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陽晚報》文物類報道的探索與實踐"/>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羅文鵬
(衡陽晚報,湖南 衡陽 421001)
學會從文物中挖出“活新聞”
——《衡陽晚報》文物類報道的探索與實踐
□羅文鵬
(衡陽晚報,湖南 衡陽 421001)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通常來說,以文物為題材的新聞報道,屬于偏門、冷門。近年來,《衡陽晚報》的探索和實踐卻表明,文物是新聞的“富礦”,看似“一潭死水”,深入下去其實是“活水源頭”,可以源源不斷地挖掘出鮮活的新聞題材,也同樣能出大新聞、好新聞。
衡陽市古稱衡州,在中國的歷史文化版圖中,分量不可小覷。這里是造紙術發明家蔡倫的故里,宋初四大書院之一的石鼓書院坐落于城區,誕生了明末清初四大思想家之一的王夫之。這里還是湖湘學派的發源地之一,建城史可追溯至2000多年前。
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給衡陽遺留了豐富的文物資源。作為衡陽市深受群眾喜愛的主流媒體,《衡陽晚報》對文物類報道非常重視。
2010年,《衡陽晚報》推出了大型策劃“尋古衡陽”,專門報道古建筑、古墓葬、近現代歷史遺址等文物。自該專欄設立以來,累計發表文章300余篇,曾獲2010年度湖南市州報好專欄獎及中國地市報新聞獎專欄三等獎。在創刊20周年之際,《衡陽晚報》還將“尋古衡陽”篇目集結出版,匯聚成一本文圖俱佳的文化讀本。“尋古衡陽”至今仍保持著強大的生命力,成為《衡陽晚報》創刊以來,延續時間最長的專欄。
此外,《衡陽晚報》近年來還推出“工業印記”“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特別策劃”“尋訪老街區”等專欄。對具有重大歷史文化價值,且不乏新聞性、趣味性的文物報道從不吝惜版面,比如,《禹王碑:大禹治水在南岳衡山留下的千古天書》刊發了一個通版,“尋找古城墻”“尋找古箭樓”“大浦機場考古發掘”等系列報道則連續推出多個版面。
《衡陽晚報》通過大型策劃力推、多版面滾動報道,讓冷門的文物類報道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新聞,并一次次影響地方政府決策,對地方文物保護做出重大貢獻。例如,衡陽市雁峰區岳屏鎮的文峰塔,是衡陽市城區僅存的第四座古塔,保存完好。筆者在采訪時,文峰塔所在的山都已經清表,建設單位正準備推倒古塔修建二環路。整版的報道見報后,引起各部門重視,文物局局長也在相關會議上據理力爭,寶塔終于得以保全下來,二環路特地為之修改了規劃。
以“尋古”為主題的系列專欄,已經成為了《衡陽晚報》的文化品牌,在一大批文史愛好者心中形成了慣性閱讀,省、市報紙閱評員也經常就具體篇目作出高度評價。基層單位經常跟記者索要稿件,以作為申報更高一級文物保護單位的資料,或者作為推進旅游開發的外宣通稿。因為報道質量可靠,考證嚴謹,大量稿件被衡陽市地方志辦公室編入《衡陽市文史資料》刊物中,納入地方文史資料庫。
賣點,本是一個商業用詞,引入新聞話語中:“‘賣點’就是最能搶奪讀者眼球、引起讀者關注、吸引讀者閱讀的東西,是展示最大新聞價值的‘窗口’。”如果沒有“賣點”,文物類報道則會顯得平淡無奇,讓人望而生厭,棄之不看。
那么,如何為文物報道營造新聞“賣點”?
