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琪
延邊大學法學院,吉林 延吉 133002
?
我國刑事證人出庭作證難問題研究
高 琪
延邊大學法學院,吉林 延吉 133002
在訴訟活動中,證據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刑事訴訟中,證據更是查清犯罪分子犯罪事實以及對其進行定罪量刑的重要依據。證人證言與人證、物證具有同等意義,同樣是一種不可替代的證據形式。而證人出庭作證能夠提高證人證言的客觀性,有利于還原案件事實的真相。但是,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長期存在著刑事證人出庭作證難的現狀,證人出庭作證率低直接影響刑事案件庭審的質量,不利于實現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阻礙我國司法實踐的發展。
刑事訴訟;出庭作證;證人保護
(一)有利于還原案件事實真相,實現實體正義
在刑事訴訟中,查明案件客觀事實真相、精準無誤地適用實體法律,兩者共同構成了刑事訴訟所追求的實體公正。人證、物證以及證人證言是查明事實真相的有力依據,而查明案件事實真相,是確保法律適用準確的前提。證人證言的陳述有利于還原整個案件事實的真實情況,但是由于證人證言具有主觀性的特點,所以確保證人證言的真實性對于案件事實的還原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而確證人出庭作證是確保證人證言客觀性的最佳途徑。可見,證人出庭作證能夠在一定程度提高證人證言的客觀性,有利于還原案件事實,更益于準確的適用法律,實現實體正義。
(二)有利于實現我國審判方式的成功改革
審判方式在訴訟活動中位于核心地位,審判方式的改革體現著我國司法觀念的轉變,有利于推動我國司法實踐的發展。我國的審判方式正處于由“糾問式”向能夠體現程序正義色彩的“控辯式”進行轉變。所謂“糾問式”,就是指國家職權主義,即法官引導著整個訴訟活動的進行,在審判過程中起主導作用,法官查明案件事實真相的方式主要通過閱讀書面材料以及向控辯雙方提問;所謂“控辯式”,就是指職權主義,即法官在審判活動中作為中間人從而進行居中裁判,主要由控辯雙方提出論證觀點以及提供證據,實現這兩種方式轉變的一個重要環節就是證人出庭作證。控辯雙方通過在庭審過程中對出庭作證的證人進行交叉詢問與質證,從而充分說明自己的觀點以及提供更為充分的證據,實現由法官主導的審判方式向注重控辯雙方權利的審判方式的成功改革。
(三)有利于提高公民抵制犯罪的法律意識
由于我國經歷了長期推崇“以和為貴”非訴觀念的歷史時期,使我國公民的法律意識較為淡薄。因此,我國刑事訴訟法明確規定,公民具有出庭作證的義務,以法律明確規定出庭作證是義不容辭的義務的制度有利于提高我國公民的法律意識。這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在庭審時,證人一方面出庭履行法定義務,一方面親自參與案件審理,通過出庭作證,其必會親身感受到法律的神圣和莊嚴,如此,不但有利于增強法律意識,而且也有利于民眾更加自覺地提升自己的法律素養;第二,證人出庭作證必定會引起周圍人的關注,在對證人出庭作證關注的同時,會隨之了解到庭審的相關法律知識,例如庭審程序、法律適用,在不經意之間就會很有效率地傳播法律,擴大法律的影響力,讓法律意識根植于心;第三,證人出庭作證,一方面,將被告的犯罪事實客觀陳述,有利于維護被告的權利,體現被告人主體的地位,使被告感受到法律的公平公正,減少對社會的怨恨;另一方面,在證人如實的陳述面前,被告人難以躲閃逃避從而不得不正視法律的制裁,使被告人受到應有的懲罰。由此可知,證人出庭作證可以使犯罪分子受到懲罰的同時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
(一)我國刑事證人出庭作證的現狀
我國2012年修訂的刑事訴訟法中,增加了證人出庭作證義務的相關內容。但是,由于受我國特殊歷史傳統以及長期司法實踐的影響,當前證人出庭作證的幾率仍然很低,形勢十分嚴峻。
目前,了解案件事實真相的民眾并非都愿意提供證人證言,而提供證人證言的證人愿意出庭作證的更是少之又少。當前全國各地法院統計的證人出庭作證比例,一般都低于10%,有的地方甚至只有5%。而且,證人出庭作證具有以很明顯的弊病:大多數辯方會積極申請證人到庭作證,多做的也都是有利于被告人的證人證言,目的在于盡可能的減輕被告人的刑事處罰;涉及到職務犯罪的案件大多會申請證人到庭作證,但是證人一般不會到庭參加訴訟活動;少數能夠出庭作證的人證,多系自愿到庭,而非法院強制,而且也不會提供經濟保障。
(二)我國刑事證人出庭作證難的原因
1.我國立法上存在漏洞,法律后果不明確:我國2012年最新修訂的刑事訴訟法中,雖然有關于證人出庭作證是義不容辭的義務的規定,卻也有可以當庭出示證人證言的規定,這無異于給證人不出庭作證提供了法律依據。面對這樣存在漏洞的法律規定,出于方便與安全的考慮,證人會傾向于選擇提供證人證言而非直接出庭作證。而且,雖然法規規定證人有出庭作證的義務,但并未明確規定不履行該義務的法律后果,這更使證人能夠不出庭作證。
