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莉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3
?
我國涉外夫妻財產關系法律適用的現狀及完善
李 莉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3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涉外婚姻在我們平常生活也中越來越常見,怎樣合理的處理涉外夫妻財產糾紛一直都是司法實踐中的難題。本文以2011年《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以下簡稱《適用法》)為核心,從基本概念出發,淺析我國涉外夫妻財產關系法律適用的現狀,并對不足之處提出一些建議。
涉外婚姻;夫妻財產關系;法律適用
(一)概念
夫妻財產關系是指夫妻男女雙方在合法婚姻的存續期間內對家庭財產所享有的的權利和需要承擔義務。涉外夫妻財產關系是指具有涉外因素的夫妻財產關系,即主體、客體、內容中任一方具有涉外因素的夫妻財產關系。涉外夫妻財產關系基于夫妻人身關系產生,隨夫妻關系的結束而終止,因而具有顯著的人身性。同時,因其涉及多個國家或地域,涉外夫妻財產關系也較普通的夫妻財產關系更為復雜。其復雜性表現為類型復雜和涉外夫妻財產關系上存在著不同的法律效力交叉。
(二)沖突產生的原因
沖突產生的現實原因有兩方面。第一,因為各國歷史文化傳統、社會制度、社會生產力水平不同,各國從自己的國家利益、人民接受程度出發,采用不同夫妻財產制度,相應制定不同的法律。第二,隨著經濟發展,各國交往日趨密切,跨國婚姻大量出現。這些公民往往具有較強的經濟實力,跨國遷居或在不同國家設立多處住所的可能性更大,這就增加了連結點,增加了法律沖突發生頻率和法律適用的難度。
涉外夫妻財產法律沖突產生的法律原因是我國承認外國人在我國具有同等的婚姻法律地位,尊重外國人的正當權益。法院在處理涉外財產糾紛時,既要維護本國利益,又要保護當事人的正當權益,既要保障本國域內效力,又得考慮在目的國的域外執行效力。
(三)調整方法
國際民事法律沖突的調整方法,一般有兩種,實體法和沖突法方法。實體法方法為直接調整方法。沖突法方法為間接調整方法。統一實體法是對當事人的權利義務進行直接規定,具有明確性和可預見性,能有效避免和消滅法律沖突,是一種有效的、直接的、理想的調整方法。但由于各國之間的歷史、傳統文化、經濟發展程度的巨大差別,締結大范圍適用的統一實體法顯得過于理想化。所以沖突規范調整方法還是解決涉外夫妻財產法律沖突的第一選擇。
(一)2011年之前的立法和司法實踐
2011年《適用法》之前,我國處理涉外婚姻案件所依據的法律條文主要有1986年《民法通則》第147條和1988年《關于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88條。兩條文的明確性、可預見性,有利于高效審理案件。但這兩條沖突規范適用主體不周延,僅僅規定離婚所引起的訴訟糾紛,忽略了主體死亡、子女撫養爭議或涉及第三人利益等情況下產生的夫妻財產爭議,這是極其片面的,這導致司法實踐中有很多問題都恰當解決。另外,這兩條沖突規范中連結點少而僵硬,難以符合日趨復雜的社會實踐。
(二)現行涉外夫妻財產關系法律適用規則的主要特征
1.引人有限的意思自治
意思自治原則的萌芽于16世紀,法國法學家杜摩林提出夫妻財產關系應根據當事人的默示的意思表示采用其最初婚后住所地的習慣法作為準據法,之后,這一原則在不同領域被廣泛接受和適用。我國順應世界潮流,將意思自治引入我國法律。24條前半段是一條無條件的選擇性沖突規范,可以在于當事人選擇有實際聯系的經常居所地、國籍國、主要財產所在地作為連結點,更靈活開放,同時兼顧了夫妻財產關系的人身性和財產性雙重屬性。一方面,它維護了契約自由,當事人可自主合意選擇準據法,有利于更合理、靈活地解決糾紛,維護自身權益。另一方面,當事人自主選擇,明確、可預見,有利于法院快速確定應適用的準據法。
2.屬人法的內涵擴張
《適用法》加入與當事人有實際聯系的共同經常居所地和共同國籍國作為連結點,顯示出涉外夫妻財產關系的人身屬性。從適用先后順序上來看,可發現我國更偏向于共同經常居所地。國籍作為連結點的穩定性是顯而易見的,但在世界聯系日益緊密的今天,雙重國籍或多重國籍的公民越來越多,在遇見這種情況是,法律沖突更為復雜,繁瑣難解。在一般情況下,夫妻結婚之后都會有一個共同居所,選擇經常居所地作為連接,具有顯著的靈活性,比較便利,且與其他民事行為的相關性更強。另外,在未有協議時,連結點的前置限定語為“共同”,這區別于傳統的男權主義色彩,充分顯示了我國立法中人人平等的觀念,尊重女性權益。
3.連接點多元、開放
《適用法》24條之前的適用規范的連結點單一、僵硬,24條中對連結點進行了軟化處理,以意思自治為先,增加了主要財產所在地、國籍國,放棄住所地這一連結點,大膽創新地適用經常居所地。德國法學家薩維尼的“法律關系本座說”,最早明確地把住所作為屬人法連結點,之后衍生出“慣常居所”。這一概念在海牙公約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逐步得到各國的認可和采納。我國順應國際潮流,以慣常居所為原型,引入經常居所地。選擇經常居所地作為連接點具有操作性,且更能體現當事人意圖使其受控制的法律,易于判決的承認和執行。此外,采用主要財產所在地作為連結點,體現了夫妻財產關系的財產屬性。24條中多個連結點相結合,擴大了法律覆蓋范圍,在提高法律適用靈活性的同時,兼顧公平性和穩定性,體現了我國立法技術的發展。
4.最密切原則兜底
