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強
北京聯合大學,北京 100101
?
政府采購廉政風險研究
北京政治文明建設研究基地課題“高校招投標廉政風險研究”研究成果。
楊 強
北京聯合大學,北京 100101
我國的政府采購工作自1996年開始試點到現在,正處于不斷完善的過程當中。政府采購工作在我國的經濟發展過程中發揮著巨大作用,而相應完整規范的監督機制是防控廉政風險的根本保證。
政府采購;廉政風險;缺陷;防控
我國的政府采購工作經過了多年的發展,相關的規章制度在逐步建立,采購過程也越來越規范。為保證政府采購工作能夠公開、公平、公正地進行,減少或避免廉政風險,需要相關部門對政府采購行為進行監督管理,目的是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陽光采購”。
(一)相關概念
政府采購監督是國家為了保障政府采購活動正常有序運行,對相關部門的政府采購行為進行監控、察看、督促,對發現的問題提出建議,從而防控廉政風險。政府采購的監督機制是包括規范政府采購活動的法律制度、政府采購的具體操作程序在內的、由各種監督主體實施的、對政府采購活動全過程進行監督規范的各種法律規定、方式方法的總和[1]。防控政府采購的廉政風險,就是要監督“人”、“財”、“事”。我國的政府采購監督就是對“人”(政府采購工作人員)、“財”(財政資金)、“事”(采購程序)的共同監督。其核心目的就是規范采購制度及程序、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使政府采購健康、有序的發展。
(二)構成要素
我國的政府采購監督機制的構成要素分為四個方面:“誰監督”(監督的主體問題)、“監督誰”(監督的客體問題)、“監督什么”(監督的內容問題)和“怎么監督”(監督的實現形式)。“誰監督”指明了監督的主體問題,政府采購監督主體主要包括各級政府的財政部門、監察部門、審計部門等,還包括新聞媒體、社會輿論、人民群眾等,供應商也可通過質疑、投訴或訴訟等手段參與對政府采購活動的監督;“監督誰”是指明監督的客體問題,即具體的監督對象。主要包括代理機構、采購人、供貨商;“監督什么”指明了監督工作的具體內容,主要包括監督預算的編制及執行情況、相關法律法規的執行情況、采購的范圍方法程序、合同履行情況等等;“怎么監督”指明了監督工作的方法。
(一)政府采購監督機制相關法律法規不夠完善
目前關于政府采購的制度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購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標投標法實施條例》《財政部門監督辦法》以及《財政部關于進一步規范政府采購評審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等。但政府采購監督的制度仍不完善,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政府采購及相應的監督工作正常進行。
(二)監督機構的設置存在缺陷
政府采購使用的是納稅人的錢,屬于財政性資金。我國現行的憲法賦予人大以財政資金審批監督權,各地各級人大應當積極主動地行使其監督權。但在現實中,人大對于政府采購的監督流于形式。政府采購相關法律法規對于人大在政府采購中監督的行政不作為并無明確規定需承擔何種法律責任,導致其監督被動不力。
(三)社會監督力量薄弱
社會監督是指利用社會媒體、公眾輿論和廣大群眾來進行監督。網絡曝光、群眾舉報等往往能發現深度問題。然而目前大部分公民行使自主權利的意識還不夠,缺乏對政府采購工作相關監督投訴等規定的了解,使得公民不知道如何行使自己應有的監督權。加之我國政府采購宣傳力度以及相關法律法規普及推廣的程度不夠,廣大媒體和群眾對政府采購的關注程度以及知情程度有限,監督作用自然也就顯得薄弱,從而社會監督力量不能夠有效地發揮。
可以通過完善制度、注重社會監督、使用電子化監督平臺等方法防控政府采購廉政風險。
(一)加強制度建設,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
用制度約束人,用制度管理事,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使得監督工作能夠有法可依。加快配套法律法規建設步伐,加強制度建設就要制定如《政府采購工作監督管理辦法》等一系列配套法律法規。依照我國政府采購的法律法規、行政規章、地方性法規,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一系列健全的法律法規體系,規范了政府采購工作,互補各法缺陷。最終形成一套多層次、效率高、操作強的完整的政府采購法律體系,使相應的監督管理工作有堅實的法律依據。
(二)鼓勵并引導社會監督
人民群眾作為納稅人,作為國家的主體,有權利也有義務加入到對政府采購的共同監督中。人民群眾是最有監督權的重要群體,不可替代。評價和投訴都是可以選擇的監督方式。由于人民群眾并不直接參與政府采購活動流程,所以通常和采購雙方當事人沒有任何利益關系,他們的態度往往是最客觀最公正的。人民群眾的熱心參與可能還會挖掘出未被工作人員發現的問題,帶來一些更好更科學的建議,在參與的同時促進了我國的民主化。新聞媒體、社會輿論在我國政府采購活動中可以發揮重要作用,其自身工作內容具有一定的號召力。而且新聞媒體的工作性質決定了其工作態度必須客觀、公正、求真務實、用事實說話。因此政府采購工作積極號召并接受新聞媒體的監督,只會促使其更加透明更加公正更加完善。另一方面,新聞媒體、社會輿論參與監督政府采購活動的同時,還要正確的引導,防止出現相反的效果[2]。
(三)加強信息化建設,實施網上監督模式,建立完善電子化政府采購監督的網絡平臺
對政府采購工作實施網上監督模式就是要實施政府釆購電子化,政府采購電子化的實施可以使采購工作更加透明,普通人民群眾可以通過網絡平臺看到政府采購工作,這樣可以提高政府采購效率。
建立完善電子化政府采購監督平臺后,整個政府的采購過程實現了在線操作和網絡查詢,既提高了采購效率,節約了資源,又達到了公正、公開以及透明的效果[3]。
實施監督的目的是防控政府采購廉政風險。因此,對政府采購活動的監督,應當注重關口前移,從編制采購計劃環節就開始進行全過程參與,以事前、事中監督為主和事后監督為輔相結合。事前監督作用在于減少事中和事后監督的盲目性,并能防患于未然。事中的監督在于對不當采購行為進行監督,而事后監督則是發現問題并追究責任。因此,在采購過程中,要保證監督工作參與政府采購工作全過程,注重“防”和“堵”,而不能把主要監督力量放在事后的“查”和“罰”,搞于事無補的“秋后算賬”。
[1]李玉杰.我國政府采購的監督機制構建研究[D].河南大學,2007.6.
[2]楊荷.我國政府采購方式的監管機制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2:36-37.
[3]張晉平.通過電子化手段實現政府采購的監督職能的思考[J].文化經濟,2011(22):245.
楊強(1982-),男,漢族,管理學碩士,助理研究員,北京聯合大學紀委辦公室監察處監察科,副科長,研究方向:行政監察。
F
A
2095-4379-(2017)15-007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