2.受傳統觀念以及人情因素的影響:費孝通提到,“中國正處于鄉土蛻變過程中,原有的觀念留在廣大群眾之中,使現代司法改革受阻。”我國經歷了長期推崇“以和為貴”的思想觀念,推崇非訟的價值取向的時期,我國公民深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致使法律觀念淡薄,不愿意出庭作證。而且,一般能夠了解案件事實真相的證人,多屬于被告人的身邊之人,出庭作證將被告人的犯罪事實公之于眾,不僅會受到身邊之人的非議與排擠,不利于人際交往,還存在被告人打擊報復的危險因素,因此證人會拒絕出庭作證。
3.對證人的保護機制不完善,同時缺乏經濟保障: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公檢法機關有保障證人安全的義務。被告人對證人以及其近親屬進行打擊報復,構成犯罪的,可以依照我國刑法的規定進行處罰;不構成犯罪的,也可以依照治安管理處罰法等法律法規給予其必要的處罰。上述法律規范的確給予了證人出庭作證的法律保障,但是不可忽略的是,這些法規制定的都是事后措施,是在證人受到打擊報復之后對被害人進行的處罰,而非事先對證人的保護。在司法實踐中,公檢法機關一些人員的工作方式也會導致證人不出庭作證。而且法律也未保障證人出庭作證的經濟損失。證人出于對人身安全以及經濟缺乏保障的顧慮,便不會履行出庭作證的義務。
鑒于我國實際國情,緩解我國刑事證人出庭作證難的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任務,而是需要從制度、保障、文化等多個方面進行長期綜合的完善,尤其注重從證人的角度出發,使證人的權利義務處于對等狀態。
(一)健全相關證人的法律制度
當前我國刑事訴訟法中,存在著關于證人出庭作證的立法矛盾以及沒有明確規定不履行義務的不利后果的現狀,給證人提供了逃避履行出庭作證義務的法律漏洞。應該在立法中對法律存在的漏洞進行完善,加大對證人出庭作證的強制力度,明確規定證人不履行出庭作證義務的法律后果,使證人不敢也不能拒絕履行出庭作證的義務。
(二)完善證人作證的外部環境
1.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我國公民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法律意識淡薄,而且會因其他的社會因素導致證人不出庭作證。應該切合實際的加大法制宣傳力度,有效力的使法律的意識深深根植于心,將出庭作證的義務變為公民真正自覺接受的義務。
2.改善公檢法機關的工作方式:在刑事案件調查時,公安機關是最初接觸到證人的國家工作機關,工作人員的基本素質、工作態度,以及詢問證人的方式方法,都會影響到證人作證的心理變化,例如,公安機關采取嚴刑逼供等不合法的方式詢問證人,證人會對國家工作機關或者是法律失望,從而排斥對出庭作證義務的履行。在審判活動的司法實踐中,檢察機關存在著證人出庭作證很可能推翻之前證言,從而不利于檢察機關指控工作順利進展的觀念,因此檢察機關不會要求證人出庭作證。審判機關在審判活動中,法官習慣于通過閱讀書面材料了解案件事實的工作方式,而且由于法官少而案件多的狀況,本來工作量巨大的法官會因為庭審過程中證人出庭作證進一步加大工作量,所以審判機關也不會積極追求證人出庭作證。因此,完善公檢法機關的工作方式以及改善工作理念對于追求證人出庭作證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三)建立健全證人出庭作證保護機制
證人不出庭作證,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顧及到存在犯罪分子打擊報復的潛在危險,雖然我國法規有明確規定對被告人打擊報復證人的行為加以處罰,但是都是事后措施,不足以消除證人出庭作證的安全隱患,應該有對證人以及對其近親屬提供事前的預防措施。應使常規手段與特殊手段相互結合,例如公檢法機關應該對證人及其近親屬身份的保密工作嚴格執行,改變證人身份等手段,還應該成立專門的證人保護機構,以免證人遭受打擊報復。
證人出庭作證問題關系到我國審判方式能否由“糾問式”向“控辯式”成功轉變,關系到我國實現司法活動的實體正義與程序正義。目前我國刑事證人出庭作證難的問題形勢嚴峻,需要綜合各方面因素進行系統的完善。
[1]龍宗智.刑事庭審制度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
[2]曹建明.訴訟證據制度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
[3]陳瑞華.刑事訴訟的前沿問題[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4]張晉藩.中華法制文明的演進[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5]趙胤晨.我國刑事證人出庭作證制度的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10.
[6]王文群.論我國刑事訴訟證人保護制度[D].安徽大學,2012.
高琪(1996-),女,內蒙古興安盟人,延邊大學法學院,2014級本科在讀。
D
A
2095-4379-(2017)15-01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