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琦 (廣東財經大學 藝術與設計學院 510000)
面向老年用品行業的產品設計人才協同培養模式研究
宋 琦 (廣東財經大學 藝術與設計學院 510000)
教育部再次把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列為十三五期間的工作要點之一,筆者基于老年用品行業現狀和高校產品設計人才培養問題,提出以共建專業工作室為基本框架的人才多元協同培養模式,用教學研究和改革的方式助力銀發經濟和高校協同育人創新及成果轉化。
老年用品行業;產品設計人才;協同培養
我國制造業發達,很長時間被看做世界生產基地,例如廣東省通常是“中國制造”的代名詞。但經過近30年發展之后,隨著生產成本持續攀升和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等因素影響,在華大批外資制造型企業向東南亞等地遷移已漸成趨勢。此外,隨著世界經濟局勢的持續波動,歐美各國力推“再工業化”,鼓勵在外投資的本國企業回遷,在華外企也開始出現“回歸本土”的跡象。我國制造業大國的地位開始被質疑,產業轉型和結構升級勢在必行,對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需要已經越來越迫切。為此,《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以下簡稱《綱要》)指出應重點擴大應用型人才培養規模,提出校企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并在部分高校進行試點培養。2012年教育部已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強調了校企協同創新、增強高校社會服務能力、加大應用型人才培養力度的重要性,并在《教育部2017年工作要點》(以下簡稱《要點》)中再次把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作為工作重點之一。
另一方面,我國已步入老齡化社會,有研究報告預測,2014年至2050年間,老年人口的消費潛力將從4萬億元左右增長到106萬億元左右,占GDP比重將從現在不足十分之一增長到約占三分之一。雖然從人口學和經濟學角度來看老年用品行業前景良好,但由于老齡消費市場發展時間較晚,相關企業對未來動向缺乏足夠把握,不敢輕易嘗試,造成產品匱乏和供給不足的行業現狀,難以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需求。隨著各地老齡化程度不斷加劇,盡快增加產品創新和服務設計能力,進而激發老年用品行業的整體活力已是當務之急。作為具有鮮明應用型特色的高校藝術設計類專業,從培育人才和服務產業經濟的職能看,急需在《綱要》和《意見》的指導下,把《要點》的工作落實,吃透產品設計人才培養需求,建立產學協同育人和成果轉化的創新模式,為老年用品行業和銀發經濟發展提供優質支持。
相比其它種類產品用戶,老年用品的使用者們由于身體機能和認知能力的限制,往往對產品的新概念、新技術和新形式有排斥心理,加之其參與設計的積極性也不高,使得產品研發的難度大大增加,具有專業素質和應用轉化能力的設計研發人員便成為制約相關企業和整體行業發展的關鍵。以國內高校紛紛設立和建設的本科藝術類產品設計專業為例,已有的學生培養和人才輸送雖有一定成效,但同時也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人才培養目標不適應老年用品行業用人需求
本科類院校的產品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大多定位于培養具有靈動創意思維、產品設計理論功底的學術研究型產品開發人員,其目的是實現與高職高專等院校的錯位發展,避免后者重術科輕理論、缺乏研發反思能力的弊端。然而,老年用品行業所急需的產品研發工作實踐性非常強,從業人員的觀察調研、創新思維、協同設計以及產品轉化等能力需要體現在工作的各個方面,定位于單一學術研究型的產品設計人才培養目標遠不能滿足當前老年用品行業的實際用人需求。
(二)課程結構和教學內容不適應老齡產業發展
以本科類院校產品設計專業為例,目前的課程體系主要以“公共基礎課、設計思維、產品研發流程、實習實踐和成果轉化”的組合式課程為主,這樣的課程結構看似全面,卻在實施中發生很多具體問題,如:理論與應用脫節、實踐時長不足或效果不好、課程結構承托性差等,對于銀發經濟特征和社區養老、設施配置、日用文娛產品等前端信息了解滯后,學生入行后的創新設計研發思路往往阻滯,不得發展。
(三)封閉和傳統的教學模式不適應人才成長規律
現在絕大部分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還是采用封閉和傳統的模式,學生三年半時間在學校的封閉環境以傳統的方法學習學科基礎理論,第四學年的半個學期或1至2個月時間再以分散或集中的方式在社會單位進行設計實習。分散實習缺乏統一的要求和指導,其實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教學實習的效果。而集中實習雖然較分散實習在整體效果上有了強化,但仍存在內容不夠豐富、環節不夠完整、實踐訓練時長不足等問題,教出來的學生也不符合應用型設計人才的成長規律。
(四)理論型教師隊伍不適應老年用品設計實踐教學需要
高校教師的編制隊伍呈現出很強的“理論型”特征,普遍缺乏實踐和工程背景,對老年用品行業的產品研發流程和用戶需求缺乏深入接觸和有效信息的提取,不能適應產品設計人才“強化實踐”的培養需要。
國家《工業產品造型設計師職業標準》早已指出產品設計師的職業重點是“能力為主,理念為先”,而在老年用品行業,更期望在人才培養中把理論知識和操作訓練、能力培養和成果轉化、專業素養和職業特色等方面緊密結合。結合上文所述需要改進的問題,對于本科藝術類產品設計專業而言,需要在人才培養模式上強化多元協同、實踐應用、成果轉化等要素,具體在下列內容中體現:
