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玫娟
西華師范大學法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2
?
試論人民調解群眾代表評議制度的法律定位
杜玫娟
西華師范大學法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2
人民調解群眾代表評議制度法律定位不明確,司法實踐中的對群眾代表評議制度存在諸多認識上的誤區。故有必要明確人民調解群眾代表評議制度的概念,理清人民調解制度與群眾代表評議制度的關系,規范人民調解員與群眾代表評議員的職能分工。
人民調解;群眾評議;法律定位
人民調解群眾代表評議制度自司法實踐中產生以來,其法律定位模糊不清。有些地方司法行政部門為了政績,過分的鼓吹群眾代表評議制度的功能,混淆人民調解制度與群眾代表評議制度的各自作用。人民調解群眾代表評議制度規范化建設的前提,就需要明確界定群眾代表評議制度的內涵外延,理清人民調解制度與群眾代表評議制度的關系,規范人民調解員與群眾評議員的職能分工。
司法政策①鼓勵人民調解制度在司法實踐的過程中推陳出新。各地司法行政部門探索人民調解制度的創新過程中,尤其是以群眾代表評議制度為典型。群眾代表評議制度是從司法實踐的地方模式中歸納抽象而來,沒有明確的概念,其內涵和外延也非常的模糊,因而不同的司法行政部門對其認識上存在很大的差異。
要界定人民調解群眾代表評議制度的概念,首先,應明確其內涵要體現該制度產生的背景、特征和功能;其次,應界定其外延需要限制在人民調解制度的創新發展理念之中。結合兩點要求,人民調解群眾評議制度的概念可歸納為:人民調解委員會指派人民調解員調解處理矛盾糾紛的過程中,充分發揮群眾代表評議員處理矛盾糾紛的協助和監督作用,以實現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提高調解的結案率、成功率和群眾好評率的調解輔助制度。
群眾代表評議制度產生于人民調解制度的創新發展過程當中,兩者的發展是相得益彰、相映成輝的,但也正是由于此種因素的存在,才更有必要去理清兩者之間關系,以避免“取代說”、“越位說”等觀點的肆虐。
其一,人民調解制度是基礎。人民調解制度產生于中國的人情社會,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現行法律體系通過《人民調解法》來規范人民調解制度,各地也紛紛出臺相應的規范性文件落實人民調解制度在基層生根開花。現有司法政策為探索人民調解制度與現實司法實踐碰撞中產生的火花,鼓勵各地在實踐人民調解模式的基礎上創新發展新的模式。
其二,群眾評議制度是輔助。群眾代表評議制度從產生的背景上看,是屬于人民調解制度的創新發展;從產生的目的上看,是為了最大化的實現人民調解制度的價值和功能;從功能的視角來看,群眾評議制度是為了配合人民調解制度更好的化解矛盾糾紛。
群眾代表評議制度產生的時間短,規范化建設尚在進行過程中,群眾評議員的職能分工容易與人民調解員相混淆。因此,有必要從選任條件、參與環節、管理方式等方面來區分人民調解員與群眾評議員的職能分工不同。
其一,從選任條件上來看,人民調解員的選拔標準定位于“公道正派、熱心人民調解工作,并具有一定文化水平、政策水平和法律知識的成年公民”擔任。在建設專業化、職業化人民調解委員會的要求中,對調解員專業水平、文化水平都有進一步的提高,加強專職化的人民調解員隊伍建設與人民調解員“公道正派、熱心調解”的要求其實是相背離的。如某社區婦女主任公道正派,熱心調解,但文化程度為初中肄業,職業為家庭主婦,那么該婦女主任盡管在社區調解工作中是能手,但仍然不能擔任調解員;而該社區另一位大學本科法學畢業的學生擔任基層辦事員,說話做事講道理,文化程度高,專業對口,雖然被聘任為人民調解員,卻事實上無法調解好社區矛盾糾紛。人民調解員隊伍建設過程中產生了自相矛盾的要求,導致調解制度的功能弱化,而群眾評議員正好能夠調和這對矛盾,增強調解制度的功能。群眾評議員在調解過程中,輔助人民調解員調解案例,上述例子當中基層辦事員被聘任為人民調解員,而婦女主任被選任為群眾評議員,調解員負責講解調解的政策、法律等專業知識,而婦女主任運用自身的調解技巧輔助調解員開展調解工作,切實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二,從參與環節上來看,人民調解員往往由基層司法行政人員兼任,主導整個案件的調解,直接由人民調解委員會委派參與案件,而群眾代表評議員是由當事人自由選擇為參與案件調解的基本條件。人民調解員負責案件的全部調解過程,群眾評議員對該案件的調解一方面起到積極的輔助作用,另一方面也要監督人民調解員的調解工作。
其三,從管理方式上來看,人民調解員由人民調解委員會統一管理,是屬于常設的履職人員;而群眾代表評議員由小區推舉產生,只是在參與調解案件時具有該身份,平時仍然從事各自的工作,較為自由。
群眾代表評議制度從法律定位上來講,是人民調解制度的輔助性配套制度,其直接作用與人民調解制度的細化落實,更是從功能的層面助力于人民調解制度更加充分的發揮其作用和價值。
[ 注 釋 ]
①2004年,最高法<第二個五年改革綱要>提出,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作為50項改革任務之一,正式啟動人民調解的改革工程.2010年,<最高法、司法部關于進一步加強新時期人民調解工作的意見>指出,要充分認識好新時期人民調解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積極推進新時期人民調解工作的改革與發展,鞏固、健全、發展多種形式的人民調解組織.2015年中央<關于完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的意見>,將改革人民調解的新制度、新機制寫進制度.
[1]劉敏.人民調解制度的創新與發展[J].法學雜志,2012(3).
[2]趙俊.我國人民調解制度的創新[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6).
[3]侯懷霞.人民調解的現代轉型:必要、可能與前景”[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4).
[4]曾多.創新和發展新時期人民調解工作的幾點思考[J].決策與信息,2015(27).
[5]劉加良.論人民調解制度的實效化[J].法商研究,2013(4).
杜玫娟,女,四川南充人,西華師范大學法學院,教師,助教,研究方向:民商法學。
D
A
2095-4379-(2017)15-02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