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紀曄
上海海事大學,上海 201306
?
對以相同數額確定死亡賠償金問題的思考
黃紀曄
上海海事大學,上海 201306
近年來發生了多起同一事故中不同受害者死亡賠償金數額懸殊的案件,在社會上引起巨大的爭議。本文從我國死亡賠償金制度的理論基礎出發,分析出死亡賠償金相差巨大不符合社會公平正義,我國應實行死亡賠償金定額化制度。
死亡賠償金;定額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十九條規定“死亡賠償金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標準,按20年計算。”,這為死亡賠償金數額懸殊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據,也引發了大量反對的聲音。為此,《侵權責任法》第十七條做出“因同一侵權行為造成多人死亡的,可以以相同數額確定死亡賠償金。”的規定,力圖解決這一困擾社會多年的難題。然而,這一條款僅規定對同一侵權行為造成的死亡結果可以賠付相同的死亡賠償金,并沒有完全體現出公平正義的法治精神。
死亡賠償金并非對受害人生命的賠償,死亡賠償金的數額也不是受害人的生命價值,死亡賠償金應是“賠償義務人對受害人死亡這一單純后果支付的金錢賠償”。對此,理論界主要存在“撫養喪失說”與“繼承喪失說”兩種觀點①。“繼承喪失說”是我國現行死亡賠償金制度的理論基礎,該觀點認為死亡賠償金是對受害人損失的未來收入進行賠償,是一種財產損害賠償②。當前我國城鄉居民收入相差巨大,是以“繼承喪失說”的支持者認為按城鄉居民戶籍來區分死亡賠償金可較為公平合理的計算出死亡賠償金數額。但該理論在現實中存在著無法彌補的缺陷,因為受害人的未來收入是很難計算的,個人之間的能力與機遇的不同會造成未來收入的極大差異,況且也無法準確計算受害人未來的實際勞動年限。因此,按“繼承喪失說”計算的死亡賠償金數額難有科學合理性可言。
美國的羅爾斯教授提出了“正義學說”,其中包含了實現社會正義的原則:一、法律要在確保公平的基礎上平等的分配權利與義務,任何公民都擁有政治、財產方面的自由,這種自由與社會上其他公民的自由并存;二、法律上的平等不一定能保障結果上的平等,在法律平等無法確保結果平等的情況下,法律在分配權利與義務時應向弱勢群體傾斜以追求真正的正義。
日本的西原道雄教授提出了“西原理論”,他用“死傷損害說”與死傷損害的“定額化說”來批判“繼承喪失說”等人身損害差額化賠償的理論學說。西原教授認為在考慮損失時應考慮死亡本身,將死亡認定為一種非財產損害,由此確立死亡賠償金定額化制度以實現生命的平等與尊嚴。
相比“繼承喪失說”,“死傷損害說”與死傷損害的“定額化說”更能實現生命的平等與尊嚴,體現社會的公平與正義,我國應盡早實行死亡賠償金定額化制度,有以下原因:
(一)具有充分的理論支持。“繼承喪失說”將死亡當作一種財產損害,將死亡賠償金認定為財產損害賠償,僅將生命的喪失局限于財產利益的損失,主張按受害人損失的未來收入來計算死亡賠償金,沒有真正考慮到人身損害的實質。“死傷損害說”與死傷損害的“定額化說”則將死亡認定為一種非財產損害,受害人損失的未來收入不能決定損害賠償數額,而應以定額的死亡賠償金來表現其死亡損害。
(二)體現公平正義的立法精神。死亡賠償金定額化制度不僅有利于實現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還能維護受害人生命的尊嚴。此外,死亡賠償金定額化制度可減輕受害人親屬的舉證責任,減少訴訟時間,杜絕出現因訴訟技巧造成不公平的死亡賠償數額的案件。
(三)具有社會妥當性。隨著城鄉交流的不斷加深,許多因政策原因無法轉為城鎮戶籍的農村戶籍者長期在城市中工作居住,當前的戶籍制度已無法確切區分出城鄉居民真正的居住區域,以受害者遇害時的戶籍來確定死亡賠償金數額不公平合理。實行死亡賠償金定額化制度,更能體現出生命的平等與尊嚴,符合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具有社會妥當性。
總之,死亡賠償金數額無論是以受害者的未來收入還是以受害者是城鎮居民或農村居民來決定,對受害者與加害者來說都不夠公平合理,更與以人為本的法治理念背道而馳。我國應實行死亡賠償金定額化的制度,唯有如此才能體現出人人平等的法治精神,真正維護生命的尊嚴。
[ 注 釋 ]
①張新寶.侵權責任法原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②黃松有.最高人民法院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的理解與適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
[1]黃松有.最高人民法院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的理解與適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357.
[2][日]圓谷峻.判例形成的日本新侵權行為法[M].趙莉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3][美]羅爾斯.正義論[M].何懷宏,何包鋼,廖申白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黃紀曄(1992-),男,漢族,浙江浦江人,上海海事大學,法律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民商法。
D
A
2095-4379-(2017)15-024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