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觀奇
沈陽師范大學法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
淺析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
張觀奇
沈陽師范大學法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本文通過從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在我國的實際應用的案例作為出發點,結合我國新修訂的刑事訴訟法第275條之規定,對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實行封存制度。該項制度在我國經歷了從無到有的發展歷程,雖然存在些許不足之處,仍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前科消除
想要深入研究并剖析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的性質,便要求我們對關于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消滅的構建進程進行系統的回顧。
早在1994年,我國就有類似對未成年人犯罪前科進行淡化的措施。河北省石家莊市新華區人民法院通過采用“淡化前科”的手段來消除犯罪前科對未成年人帶來的影響。即通過法官到其主審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當事人所在的學校進行溝通協調,以保證因一時糊涂而走上犯罪道路的未成年人能夠繼續完成學業,以后不受升學,就業歧視。
2011年8月24日舉行的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上,首次提請審議的刑事訴訟法修正案草案中,把第五編“特別程序”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訴訟程序”中規定,“犯罪的時候不滿十八歲,被判處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司法機關和有關部門應當對相關犯罪記錄予以封存。”2012年3月14日《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決定》第二次修訂通過,在其新增的第五編“特別程序”中,將未成年人犯罪前科封存作出了正式的規定。至此,該項制度最終得以確立。
(一)法律條文籠統可操作性弱
查詢主體的界定過于寬泛。“任何單位和個人非法律規定情形不得查閱”中所界定的法律規定的各種范圍究竟有多大,這在相關法條中仍然沒有具體規定。通過我國《刑法》的第九十六條之規定,在現行的《公務員法》、《法官法》、《檢察官法》、以及《教師法》等法律法規都屬于國家規定,因此相關單位根據上述的法律法規自然便成了具有查詢資格的主體。這時曾經封存的未成年犯罪記錄便依舊可以被查詢,這樣未成年犯罪記錄依舊構成對從事相關行業的門檻,違背了該制度保護未成年人的立法初衷。
(二)司法機關內部與外部的協調配合不完善
1.內部協調
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一方面需要明確封存決定的實施主體,是單一司法機關還是多機關統一決定,亦或是各機關分配不同功能,審議與監督分與不同機關。這些都是需要各司法機關內部進行協調配合。若這些部門不能良好的配合,勢必導致犯罪記錄封存制度難以得到發揮。
2.外部配合
犯罪記錄封存制度最重要的一環之一就是對于被封存的犯罪記錄在個人檔案中的體現。這時需要司法機關與政府相關部門積極配合,才能把未成年人犯罪的“污點”徹底封存,否則可能只是一紙空文,即便司法機關將犯罪記錄予以封存,但在實際操作中,其已被封存的記錄只能在司法機關部門得以實現,在社會上仍然處處遭受具有刑事前科的待遇。
(三)理解犯罪記錄封存制度存誤區
刑事訴訟法明確規定司法機關是可查詢主體,在辦案需要時可以對已封存的犯罪記錄經行查閱,因而該項制度不影響累犯的構成。
由于是單純的記錄封存,而且法條中表述為“免除報告義務”。由此若相關單位部門主動詢問當事人有無犯罪記錄時,當事人以無犯罪記錄回答,同時卻構成民法中違背誠信原則。
(一)提高法條可操作性
嚴格規范查詢主體資格與權限。在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的完善過程中,要把能夠查詢記錄的主體資格界定清晰,進而規避因擴大查詢主體而導致的制度一紙空文。嚴格控制查詢主體的查閱權限也是十分值得注意的,需要對查閱的犯罪記錄進行保密化處理。
明確封存責任主體。明確犯罪記錄封存的實施主體,有利于避免因各機關協調配合不完善導致相互推諉責任的現象的出現。
(二)發展犯罪記錄消除制度
針對未成年人刑事犯罪的特殊性應該在實施犯罪記錄封存制度并發展充實的同時,有條件的適用并逐步探索發展未成年人犯罪記錄消除制度,是對未成年人負責任的保護,徹底解決了未成年犯罪人學習,就業,工作方面的一系列問題。
(三)犯罪記錄封存與消除相結合
犯罪記錄封與消除在特點上具有本質區別,在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的新階段,應對著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發展階段,可以將兩者結合起來。對于曾經有過未成年犯罪記錄并接受刑罰后,在其成年前對犯罪記錄以封存狀態存在,保證了其在青少年時期的茁壯成長,待到成年后,沒有新的犯罪記錄,品行良好積極回報社會的,在通過司法機關并配合其他有關機關對其進行考察后,符合條件者,將其犯罪記錄永久消除。
[1]王東海.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的中國實踐:適用與走向[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9).
[2]鄭潔.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的價值及完善[J].湖北警官學院學報,2013(9).
張觀奇(1994-),女,漢族,遼寧大連人,沈陽師范大學法學院,研究方向:民商法學。
D924;D
A
2095-4379-(2017)15-023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