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悅
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北京 100081
?
淺談就業性別歧視領域的法律問題
孫 悅
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北京 100081
女性勞動者應當享有與男性平等的勞動權,這是憲法中平等權在勞動領域的體現。然而在勞動力市場依舊是賣方市場的今天,就業性別歧視現象依然屢見不鮮。如今,隨著二孩政策的全面實施,女性勞動者在就業市場上的劣勢地位更加明顯。我們應當從立法,司法,執法的角度來分別分析這一問題。應當注意的是,實踐證明勞動者個人作為原告起訴用人單位的效果并不樂觀,由檢察機關或者社會組織提起就業性別歧視公益訴訟也許是更為有效的解決辦法。
就業性別歧視;法律規制;公益訴訟
根據人民網報道,2016女性職場發展高峰論壇上公布了中國第一部女性職場報告《睿問2016女性職場發展調查白皮書》,該白皮書歷經一個半月的調研,收集并分析了全國68個城市上萬名女性職場人士提交的問卷,調查發現97%的女性表示在工作場合會受到性別歧視。[1]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數據顯示,2016年高校畢業生765萬人,比去年增加16萬人,就業形勢依然嚴峻。[2]我國正式實施全面二孩政策后,女性求職者可能承擔兩次生育,難免影響女性畢業生求職就業,這一問題也受到社會和政府部門的關注。
實際上,早在2008年,《就業促進法》就已經頒布并生效,其中第二十七條明確規定了男女享有平等的勞動權,第六十二條規定了勞動者對就業性別歧視問題可以提起訴訟。此外,《婦女權益保障法》也早有關于保障婦女平等就業權益的相關規定。然而直到今天,女性就業時仍廣泛存在著入職難,職業發展受限,福利、報酬不平等等諸多問題。
(一)經營者忽視社會利益,勞動者缺乏平等意識
一方面,經營者出于利益的考量,將女性求職者拒之門外。社會上求職的女性以應屆畢業生為主,她們的年齡大多在25-35歲之間。這正是大多數女性組成家庭,生育孩子的階段。在女職工休假期間,公司要將其手頭工作交接給其他人員,這不僅拖延了公司的業務進度,也增加了其用人成本。另外,在女性重新返回工作崗位后,公司常常擔心家庭的新成員會分散其工作精力,從而降低工作效率。
另一方面,中國女性缺乏爭取平等機會的意識。很多女性習慣于逆來順受,忽視對個人價值的追求。而對于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婦女而言,她們雖在內心呼吁男女平等,也仍未形成為權利斗爭的意識。
1.相關案件缺乏立案的法定案由
《就業促進法》第62條規定,“實施就業歧視的,勞動者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但實踐中,法院卻往往因為沒有就業歧視這一案由陷入兩難境地,或者不予立案,或者以侵犯人格權為由進行立案。
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典型案例”中,“鄧某某訴某速遞公司、某勞務公司一般人格權糾紛案”即以人格權案件立案受理,并最終支持鄧某的主張并要求被告承擔精神損害賠償。[3]被侵權人的勞動權看似以“曲線”的形式得到了保護,但借人格權案來解決就業歧視案終究不是長久之計。一方面,兩者的舉證責任應當區別對待,另一方面,各地區的司法不一致,有的法院受理此類案件,有的法院仍舊以無具體案由不予受理。[4]這直接在起訴時讓受害者處于劣勢地位。可見,現行的法律仍然沒有為婦女主張就業平等權提供有效的救濟路徑。
2.被侵權人缺乏起訴積極性
自《就業促進法》頒布4年后,我國才出現“就業性別歧視第一案——曹菊訴巨人教育案”。曾有學者做過調查,在2000年至2010年期間進入法律程序的就業性別歧視案件中過半數的以中止審理、不予受理、調解或者敗訴的結局結束。[5]即使一些民間組織尋找與案件有利害關系的個人,動員其成為訴訟的開啟者,也鮮有人愿意站在原告席控訴用人單位的歧視行為。這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維權人訴訟成本高而用人單位侵權成本低。以鄧某某一案為例,法院最終要求速遞公司賠償鄧某某2000元精神損害賠償撫慰金。維權人由于要承擔舉證責任在訴訟過程中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用人單位只需要拿出幾千元賠償,這難免導致被侵權人積極性受挫,不愿再做維權先行者。其次,在審判和仲裁過程中,法院往往把性別歧視案件當成人格權案件來處理,原告負完全的舉證責任,很多人未來得及保存相關的證據就已經被企業收回或者暗中修改,因此這種舉證的難度很大。
正因如此,在北京大學法學院婦女法律研究與服務中心主任郭建梅把站出來堅持訴訟的原告稱作英雄:“站出來打官司的人付出的代價往往非常慘重。雖然她們在法律上追求的是個人的私益,但效果上卻為推動法治貢獻了力量。”[6]
(三)社會組織命運多舛
基于激光雷達技術的京津冀區域氣溶膠特性分 析 ………… 溫玉海,倪曉昌,董 昊,程飛帆,張 琦(18)
2010年3月25日,北京大學法學院婦女法律研究與服務中心被正式撤銷。它是中國第一家專業從事婦女法律援助和研究的公益性民間機構。15年來,中心由于在中國婦女人權保護和公益法領域取得的出色成績被人視為“一面旗幟,一個有深刻含義的符號”。
