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京宇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3
?
基于破窗效應理論對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現象的分析
康京宇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3
“破窗效應理論”是一種比喻,形象的揭示了犯罪與無序的環境之間的聯系,這一理論提出“破窗效應”出現的前提是存在第一扇破窗以及沒有及時修補,從而導致無序的狀態。未成年人由于心理和生理狀態尚不完善,不良的環境因素可能會誘導其實施犯罪行為,因此,改善外部環境、及時對未成年人的違法犯罪行為加以懲治有助于實現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現象的目的。
破窗效應;未成年人犯罪;環境;犯罪預防
“破窗效應理論”一詞來源于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辛巴杜在1969年進行的一項實驗。辛巴杜教授將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分別停在治安良好的加州帕洛阿爾托社區和治安較差的紐約布朗克斯社區。隨后,他將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輛車的車牌摘掉,把頂棚打開,結果車當天就遭到了嚴重破壞。而放在帕洛阿爾托的那一輛車一直完好無損,后來,辛巴杜將那輛車的窗戶敲破,短短幾個小時后,這輛車也被破壞。在這項實驗的基礎上,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提出了“破窗效應”理論,認為:如果一幢建筑物的窗戶玻璃被打破,而這扇窗戶又得不到及時的維修,就會給某些潛在犯罪人一種心理暗示,縱容他們打爛更多的窗戶,從而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這種無序的社會環境使得更多的犯罪滋生、蔓延。
“破窗效應”向我們證明環境對人的心理和行為具有強烈的暗示性和誘導性。未成年人處于向成年人過渡的階段,其心理和生理狀態都尚不完善,社會閱歷淺,對問題的認識相對膚淺、片面,辨別是非的能力相對低下,因此未成年人在面對較為復雜的問題時往往無法做出正確的思考,容易做出錯誤的行為。對于未成年人而言,頹廢、陰暗的環境,外界的不良信息,混亂的社會秩序等都是無序狀態的體現,而這種無序是一種信號,會潛移默化地給未成年人以暗示,從而誘導其去“打破更多的窗戶”,從而造成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結果。與未成年人的成長密切相關的社會環境、人文環境、自然環境甚至個人的思想和行為都可以成為對其產生暗示性和誘導性的那扇“窗戶”,如果一個人能的思想和行為具有陰暗頹廢的一面,那么他就會影響身邊的人甚至是影響周圍的環境。因此在未成年人的成長過程中誘導其實施違法犯罪行為的不良因素多種多樣,且多種因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
從“破窗效應”中我們還可以發現,在治安良好的社區的那輛車一開始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沒有被破化或盜竊,但是當那輛車的車窗被打破后,很快便被接二連三的破壞、盜竊。從第一扇“破窗”的出現到之后更大的破壞,這體現了從量變到質變的道理。未成年人在身心成長的過程中,雖然會遇到多種多樣的不良因素,但是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如果未成年人積累的不良因素沒有積累到一定的程度也不會促使未成年人實施違法犯罪行為。在生活中,實施嚴重暴力行為的未成年人前期往往會存在小偷小摸、打架騙人等“小奸小惡”行為,也正是這種“小奸小惡”行為的量的積累最終突破了度的范圍,從而發生質變,導致未成年人實施嚴重暴力的犯罪行為。
通過“破窗效應”對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原因的分析可以發現,“破窗效應”的出現存在兩個前提,一是“出現第一扇破窗”,二是“沒有及時修補”。因此,想要破解“破窗效應”也要從這兩個前提入手。
首先,應當為未成年人的成長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這包括良好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人文環境。如果未成年人的生活中充斥著暴力、欺詐、淫穢等不良因素,那么這些對于未成年人而言都是千瘡百孔的破窗,對未成年人實施違反犯罪行為的暗示性和誘導性不言而喻。而如果未成年人生活在一個良好的環境中,那么其犯罪的幾率就會大大降低。因此,按照“破窗理論”,想要降低未成年人的犯罪率,就要阻止“第一扇破窗”的出現,這就需要通過有效的干預來預防“破窗”的出現。但是在實際生活中“窗戶”其實早已千瘡百孔,如家長監護不力、家庭環境惡劣、教育方法不當、德智教育失衡、學校制度不健全、社會中的不公平等都是窗戶上就已經被打破的洞,這時,要做的便是修補好“每一扇破窗”,這雖然表面上和治理未成年人犯罪沒有直接關系,但這卻直接的改變了未成年人成長的環境,并且在心理暗示方面減少了犯罪的誘發因素。
其次,應當“及時修補每一扇破窗”,一是指當“破窗”出現后,要通過最有效、迅速的手段來進行修補,防止發生之后接二連三的破壞,進而阻止其從量變發展為質變。當發現未成年人成長的環境中出現了無序的不良因素時,就要迅速有效的采取手段來消除這些因素,如提升執法人員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提升執法水平,當有違法犯罪行為發生時,能夠迅速的秉公處理,從而“及時”的修復“破窗”;二是指針對未成年人的“小奸小惡”行為也要及時地予以懲治,但是懲治的手段和矯治措施應當適度得當,僅僅依靠嚴厲的刑罰并不能夠解決未成年人犯罪問題,反而可能會引起反向的刺激犯罪的作用,這是因為如果未成年人的犯罪性質不太嚴重,而通過刑罰的手段來進行懲治就意味著將其直接投入到一個由各種各樣的犯罪分子組成的環境中,這無疑會更不利于未成年人的成長和改過,因此要想及時地矯治未成年人的“小奸小惡”行為,就應當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最大限度地考慮刑法的謙抑精神,選擇合理的矯治措施。
破窗效應理論雖然不能完全消除違法犯罪現象,但是破窗效應啟示執法機關、相關機構甚至是每一個群體、家庭和個人要消滅“破窗”,并且要“及時”消滅“破窗”,注意改善誘導犯罪和有利于實施犯罪的環境,即加強對環境的改善,以干預未成年人犯罪發生的原因來有效的防控在某些特定的環境中容易發生的犯罪行為。當然,破窗理論僅僅是對外部環境進行分析,因此要想對犯罪這種復雜的社會現象加以控制,還需要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綜合運用多種手段和方法才可能實現。
[1]Wilson J Q,Kelling G L.Broken windows:The police and neighborhood safety[J].Criminological Perspectives Essential Readings,1982.
[2]關穎.未成年人犯罪特征十年比較——基于兩次全國未成年犯調查[J].中國青年研究,2012(06):47-52.
[3]胡俊文,王嬡萍.“四位一體”立體構建預防未成年人犯罪體系研究[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7(11):156-159.
[4]韓清,李興明.“破窗”心理、“破罐”心理和未成年人犯罪[J].青少年犯罪問題,2012(04):116-117.
[5]同春芬,劉韋鈺.破窗理論研究述評[J].知識經濟,2012(23):18-19.
康京宇(1996-),女,漢族,黑龍江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本科生,研究方向:法學。
D917.6;C
A
2095-4379-(2017)15-02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