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靈
中共永州市委黨校,湖南 永州 425000
?
論五大發展理念與法治建設的關系
王宏靈
中共永州市委黨校,湖南 永州 425000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為法治建設奠定了物質基礎,為其補鈣壯骨;法治建設反過來又可以為經濟發展創造安定有序的良好環境,為其保駕護航。二者相輔相成,相互結合,相互促進,共同推動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五大發展理念;法治建設;相輔相成
2015年10月26日,中共第十八屆五中全會在北京舉行,以習近平總書記為代表的新一代領導集體在治國理政思想上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這是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豐富和發展,也是指導“十三五”規劃的思想指南。而法治建設是黨和國家四個全面戰略之一,它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為基礎,以憲法為首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制體系為保障,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保駕護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發展為法治建設提供物質基礎,法治建設為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環境。用五大發展理念助力法治建設,法治建設保障五大發展理念的實施,必將對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產生巨大而積極的影響。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是新時期指導我國經濟發展的總方針,是“十三五”規劃的思想靈魂。社會經濟的發展,可以為國家法治建設提供充分的物質保障,起到補鈣壯骨的作用。
(一)經濟發展,學法有保障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只有當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了,人民衣食無憂了,人民才會注重禮節,崇尚禮儀,這個國家的法治建設才能有長足的發展。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將一個人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生理上的需要是一個人處于最底層的最基本的需要。只有當經濟發展了,人民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了,他們才會有更高層次的需求。在依法治國的時代背景下,法治越來越受到重視,學法成為人民的一項基本義務。因為在一個法治國家,特別是一個法治高度發達的國家,如果你對法律一無所知,或者說知之甚少,那么你的行為將可能產生觸犯法律進而遭受懲罰的巨大風險。
(二)生活富裕,守法有動力
我國經濟發展的奮斗目標是2020年全面實現小康社會,21世紀中葉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的生活基本可以達到富裕的水平。從以前的沒得穿、吃得少,到現在有的穿、吃得飽,再到以后穿得好吃得好,我們作為自然界的高等動物,必然會想方設法去維持這種美好的現狀。而維持這種現狀的有力武器之一則是法律。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作出了全面依法治國的重大戰略部署,這是人民之福,法治之幸。全面依法治國意味著,法治是黨和國家治國理政的基本方略,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各個方面都要納入到法治的軌道上來,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人民的所有行為都不得違背國家法律。只有國家致力于法治建設,才能保障人民的這種美好生活朝著更加富裕和諧的方向發展。
(三)社會進步,用法是必然
新中國成立以來到現在,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個方面都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越來越密切,社會也變得越來越和諧,而人們想要維護這種和諧又美好局面的欲望是非常強烈的。就好像非洲大草原上的獅子,它們為了維護自己的領地,保護自己的家人,會不惜一切代價,包括使用武力。而我們人類卻不能像動物一樣單純運用武力去懲罰破壞和諧者,而是要綜合運用多種方式,其中一種便是法律。法律不能得以實施就等于沒有法律。法律的執行需要依靠公、檢、法、司等國家機關,而法治建設則需要全民參與。只有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樹立法治觀念,國家的法治建設才能進行下去,真正的法治國家才有望建立。
(四)素質提高,信法是歸宿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的科學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質不斷提高,這也為把法律作為一種信仰奠定了基礎。法律不被信仰則是紙上談兵。信仰,是一個人內心最深處最虔誠地信奉某種東西,某種信念,這是純潔個人心靈,規范個人行為,堅定個人信念強大的精神支柱。一個人信仰什么,他的行為就很可能受到其信仰的影響甚至是控制。信仰伊斯蘭教的人,他們就絕不會吃豬肉;信仰佛教的人,心懷慈悲,不會殺生;信仰法治的人,就會尊重法律,遵守法律,以法律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把法律作為一種信仰,是人們主動地去接受法律,運用法律,維護法律,而不是被動、被迫去受到法律的約束。當法律真正成為了我們每一個社會成員的信仰,那么法治社會的建立便指日可待。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是我國經濟發展總的指導方針,它的實施需要處在一個理想的環境狀態下,而這個理想環境狀態的創造離不開國家的法治建設。國家的法治建設能夠為經濟發展創造有力的環境條件和制度保障,為五大發展理念的貫徹保駕護航。
(一)創新需要法治規范
自從黨的十八法召開以來,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方方面面都進入了新常態。在新常態的大背景下,黨和國家面臨的最大難題就是“中等收入陷阱”,而解決這個難題的根本方法是創新發展。創新發展包括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的創新。而與法治建設關系最為密切的是制度創新。
全面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是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內涵。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處于經濟轉型期,各種社會矛盾凸顯出來,人們的思想容易混亂,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容易受到各種外來因素的影響。在這種背景下,法治建設困難重重,因而需要從我國的實踐出發,在法治建設方面實現創新。
網絡反腐就是一種創新。早在2003年,最高人民檢察院開始建立網絡舉報平臺,2005年12月28日,中央紀委、監察部首次公布了中央紀委信訪室、監察部舉報中心的網址。這標志著,網上舉報正式納入了官方權威反腐渠道。網絡反腐包括通過微博、微信、QQ、官方舉報網站等方式,對貪污腐敗行為進行揭露和舉報。
(二)協調需要法治統籌
目前,我國在協調發展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三個:一是東、中、西部地區之間經濟發展不平衡;二是城鄉二元結構和城市內部二元結構的矛盾比較突出;三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不平衡。要妥善解決我國經濟在協調發展方面的問題,需要法治發力。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為我國經濟發展不協調的問題提供了準確的答案。“十三五”規劃對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城鄉協調發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都作出了科學部署。