經過探索與實踐,筆者將營造“賣點”的過程濃縮為“二次發掘”。考古發掘讓文物重見天日,并形成專業的調查報告、論文,這是“一次發掘”。對于普通人來說,文物專家的文字是權威可靠的,但總是隔著一層高冷的紙。而新聞報道的“二次發掘”則是將文物從冷清的博物館展覽柜、文物局庫房、專業報告里重新“拎”出來,或者是從偏僻的鄉野“帶到”熱鬧的城市,用新聞語言將其價值通俗化表達,融通普通人的興趣點,推敲新聞“噱頭”,使其深入人心、廣泛傳播,并最終達到引導人們主動保護文物的目的。
從內容上看,“賣點”可以是人們感興趣的新發現、新論述,或者新觀點。以筆者采寫的《池塘似弓,屋頂插劍 這個古民居群曾是明朝軍隊的屯兵堡壘》一文為例。報道中,首次提出常寧市廟前鎮中田村古民居群是“湖南現存規模最大的軍事村堡”,形成了本文最主要的“賣點”。當然這個新說法并非憑空捏造,是邀請湖南省知名文物專家謝武經當場考證之后得出的結論。新鮮、權威、深入的解讀,引起了讀者極大的閱讀興趣,該文迅速在省內外廣泛傳播,并被常寧市當作外宣通稿使用。
“好看”即是“賣點”。所謂“一圖勝千言”,尤其是古建筑的雕梁畫棟、古陶瓷器具上的神秘花紋,足以彌補文字表達的不足,為文物報道增添光彩,給人帶來美的閱讀體驗。一般情況下,《衡陽晚報》要求一篇文物報道的文字限制在2000字以內,以求版面新穎、美觀。
營造新聞“賣點”,制作吸引眼球的標題亦十分必要。所謂“題好一半文”,尤其是文物報道這類冷門的新聞題材,迫切需要一個好標題。《衡陽晚報》的記者、編輯在為文物報道制作標題有自己的心得:一是提煉出唯一性的特質,點出新論述、新觀點,尤其是應用在文物考古新發現這一類,例如《新發現:大浦可能是湖南青瓷的發源地》;二是摘取獵奇點做標題,例如《石鼓大護國寺:與吳三桂到底有何關系?》;如果前兩種辦法行不通,那就取一個詩意化,且容易引起心理共鳴的標題,例如《衡陽火車西站:時光在這里拐了一個彎》《在新建里,遇見衡陽“最美”蘇式建筑》等。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一個有擔當的新聞媒體,《衡陽晚報》本著為歷史負責的態度,從不為了營造“賣點”而胡編亂造。“尋古”系列專欄,有一個龐大的省市文物專家庫作為學術支撐,每一篇文物報道均經過專家認可,經得起歷史的考驗。
如何讓文物報道具有感染力,脫離枯燥感?在具體實踐中,《衡陽晚報》大力倡導使用散文化寫作,使文字靈動起來,有時候還能達到化腐朽為神奇的功效。
散文化寫作,可以超脫常規新聞語言的束縛,通過合理的想象,讓文物“動”起來,“創造‘敘事如畫’的意境……用形象說話,再現新聞事實發生的現場”。如《常寧湘江邊發現一座商周古城》一文中,為了解釋考古專家在古城墻遺址內發現的碳粒,筆者如此描述:“商周時代的奴隸和工匠們,將江邊采集來的蘆葦鋪在雨后變得松軟的泥土上,在上面來回行走,壓實、版筑、夯土……漸漸地,一座頗具規模的土城便在三角洲上建立起來。”
也可以使用游記式的散文寫作,采用白描手法,讓細膩的文字營造意境。比如,記者寫一個古民居群,起筆是這樣寫的:“深秋的陽光落在古老的青石板巷里,幾只老母雞安靜地在巷子里尋找食物。三三兩兩的行人,踏著光滑的石板路,打破沉寂。”在這里,寧靜的古村落、幽靜的古巷,喚起讀者內心水墨中國的印象,濃濃的鄉愁直達心靈深處。
歸結起來,經過許多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實踐,《衡陽晚報》挖開了文物這座新聞“富礦”,把沉淀的文物資源“盤活”成鮮活的新聞資源。
《衡陽晚報》在文物類報道方面的創新與突破,源自于自覺的文化擔當,既體現了一張報紙的厚度,打響了文化品牌,又對文物保護作出了積極貢獻,同時還促進了地方文化軟實力建設。
(編輯:古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