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文娟 (四川音樂學院 610000)
小劇場歌劇《再別康橋》的藝術特點和音樂特色
謝文娟 (四川音樂學院 610000)
本文結合中國歌劇的發展歷程和小劇場歌劇的特點,對歌劇《再別康橋》的藝術特點進行分析;通過研究故事發生的歷史背景和創作者的心路歷程,深入分析了該歌劇的音樂特色。
《再別康橋》;小劇場歌劇;藝術特點 ;音樂風格;音樂特色
2001年12月1日,由陳蔚編劇并導演、周雪石教授作曲的歌劇《再別康橋》,在北京人民藝術劇場上演。這是我國第一部小劇場歌劇,沒有大制作、大舞臺、大交響樂,歌劇的清新典雅卻沁人心脾,贏得一片贊賞和好評。和西方的室內歌劇有一定程度的相似和聯系,小劇場歌劇是一種具有時代特色的新興歌劇形式隨著中國歌劇的發展、時代的進步、審美的變化,它具有鮮明的時代氣息,很符合當代中國人的審美和觀賞趣味。但與此同時,也提高了對歌劇表演中所有細節的要求,劇本、音樂、導演、舞臺燈光、背景布置、演員、服裝、道具等都要做到精確細致、緊密配合。歌劇《再別康橋》的問世,為中國現代歌劇的發展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在故事結構上,歌劇《再別康橋》沒有通過戲劇性的沖突來刻畫人物和故事,氣氛如同與朋友聊天一般輕松自然,給人一種清新的感覺,讓觀眾猶如身臨其境。和所有小劇場歌劇一樣,《再別康橋》沒有富麗堂皇的舞臺場景、炫彩奪目的燈光,沒有氣勢磅礴的交響樂隊以及華麗龐大的演員陣容,但是這種新型的歌劇藝術形式卻在有限的舞臺空間里,巧妙的拉近了演員與觀眾之間的距離,演員的近距離表演顯得更加親切、更容易打動觀眾。
在音樂創作上,該劇開辟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中西合璧。劇中的音樂既有中國傳統民族旋律,同時又具有西洋音樂的特點,充分體現了該歌劇的高雅格調。它的音樂風格以婉約、輕聲細語的敘述為基調,沒有沉悶的和弦、繁復的織體、龐大的編制和厚重的音響,給人以明朗、放松、親切的感受。這些都是該劇取得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歌劇《再別康橋》的音樂創作者周雪石曾經說過:“音樂要好聽,要入心,靠什么?靠的是優美的旋律、完備的技術、和真摯的情感。我在創作過程中,不斷提醒自己注意,不要玩技巧,不要故作高深,不要怕人家說你簡單,說你沒水準。”作曲家沒有用高難度的技巧、浮夸的音樂風格來創作,而是選擇了明朗的調式、明確的調性、音色優雅的樂器。該歌劇14首唱段,其形式為獨唱和重唱,且每首唱段都可以獨立成曲,很適合在音樂廳等室內演唱。
整部歌劇的音樂風格深受故事所發生的時代和歷史背景的影響。這些生活在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的青年人,具有先進的思想和執著的愛國熱情,響應當時救國運動號召,他們用實際行動深刻影響著身邊的中國人,同時推動著中國的文學和科學向前發展。當時的音樂風格既有中國古代音樂的特點,又汲取了西洋音樂的創作手法和調式。歌劇《再別康橋》的調式是基于西洋大小調和中國五四時期的音樂風格之間的,采用了西方的創作手法,但同時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比如劇中唱段《一首桃花》就體現了和五四時期音樂基調一樣的風格,它采用和弦手法的鋼琴伴奏,使用連續的三連音,以及琶音。同時,鮮明的音樂風格也體現了劇中不同的人物性格。比如,為表現徐志摩爽快開朗的性格,作曲家把徐志摩的角色安排為男高音,其唱段的調式采用了大調的手法,通過男高音嘹亮的聲音來表達其性格的直率和倔強。林徽因作為劇中女主角,采用了女高音,通過甜美優雅的聲音來展現她高雅清新的氣質。
唱詞方面,其大部分歌詞都是選自林徽因和徐志摩的詩詞,工整的詩句、完美的韻律以及詩人表現的獨特意境都給音樂創作帶來了不小的難度。作曲家按照詩歌本身的韻律,用自由延展的方式譜曲,在融入西方音樂手法的同時,又服從了中國語言文字的審美習慣,使完整的詩歌意境在優美的旋律中得以表達,歌劇《再別康橋》的音樂創作可謂經典。例如,主題歌《再別康橋》,歌詞用了原詩中的八行,徐志摩唱道:“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反復一遍后,接著,林徽因再反復一遍,然后二人重唱:“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其旋律是以一個先下行再逐漸上揚的音階式進行為主體,加之留音式的環繞,營造出一種惆悵、委婉的情緒;當歌詞反復的時候,旋律稍加變化,這樣既加深了聽眾的印象,又在情緒上有所拓展。這首歌雖在歌詞上有“節省”,但在音樂結構上加以強化,給人以強烈的感染力。
傳統歌劇的伴奏通常是大型的交響樂隊,《再別康橋》則量身定制了一個以長笛、大提琴、小提琴和鋼琴為主體,管子、薩克斯、木魚為輔助的小型樂隊。充分發揮小型樂隊的靈活性和主動性,同時讓樂隊演奏員參與到戲劇中,演奏者也加入了舞臺,他們姿態上的自然流露也成為了表演的一部分。這樣自由的演奏加上深情的朗誦和演唱,相互映襯,畫面感極強。這樣簡單靈活的伴奏形式,也體現了“小劇場歌劇”的特點,富有親和力,營造出了清新雅致的氣氛。
周雪石教授說:“這樣的音樂讓人一聽便能記住它,它既不是民間小調,也不是洋腔洋調,它只能是清新婉轉的氣息,抒情中透出一種高貴的文化品格。但它又要好聽,只有動聽的旋律才能打動觀眾的心。”1正是這樣成功的音樂創作,幫助演員準確的表達劇中人物的性格和思想,牢牢抓住了觀眾的心,將歌劇《再別康橋》推向成功。
歌劇《再別康橋》打破常規,新穎獨特的藝術形式和音樂創作,創造了中國歌劇史上的先例。它的價值已經不僅僅局限于歌劇本身,它為中國歌劇的改革和發展拓展了新的思路,開辟了一條陽光大道,這是具有深遠意義的。
注釋:
1.周雪石.《關于小劇場歌劇<再別康橋>的音樂創作》,《歌劇藝術研究》,2001年第6期,第1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