《適用法》第2條和第6條中最密切原則作為兜底條款,對24條起到一種補充救濟的功能。但最密切原則軟化了傳統的硬性連結點,根據具體的案件尋找最相應的準據法,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體現了法律的靈活性,增強了法律適用科學性,被廣泛采納。
雖然2011年《適用法》較之前在立法技術上有了顯著進步,但其還是存在一些不足,須待進一步完善。
(一)對意思自治的形式、時間做出進一步規定
24條中并未對意思自治的協約締結時間做出規定,靈活、寬松,但也可能對第三人的利益造成影響,所以我國應對協議的溯及力做出進一步規定。同時,意思表示的方式也未有規定。根據《適用法》第3條,可以明示選擇準據法,但“明示”應怎樣去理解呢?顯而易見,書面是明示,那么口頭是不是明示呢?更進一步,根據“法無禁止即可為”的原則,那應不應該承認默示的效力呢?口頭和默示形式,極易變動,且處理糾紛時證據不易獲取,一般情況下不被采取。但夫妻雙方作為婚姻的主體,人身關系親密,相互之間信任度高,相互之間會做出許多承諾,有些是在眾人面前得到公證的,有些是僅屬于兩人或幾人之間不公開的承諾,這些口頭或默示的協議的效力都有待法律去確定。從維護婚姻的穩定性,力求體現夫妻的真實意思這一方面來看,口頭或默示的效力也是不容忽視的。我國之后的立法應對此方面做出更為具體的規定。
(二)加強對弱者的保護,確立損害賠償原則
我國《婚姻法》一直貫徹著保護弱者原則,《婚姻法》第39、42中規定照顧子女、婦女、生活困難者,第40、46條分別規定了補償和損害賠償。我國《適用法》并沒有相關規定。弱者并不是一個明確概念,因為性別、年齡、財力等都會導致生活或工作上的不平等。根據我國的立法精神和社會正常運轉的需要,法益應向弱者傾斜,給予其更多的社會保障,以維護實質公平。筆者認為,我國可以在《使用法》中增加一些有利于弱者保護的規定,同時加入損害賠償規定,更明確全面地保護當事人權益。
(三)應確認部分準據法可變更原則
準據法的變遷問題,我國尚未對其做出明確規定。變遷論認為,變更連結點是當事人的自由。同時因為第三人在進行交易時一般沒時間也沒義務去深究對方將適用何國準據法,采用變遷論,更有利于第三人利益保護。但準據法的可變更可能會導致一些濫用法律或規避法律的現象出現。恒定論主張準據法的不可變更是為了保護當事人的既得權利。但在人口流動巨大的今天,這可能會造成案件的繁瑣復雜,判決難以被承認和執行。兩種觀點,各有優劣。筆者認為,我國應在適應社會和經濟的發展變化和保護當事人的既得權利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可以考慮采用部分準據法可變更原則,即連結點變更之前的夫妻財產關系適用之前的準據法,連結點變更之后的適用變更之后的準據法,夫妻另有協議的除外。
(四)應在統一制和分割制中做出選擇
動產和不動產采用統一制還是分割制一直是學界爭論的焦點。采用統一制,便利、簡單,但域外承認和執行較艱難。采用分割制有利于案件在外國的承認與執行,但采用分割制,不確定強,容易產生困惑。筆者認為,我國應以統一制為原則,在涉及第三人是采用分割制。從立法者的立場來看,基于夫妻財產關系的人身性,是偏向于將夫妻財產看作一個抽象整體,當僅為夫妻內部關系時,采用統一制更為便利。但當涉及到第三人時,其與夫妻財產中的標的物則為完完全全的財產關系,采用分割制,更有利于第三人保護。
(五)加強對第三人利益的保護
夫妻共同財產與第三方交易時,如果善意第三人的利益沒有得到合理保護,那么將不利于穩定交易安全和社會秩序。《適用法》中,連結點的動態可變性和準據法的不確定性,可能會產生法律規避或濫用,從而侵害善意第三人的利益。所以我國應從各方面增強對第三人的保護立法。
(六)增加連接點,完善最密切原則
如果當事人根據最密切原則選擇準據法時,因最密切原則具有不確定性和不可預見性,給與了法官較大的自由裁量權,對于法官的職業素養和實踐能力有較高要求,易在司法實踐被濫用。為了避免這些情況,我國可以采用列舉式的方法,再增加一些連結點。借鑒1986年《民法通則》第147條、1988年《關于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88條和2000年《國際私法示范法》,筆者認為,法院地和婚姻締結地作為連結點,可以考慮加入法條。
[1]楊大文.親屬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2]李雙元,金彭年.中國國際私法通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3]劉仁山.國際私法[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2.
[4]焦燕.論涉外夫妻財產制的法律適用[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7(6).
[5]劉春霞,白云.涉外夫妻財產關系法律適用之探討[J].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2).
[6]朱哲.意思自治在涉外夫妻財產關系中的適用研究[J].企業文化旬刊,2015(7).
[7]張新寧.涉外夫妻財產關系法律適用問題研究[D].河南大學,2011.
[8]陳連杰.論我國涉外夫妻財產關系的法律適用[D].西南政法大學,2012.
[9]袁月影.涉外離婚財產分割的法律適用問題[D].南昌大學,2014.
[10]張曉姣.論我國夫妻財產關系的立法價值[D].海南大學,2012.
李莉(1995-),女,湖南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本科生,研究方向:國際私法。
D997.1;D
A
2095-4379-(2017)15-009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