它的命運其實正折射了中國眾多社會組織的現狀,由于民間機構的性質比較特殊,因此無論是到民政部門進行“民辦非企業”登記,還是進行工商注冊都非易事。因此,它們大多依托高校而存在。然而,依附于高校就要聽從高校的決定,僅憑學校一個通知便能決定機構的命運。而被撤銷只是中國眾多高校社會組織面臨的諸多難題之一。
(一)完善就業性別歧視立法
1.確立就業性別歧視公益訴訟制度
筆者認為就業性別歧視問題更適合通過公益訴訟的方式來解決。被侵權人不愿意提起訴訟,而許多社會組織卻有較高的積極性和優勢來參與訴訟,從而推動女性就業平等的法治進程。
但目前,我國公益訴訟僅涉及環境保護、食品藥品安全等五個領域,不包括就業性別歧視。實際上,它看似是求職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的矛盾,卻牽涉到廣大婦女勞動者的勞動平等權問題,應當通過公益訴訟的途徑來解決。
2.嚴格區分性別歧視問題與人格權問題
就業性別歧視問題與人格權案件應當區別對待。首先,性別歧視問題不是單純的個人問題,而是社會問題,具有普遍性。但人格權案件不具有社會性,案件具有個性,需要區別對待。其次,性別歧視問題存在弱勢群體與強勢群體的博弈,而人格權案件是普通的訴訟對抗,不存在強弱之分。因此,針對立法問題筆者有兩點建議。
第一,將就業性別歧視問題納入案由規定。法律應當為被侵權者設置更加有效的救濟途徑,明確法院的職責,并根據時代的發展,不斷完善《民事案件案由規定》。第二,實行舉證責任倒置。應當借鑒我國環境公益訴訟的做法,實行舉證責任倒置。由于勞動者處于弱勢地位,難以收集證據,所以常常承擔敗訴的風險。應當由用人單位證明自己沒有性別歧視,以此保護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
(二)政府部門發揮執法監督職能
首先,政府要主動跟進最新出臺的法律法規,通過頒布規范性文件等方式約束經營者的行為,督促企業在追求個人利益的同時兼顧社會利益。日前,黑龍江省婦聯、省人社廳聯合出臺《關于促進女性公平就業工作的意見》,將“約談”機制納入其中是《意見》的一大亮點和突破,值得其他地區學習。[7]其次,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應當設置專門的反就業性別歧視機構,發揮好勞動就業部門的職能。政府部門要主動對企業發布的招聘簡章等進行監督,接受勞動者的舉報和建議,并以最快的速度對勞動者的反映做出回應。
(三)社會組織發揮更大作用
首先,應當明確“社會組織”的主體資格。如果通過公益訴訟來解決女性就業平等問題,社會組織的資格應當進一步明確。《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五十八條即對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的社會組織進行了明確規定。這是一例非常好的示范,國家也應當加快其他類型公益訴訟案件的立法進程,以便更好地發揮社會組織在法治建設中的作用,引導法院處理公益訴訟案件,從而有效保護社會公眾的公共利益。
其次,政府和學校應當以包容的態度對待社會組織。事實上,和原北大婦女法律中心性質類似的機構還有很多。武漢大學社會弱勢群體權利保護中心即因得到了武大法學院師生的大力支持而成為高校法律援助中心的典范之一。在西方,無論是環境運動還是性別,種族平等運動,都是通過社會組織自下而上進行的,也只有社會組織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和不懈的積極性。因此,我國應當以更加包容的態度對待社會組織,應當意識到,他們才是推動社會前進的先行者和弄潮兒。
在此,也呼吁相關組織承擔起更多的社會責任。發揮社會組織的作用,為被侵權的婦女勞動者提供咨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有效路徑。
[1]人民網上海頻道:國內首部女性職場報告發布半數女性經常受到性別歧視[EB/OL].http://sh.people.com.cn/n2/2016/0327/c134768-28022441.html.
[2]中國青年網.人社部:2016年高校畢業生765萬人就業形勢艱巨[EB/OL].http://news.youth.cn/jsxw/201603/t20160301_7692646.htm.
[3]http://www.court.gov.cn/zixun-xiangqing-24931.html.
[4]司晨曦,陳昊,陳志嘉.就業“男”題背后的反就業性別歧視法律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6.12(中).
[5]劉小楠.反就業歧視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09-18.
[6]尋找原告開啟反就業性別歧視公益訴訟[N].中國婦女報,2010-1-26.
[7]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黑龍江出臺意見促進女性公平就業[EB/OL].http://www.mohrss.gov.cn/SYrlzyhshbzb/dongtaixinwen/dfdt/gzdt/201609/t20160921_247596.html.
孫悅(1996-),女,滿族,吉林吉林人,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法學專業本科生。
D922.5;D
A
2095-4379-(2017)15-01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