(一)構建多元產學協同工作室
以面向老年用品行業的應用型產品設計人才為培養目標,依據多元主體“協同創新”的育人思想,引入具代表性的老年用品制造企業、養老地產機構、行業協會和城市社區職能部門等產業相關單位,整合資源共同構建專業工作室。采用“2+2”的項目式人才培養方案,即在學生入校時按老年用品行業整體發展遠景和現實要求為導向來培養學生,前兩年主要是設計思維、創新力、老齡人因工程學、老年美學、材料工藝學等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能培養,后兩年進入工作室,以老年用品實際項目的開展和運作進行臨床孵化,以期實現專業人才和產品方案的雙重成果轉化。
(二)流程化和復合式的課程結構
在課程結構上,以實現社會老齡化服務需求、老年用品行業需求和企業需求作為漸進目標,打造“通識教育+專業素養+技能認證”的課程體系,將性質相似的內容模塊組成復合體。通識教育方面設置設計思維、游戲思維、人文綜合素質培養等課程模塊;專業素養方面設置設計心理學、老年用品設計與開發、老年美學、老齡人因工程學、材料工藝學、新媒體營銷與經營管理等課程模塊;技能認證方面開設工業設計師理論與實踐(為獲得工業設計師國家職業認證資格證奠定基礎)、玩具設計師理論與實踐(為獲得玩具設計師國家職業認證資格證奠定基礎)等課程模塊,逐步建立和完善面向老年用品行業的應用型產品設計人才培養課程體系。
(三)以學為主的教學方式
老年用品行業作為新發展起來的經濟板塊,從業人才配置方面多有不足,用人單位對就職人員的工作主動性有更高期望。基于此的人才培養教學方式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和積極性,從教學為主轉變成以學為主。特別鼓勵引入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老年用品企業一線設計師、管理人員、市場專家和工程專家等,在多重課堂與學生一起以實際項目、案例、現場等形式進行小組討論,在座談和辯論中將老年生活創新思維、老年用品功能布局、成果轉化與工程實施、品控與成本、售后體驗與數據分析等內容進行不斷反芻消化,在生動而融洽的氛圍中實現教學相長的良好效果。以學為主的教學方式通常還能在突破創新和成果轉化這一前一后的節點產出豐厚的前期成果,進而為老年用品行業的思路阻滯提供突破點。
(四)豐富的一線實踐模式
在實踐教學中強化協同培養的宗旨,建立多樣化的實習基地,涵蓋老年用品行業最常接觸的業態和終端如專業商場、制造工廠、設計公司、養老地產機構、品牌商、老年用品貿易公司、老齡行業協會和政府相關管理部門等,在學生滿足工作室出站條件時,根據其平時成績、本人意愿和面試結果,將學生導流至各基地,在競品分析、產品創新、新品推廣、數據轉化等方面進行實踐,提升正式入職前產品設計人才的專業綜合能力。實踐過程采用“雙導師”制,配備校內專業導師和校外企業導師進行全程跟進和指導。
(五)持續性的教學評價體系
傳統的教學評價體系主要以終結性評價方式為主,特別是在學生實習實踐成績和效果的評價時,一般都是根據學生提交的文檔和走訪調查等信息,由校內指導教師為主、實習單位意見為輔進行評定。這種“片段式”的評價方法不夠具體和科學,也容易削弱學生積極性。老年用品行業的設計從業人員需要在用戶洞察和方案轉化等方面有更全面的專業素質,因此尤其需要向過程性評價為主的方式改進,將學生在工作室中的平時表現以及實踐項目從開始到結束的過程進行持續性評價,主要通過定義標準、觀察表格、問卷等方式來實現,評價內容涵蓋專業理念、專業知識、專業技能、成果轉化等方面,評價方式包括自評(學生完成)、他評(高校導師和企業導師完成)和社評(老年用戶評價、網媒和成果轉化業績等)。
在銀發經濟迅速發展和應用型人才培養導向的雙重背景下,本文通過問題分析和模式要點研究對老年用品行業迫切需要的應用型產品設計人才協同培養理念進行了闡述,介紹了多元產學協同專業工作室、流程化復合式課程結構、主動性教學方式、豐富多元實踐模式和持續性教學評價體系等方面的思路,基于以往的產品設計教學經驗和行業實際需求探討了人才協同培養方案,總結歸納形成了一定的理論成果。當前老年用品行業對高校培養緊缺人才的需求非常強烈,期望能有效助解企業和行業發展的制約瓶頸,對此考慮的老年用品產學協同人才培養系統實際上包括了理念推廣、多元合作、機制迭代和可持續循環等豐富的內容,本文主要是從教學模式改革的角度進行了探索,以期助力產學多方共贏發展。
[1]張芳燕.淺談老年用品消費市場的發展現狀與趨勢[J].中國商貿,2015(3):83-85.
[2]王偉偉,黃琳.面向老年人群的參與式產品設計方法[J].機械設計,2016(7):117-120.
[3]陳新民.新建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中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大學教學,2013(7):18-20.
[4]劉其晴.芬蘭工作場所導師培養對我國職業教育校企協同育人的啟示[J].教育探索,2016(10):153-157.
[5]劉帆,潘文芳,何小娟,鄧威.本科院校產品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現狀研究[J].設計,2014(12):190-192.
廣東高校省級重點平臺和重大科研項目《廣東“社區創新居家養老平臺”產品研發機制探索》(2015GXJK042);廣東省社科“十二五”學科共建項目《基于溯因推理的設計思維方法論及應用研究》(GD15XYS02);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高校創意設計類成果轉化機制研究》(15YJA76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