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甜 (晉中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030600)
材質美的展現
——談雕塑創作中對陶瓷材料的體驗
王 甜 (晉中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030600)
文章從陶瓷材料著手,運用雕塑形體的造型手法,再聯系山西本土文化白瓷的材料和陶塑的形體特色來論述陶瓷材料來論述陶瓷材料的美和在創作中對材料的探索。文章中查閱了相關資料以及對山西當地陶瓷產區和山西傳統泥塑的研究和調查,對現代陶瓷雕塑以及地域文化的發展和歷史加以概括,分析了山西白瓷材料和制作手法等對現代陶瓷雕塑的意義和作用。
陶瓷雕塑;地域文化;陶瓷材料
雕塑和陶瓷從幾千年的遠古時期到今天的繁榮盛世,有著它獨特的文化價值、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它是一種永存的藝術形態。其特有的材質和藝術語言使它區別于其他藝術形式。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雕塑和陶藝也逐漸受到人們的關注和重視。藝術家通過“雕”和“塑”來表現三維立體的抽象和具象的藝術形象。而到二十世紀初,陶瓷和“雕塑形”的結合更是對傳統陶瓷的“變革”。很多雕塑家和陶藝家把雕塑的造型語言和陶瓷的材料相融合,用陶瓷的手法借助泥、釉、火三種媒介來表現作品的體量、質感和視覺效果。這也做為一種主要的藝術形式活躍于當代藝術潮流中。在雕塑的創作中,不同材料的選擇,會出現不同的效果。
1.材質的表現力
在文化迅速發展的當今社會,雕塑的語言形式和材質材料已遠遠不能滿足藝術家們的創作需要。他們不斷的探索和嘗試新的語言形式,特別是對雕塑材料的研究。有人這樣說:雕塑藝術的革新同時也是伴隨著社會技術以及新材料的開發和運用而發展進行的。只有形體和材料才能共同演繹出一件優秀的雕塑作品。當代雕塑家提倡“把一切物質都可以拿來運用到雕塑中去”,形成一種一切物質皆為材料的理念。因此,出現了許多新材料的運用。如:纖維雕塑(軟雕塑)、玻璃雕塑、聲光電的運用等等。目前,許多國內外的藝術家都在研究材料和材質,他們認為往往一件作品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材料和材質的影響。可見,材質和材質的表現力在雕塑創作中占有不可小覷的位置。
2.材質的肌理和色澤
陶瓷表面所呈現出的肌理和色澤是其他藝術樣式所無法相媲美的。這也是陶瓷材料表現出的特殊魅力之一。作為一種藝術材料,它的表面肌理和色澤傳達給人什么樣的感受是十分重要的。陶瓷材料區別于其他材料的是它有柔軟的特質,你可以塑造出不同的肌理效果。濕泥可以揉、捏、印、壓等;半干的泥可以刮、擦、砍、削、挖等;干泥可以雕、刻、鑿等;還可以借助工具,凡是可以作用于泥的都可以運用,這也是其他材料達不到的。如:陶藝大師李察·赫胥《祭杯系列》在每個作品都有微妙的變化,在作品表層的色澤和多樣化來體現時間的意志和美感。在作品中,我們看到藝術形象和陶藝的肌理以及材質語言的豐富融合,展現出無窮無盡的魅力。產生了一種古拙、原始以及帶有滄桑的純真情感。所以陶瓷材料吸引藝術家的不光是它華麗的外衣,更在于材質的表現力和操作力。除陶泥本身自帶的一種色彩外,就是通過施釉和燒制來完成。
1.陶瓷材料的“中國性”和“本土化”
中國的陶瓷文化是世界陶瓷史上最古老、最悠久的國家之一,可追溯到幾千年前,并且也對世界陶瓷文明和人類文明有著很深的影響。“陶瓷”可以做為中國的一個名片出現在世界舞臺上。這種材料也帶有了一定的“中國性”在它的本身。因此,我們把陶瓷材料運用到當代藝術樣式中尤其是雕塑中,讓這種更具“中國性”的材料在當代藝術中展現它的品格。在當代藝術的舞臺上再現它的燦爛的光芒,讓世界了解并記住中國的優秀文化,我們有義務更有責任去研究它。當然,做這個研究我們也有深厚的文化土壤。
山西早在唐代就有燒制白瓷的歷史,山西所燒制的白瓷都有堅致緊密,胎體輕薄,瓷化程度高的特點。山西各窯口的白瓷可與定窯的白瓷相媲美,雖然看上去沒有斑斕的花紋和艷麗的色彩,但能給人帶來那種純粹質樸和自然溫潤的美。
2.陶瓷雕塑創作手法的分析
隨著先進的生產技術的革新和人們生活品的大量需求,機械化的生產代替手工制品,手工痕跡也逐漸遠離我們的生活。當它真正遠離我們的視線后,又被重新提出它的重要性和獨特性。陶藝手工痕跡使人感受到人性化、個性化以及感受到制作的空間感和手指在泥上的流動性,人們也重新認識手工制陶痕跡的價值和魅力所在。手工制陶是一種淳樸的制陶方法,它隨性和自然的風格在藝術領域也獨具特色,其材料的自然屬性和它內在的張力結合創作者的制作技法和人文思想能夠使它表現出獨樹一幟材質美。這種材質美主要概括為:一是手工制陶痕跡所展現出它本身的質感,能傳遞出現代陶瓷雕塑的以古樸為先的品質。二是呈現出一種自由隨意的個性和材料的原生態屬性,能保留住陶土的自然性質和不加修飾的肌理狀態,有能不失雕琢。三是手工制陶主要是以手作為它最直接的工具, 使作品顯出一種稚拙之感和手工痕跡所留下無法復制的"美",更加體現出創作者的強烈個性和內心表達。
在雕塑創作中,陶瓷材料做為媒介是作品的成型材料,是拿來塑造可視的、可觸的三維立體的藝術形象。陶瓷雕塑是具有獨特的審美特性和審美趣味的藝術形式,并且可以通過泥土的自然天成和窯火的變換來凝聚它的生命力,是其他任何材質所不能替代的。泥土這種材料不僅僅是被當作一種物質出現,而是被視為一種生命體。在中國當代陶瓷雕塑創作中“泥”作為創作的媒介具有了自身的價值,也就是說泥土自身具有生命力和表現力。這個觀念超越了以往傳統的陶瓷雕塑對泥的界定,因為在中國傳統藝術的觀念里,陶瓷工匠們對陶瓷雕塑的創作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有這種“泥性”的覺悟。這是一種主體性的變更,是審美趨向的變化,只有在人類社會高度物質需求得到滿足,文明程度高度發展的的時代才會開始出現。對藝術、精神層面的不斷追求需要藝術家去更多的關注和思考材料材質的最大表現空間,不斷的去探索新事物、新材料來豐富藝術創作。
[1]梁思成《中國雕塑史》[M],百花文藝出版社,1997.
[2]田自秉《中國工藝美術史》[M].東方出版中心,1985.
[3]程金城《中國陶瓷藝術論》[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
[4]孟耀虎《介休窯白瓷品質》[M].出版社,200.
[5]陳凇賢《中國傳統陶瓷藝術研究》[M].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1.
[6]中國硅酸鹽協會編《中國陶瓷史》 [M]文物出版社 1997.
[7]許正龍《雕塑學》[M].遼寧美術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