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珊珊
中國政法大學,北京 100088
?
公安訊問筆錄中的標點符號使用問題及規范建議
邵珊珊
中國政法大學,北京 100088
訊問筆錄是公安偵査人員依法對犯罪嫌疑人進行訊問時,就訊問情況所做的文字記錄,包括偵查人員的提問和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和辯解。客觀、真實、規范地記載訊問情況的訊問筆錄對于查明犯罪事實、證實犯罪、準確地定罪量刑、提高辦案質量等都具有重要作用。目前訊問筆錄規范性研究的重點大多放在記錄方式、言語表達兩方面,而忽視了標點符號在訊問筆錄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以筆錄制作中的標點符號問題為出發點,通過大量公安訊問筆錄的研究,總結筆錄中的標點符號使用問題,有針對性的提出訊問筆錄中標點符號使用的規范性建議,有利于進一步提高訊問筆錄質量、保障訴訟程序的公平與正義。
訊問筆錄;標點符號;問題;規范建議
(一)公安訊問筆錄的法律地位
公安訊問筆錄是公安偵查人員為了查明案件事實,依照法定程序對犯罪嫌疑人進行訊問時,就訊問情況所做的真實客觀的文字記錄,包括偵查人員的提問和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和辯解。我國《刑事訴訟法》第四十八條規定,“可以用于證明案件事實的材料,都是證據。證據包括:(一)物證;(二)書證;(三)證人證言;(四)被害人陳述;(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辯解;(六)鑒定意見;(七)勘驗、檢查、辨認、偵查實驗等筆錄;(八)視聽資料、電子數據。證據必須經過查證屬實,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①公安訊問筆錄是犯罪嫌疑人供述的物質載體,在我國,經過審查核實的訊問筆錄是認定案件事實的刑事訴訟證據之一,是一種具有法律效力的書面文件。做好訊問筆錄,對于順利進行刑事訴訟活動,準確有力地打擊犯罪,有效保護公民包括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權益,具有重要意義。
(二)規范制作公安訊問筆錄的法律依據
我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條對訊問筆錄的制作做出了規定,“訊問筆錄應當交犯罪嫌疑人核對,對于沒有閱讀能力的,應當向他宣讀。如果記載有遺漏或者差錯,犯罪嫌疑人可以提出補充或者改正。犯罪嫌疑人承認筆錄沒有錯誤后,應當簽名或者蓋章。偵查人員也應當在筆錄上簽名。犯罪嫌疑人請求自行書寫供述的,應當準許。必要的時候,偵查人員也可以要犯罪嫌疑人親筆書寫供詞”②。公安部2012年12月27日頒布的《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第一百九十八條規定,“第一次訊問,應當問明犯罪嫌疑人的姓名、別名、曾用名、出生年月日、戶籍所在地、現住地、籍貫、出生地、民族、職業、文化程度、家庭情況、社會經歷、是否屬于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是否受過刑事處罰或者行政處理等情況。”③
總而言之,規范的訊問筆錄應有法定的制作主體、適格的制作人員,按照法定的制作時間和地點,遵循嚴格的格式規范,客觀真實地對訊問情況進行記錄。
(三)規范制作公安訊問筆錄的語言學依據
標點符號是現代書面語中不可缺少的銜接和連貫
標志。標點符號在書面語中能夠把字詞句段有效的集合起來,同時又將它們明確而又有層次地分開,是現代書面語中的語法實體。
2011年12月30日,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和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布了《GB/T 15834-2011標點符號用法》(以下簡稱《GB/T 15834-2011》)。根據《GB/T 15834-2011》規定,標點符號分為兩類,一類是標號,一類是點號。所謂標號是指標示某些成分(主要是詞語)的特定性質和作用的符號,它的主要作用就是標明。點號則是表示停頓和語氣的符號,其主要作用是點斷。④
訊問筆錄中現存的標點符號問題主要體現在兩大方面。一是程序上的不足,一是內容上的不足。程序上的不足是指筆錄首部和筆錄尾部格式化。訊問人語言的標點符號格式化為問號,對訊問人疑問句、陳述句、祈使句不加區分。內容上的不足則體現在多個方面。首先,一問一答形式的僵化運用。筆錄中對有關案件八要素細節的內容用整頁的篇幅來回答一個問題,無法體現訊問的提問過程,“一逗到底”的記錄方式更是無法在語言邏輯上區分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層次。其次,特殊稱謂的混淆。在訊問過程中,犯罪嫌疑人可能會供述一些特殊稱謂,這類特殊稱謂可能是方言、口頭語,也可能是行話黑話,或者是某種隱語。訊問筆錄作為庭審證據,要從公安機關一路上呈到法院,用引號標記特殊稱謂便于后來人對筆錄的閱讀,能夠最大程度上還原訊問實況。而在實際記錄時,存在訊問人對特殊稱謂進行引注的忽略。最后,模糊數字的表達。一些案件的訊問由于時間相對久遠,犯罪嫌疑人往往不能精確的記得數量、時間等具體數字表達,訊問人對模糊數字的表達千奇百怪,在作為書面語閱讀時往往會造成歧義。這類模糊數字表達需要訊問人準確的運用頓號和破折號,并需掌握何時不用標點符號。
標點符號的使用取決于訊問人對標點符號使用規則的把握和對犯罪嫌疑人供述的理解。標點符號在筆錄中的意義雖不如詞句那樣直接明了,但準確的標點符號的使用有利于更加精確的表達犯罪嫌疑人所闡述的內容,不規范的標點符號的使用則可能導致筆錄內容理解上的歧義。
(一)從制度上完善
雖然《刑事訴訟法》《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等已經從制度上規定了訊問筆錄的制作要求,但筆者認為這些規定大多是寬泛的宏觀要求,并不能規制訊問筆錄制作的方方面面。部分地方公安機關曾出臺訊問筆錄制作規定,但因地方規定的效力局限性,其效力及影響力大打折扣。筆者認為,立法機關應進一步細化訊問筆錄制作要求,出臺全國統一標準。另一方面,公安訊問人員對訊問筆錄的重要性及其證據價值認識不到位,加之“重實體,輕程序”辦案思想偏差的影響,訊問人員極易違反筆錄的制作規定。因此,應出臺相應的筆錄監察制度。現有的同步錄音錄像制度僅局限在指定案件中,應將筆錄制作的監察機制擴展到全部案件。
(二)從制作上完善
口語表達與書面語記錄速度不對稱給筆錄的記錄帶來很大難題,要求訊問人一字不漏的同步記錄全部對話內容是不可能的,應在不影響訊問筆錄完整還原性的前提下,有選擇的對筆錄進行加工記錄。應以《GB/T 15834-2011》為訊問筆錄標點符號使用的規范原則,提高記錄人的記錄效率。因此,公安機關應組織訊問人員進行訊問筆錄制作培訓,從標點符號使用、口語書面語轉換等方面提高訊問人員的記錄水平。
[ 注 釋 ]
①中國法制出版社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5:51.
②上引①,第143頁.
③中國法制出版社編.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3:47.
④中國標準出版社編.GB/T 15834-2011標點符號用法[M].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2.1.
[1]王傳道.訊問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2]許加慶.訊問言語學[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2.
[3]林穗芳.標點符號學習與應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郭攀.20世紀以來漢語標點符號研究[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5]中國標準出版社.GB/T 15834-2011標點符號用法[M].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2.
[6]中國法制出版社.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5.
[7]中國法制出版社.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3.
邵珊珊,中國政法大學,法學理論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法律語言。
D
A
2095-4379-(2017)15-029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