基本要求,從而也可以說達到了使用功能的必需條件和視覺環境的美好享受。所以,在這個新時代自然環境仍然是設計的源泉。設計師應該與自然環境為友,創造出更多和諧、生態的設計。而從現在看,綠色設計不僅僅是一種形式,而是把再生循環或重新利用的理念貫穿到各種有形和無形的設計之中,幫助人們認識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系,認識到環境危機的緊迫性,把征服自然的野心轉變為順應自然的智慧。使綠色生態的理念深入人心,人們自覺養成了環保、節約的良好習慣,而不是被法律法規所強制。
3.創造更好生活
綠色設計在某種程度上也具有一定的理想主義的色彩,要達到生活舒適與資源消耗的平衡以及短期經濟利益與長期環境保護目標的平衡并非易事。疍家文化中反映的綠色設計理念我們可以借鑒,用來影響人們,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創造著更好的生活。綠色設計的思想及其產品,使得人們不但要追求物質文明,還要追求生態文明,具有一種“綠色的生活方式”。綠色設計方便生活的同時提醒著消費者不要成為產品的奴隸,也告訴設計師不要過度設計。作為設計師應在綠色設計方面應進行積極的探索,在創造新穎獨特的產品的同時,也要努力解決環境問題,注意人的審美需要和個性體現。綠色設計不僅塑造完美企業形象,也迎合了消費者日益增強的環保意識。
海南疍家民俗文化作為海南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疍家文化從綠色設計角度研究有著重要意義,尤其是面對當今自然環境,其對設計師的啟示更為重要。所以設計的目的不僅僅是為眼前的利益、形式主義服務的,設計更主要的意義在于設計本身具有形成社會體系的因素,因此,設計者們必須考慮包括社會短期和長期的內容。綠色設計在設計的可持續性發展的今天,需要與經濟和科技共同發展,使設計的人性化、和諧性得以真正體現。所以綠色設計的出現是設計思想上的進步,不可否認它還存在問題,但是它告訴我們,我們要對地球甚至宇宙負有責任。同時在建設人類良性、綠色的生態環境過程中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成為設計可持續發展的血液。
陳璐(1985.5-),女,蒙族,內蒙包頭人,碩士,三亞學院,傳媒與文化產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