而從2013年3月正式醞釀到2015年10月整個十三五規劃的出臺,歷經了中期評估、前期調研、形成《基本思路》、黨中央《建議》起草、通過中央《建議》、起草《綱要》(草案)、公眾建言獻策、銜接論證、廣泛征求內外部意見、審批與發布《綱要》是十大步驟。這整個過程都是按照我國重大經濟戰略決策的程序進行,最終由我國立法機關全國人大審議通過。像如此重要的決策部署,必須嚴格按照法定的程序,層層把關,步步審批,最后再民主決策,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決策的民主性和科學性。因此,推動我國經濟協調發展,需要法治的保障。
(三)綠色需要法治約束
綠色彰顯著活力,綠色意味著環保,綠色孕育著希望。“綠色發展”意味著國家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也要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飛速發展,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來的。“綠色發展”強調在進行經濟建設的同時,保護好生態環境,然而,這純粹靠經濟建設者“自律”還不行,還需要“他律”,而“他律”的一種重要方式就是法治,通過法治建設為綠色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建立健全環境保護法治化體系,為實現綠色發展創造條件。法治,有法才能治,要進行法治建設,前提條件是有法可依。目前,我國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眾多。有法律,比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等,有行政法規,如《全國污染源普查條例》、《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還有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等等。但是這些法律法規規章沒有形成一個體系,例如《水土保持法》主要由國土部門來實施,《漁業法》主要由漁政部門來實施,《野生動物保護法》主要由森林公安部門來實施。這就容易導致“各自為政”的局面出現,也容易形成“三不管”的真空地帶。因此,必須將這些法律法規規章進行整合,形成一個完整的環保法體系,才能更好地服務于綠色發展。
(四)開放要符合法治要求
當今世界,是一個開放的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之間存在著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與合作,整個世界就是一個緊密聯系的整體。一個國家,只有打開國門,面向世界,才能有所發展,才能跟上世界發展的腳步。我國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巨大成就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開放與發展密不可分,開放是為了發展,發展可以促進開放。在開放發展中,法治建設的任務是為開放性經濟的發展提供安定、有序、公平、公正的環境。
第一,在實施對外開放,發展經濟的過程中,要嚴防各種經濟犯罪。比如走私罪,是目前對我國經濟發展危害非常大的一種犯罪。它不僅損害了我國正常的市場競爭秩序,破壞國家稅收,而且還會威脅我國企業的生存和發展,甚至還會腐蝕人們的思想,敗壞社會風氣。第二,政府依法履行監管職能,服務于開放型經濟發展。市場經濟自身存在自發性、盲目性、滯后性的缺陷,因而需要發揮政府這只“無形的手”的作用,與市場這只“有形的手”緊密結合起來,才能促進市場經濟快速、健康、有序發展。第三,熟悉國外法律、政策和國際經濟運行規則,避免經濟糾紛。在全球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貿易摩擦和糾紛屢見不鮮。在與外國進行經濟貿易的過程中,如果不熟悉外國的經濟方面的法律和貿易規則,稍有不慎,將面臨巨額罰款或賠償。2015年德國大眾汽車集團因為在汽車軟件方面作弊,被美國開出了180億美元的天價罰單!因此,我們在與國外進行經濟貿易的同時,必須要熟悉這個國家的法律、政策和經濟貿易規則。
(五)共享需要法治保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要依靠人民,發展是為了人民,發展成果應當由人民共享。要分好發展成果這塊蛋糕,需要通過法治的方式進行保障。比如,九年制義務教育在我國已經實施多年,成果顯著,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在我國一些貧困落后地區,義務教育的實施不盡如人意。這一方面是由于這些地區經濟落后,標準化的中小學學校相對較少,另一方面是這些地區的人教育觀念落后,沒有認識到義務教育的重要性,更妄談遵守《義務教育法》了。再比如,目前,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我國基本醫療保險體系包括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隨著國家的重視和投入增加,這些醫療保險制度正日益完善,造福全國人民。然而,由于我國人口基數過大,國家財政不能過度向醫療保險方面傾斜,加上有些人對醫療保險制度不重視,“一病回到解放前”的現象還是存在的。因此,要真正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須通過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和分配體系,用法治來保障,將這塊發展成果這塊蛋糕分好。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為我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行動指南,為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建設指明了正確的道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的發展可以為社會制度和社會體系的完善提供充分的物質基礎。在依法治國的背景下,法治建設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我國的法治體系日益得到完善,公平公正的法制體系逐步建立。法治體系的完善可以為經濟發展創造安定有序的環境,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的實施保駕護航。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共同致力于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
[1]熊哲文.法治是踐行五大發展理念的助推器[J].特區實踐與理論,2015(6).
[2]姜明安.發展、改革、創新與法治[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1(8):4.
[3]宋樹濤.改革開放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法治文明進步[J].法學雜志,2009(1).
[4]http://baike.baidu.com/link?url=gNzwaripRFEKygBOxf5ewf
GShlaAXBrRKsIrpUWq55gXX9Ayh9OlIXUnhjuROPp5jCH1kJyHDZ
IALyjjZpe9Ma,2016-10-10.
[5]“中等收入陷阱”是指當一個國家的人均收入達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順利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導致經濟增長動力不足,最終出現經濟停滯的一種狀態.
[6]http://wenxue.yjbys.com/zawen/85337.html,2016-10-11.
[7]http://wenxue.yjbys.com/zawen/85337.html,2016-10-11.
[8]http://news.cnr.cn/native/gd/20151103/t20151103_520379989.shtml,2016-10-11.
[9]陳曉景.綠色發展的法治途徑[J].知與行,2016(5):5-27.
王宏靈(1989-),男,漢族,湖南永州人,中共永州市委黨校法學教研室,教員。
D
A
2095-4379-(2017)15-015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