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子杰
三亞學院,海南 三亞 572022
?
淺析知識產權的利益平衡原則
焦子杰
三亞學院,海南 三亞 572022
隨著當代社會知識經濟的發展,關于知識產權的理論與制度的系統研究也逐漸深入。然而,只要存在智力成果的創造與傳播,與其相互關系的利益群體便會出現沖突,因此,研究知識產權中的利益平衡問題,對于知識產權制度的戰略性發展和知識產品的傳播、擴散具有重要意義。
知識產權;利益平衡;原則;機制
(一)知識產權
1.知識產權的含義
“知識產權”(Intellectual Property或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和資源共享的當代社會,顯然已經不是一個生詞,它的高頻出現提醒著人們這是知識經濟的時代。我國普遍使用“知識產權”對人們的智力創造成果進行規定是在加入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以后。具體地說,“知識產權”包含兩層含義:其一是指純粹的智力成果,也就是知識產品,這種情況下,知識產權作為生產要素或具有特定價值的物品存在,可以發生成果、要素或產品的轉讓;其二是指人們對于自己的智力成果所具有的權利。
2.知識產權的利弊分析
首先,知識產權激發了社會創造活力。知識產權的存在,使得人們的創造活動和創造成果的價值才能得以體現,并促使投資者對新產品進行投資,從而拉動社會經濟的發展,實現科技對經濟的全方位服務。其次,知識產權的法律制度對知識產權的規定,允許并鼓勵新的發明創造的傳播和擴散,知識產品在企業生產中一經應用便會極大地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促使社會資源得到最大限度利用。然而,知識產權是一把雙刃劍,在為所有者自身和社會發展帶來利益的同時,又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
(二)利益平衡原則
1.利益平衡的概念
現代社會中,“平衡”儼然成為了分析各種社會現象的方法和工具,服務于社會生活的諸多領域。通常意義的“平衡”是就社會而言的,指的是社會各方力量在特定的利益格局中,出現的一種相互抵消、勢均力敵的狀態。如果從法律意義上分析“平衡”的概念,那么“平衡”就是為了實各方的利益最大化或效益最優化而運用法律特有的權威性對各方進行協調,最終保證各利益群體能夠和平共處的過程。
2.利益平衡對知識產權的影響
利益平衡作為知識產權中各方利益的調節器,在知識產權法律體系中扮演重要角色。
首先,利益平衡的實現可以保證知識產權體系中的利益各方獲得自身權利和義務的合理分配,從而保證社會公正和公平;其次,利益平衡要求按照特定的標準和原則對各種資源進行有效配置,從而保證各方資源得到充分利用,促進社會資源的合理流動。再次,利益平衡機制能夠實現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協調,減少和避免社會沖突,維持社會穩定。
首先,從國家具體的知識產權的制度和法律方面來看,知識產權的保護應該控制在合理、適度、有效的范圍之內。知識產權雖然明確表明對創造者的成果保護以及成果使用的壟斷權賦予了法律意義,但是這知識產權的法律和制度中依然存在著一個范圍和“度”,在這個范圍和“度”之內,就會推動科技發明創造,超否則,就會起到相反的租用。這就要求知識產權的保護不能缺失或不足,以免不能有效激勵社會的創造活力,又不能過度,以至于對信息的獲取、知識的交流和社會各項資源的合理流動和配置造成阻礙,因此,知識產權的保護必須要拿捏好這個標準。
其次,從社會對知識產品的傳播和使用過程來看,加快知識產品或智力成果的傳播、擴散和共享。知識的創造是知識經濟發展的基礎,但如果只有知識的創造而缺少對其創造成果的傳播和擴散,那么知識產品只能是屬于創造者或發明者的私有物品,這就是知識產品的壟斷,嚴重阻礙科技的發展創新。因此,要想實現科技發展的累加效應,就必須對知識產品的傳播和擴散,讓更多的人掌握先進的技術,促進新的更廣范圍、更寬領域的生產創造。
再次,從東西方國家之間的發展來看,東方國家由于經濟發展水平和科技的落后導致知識成果產出較低,不得不從西方發達國家進口必須的知識產品,然而,知識產權的保護側重的是對知識成果所有者的權益保護,在這種情況下,東方發展中國家在知識產品的使用就會處于更加不利的地位,由此雙方利益就會出現失衡。為了實現東西方國家在知識產權中的利益均衡,一方面,西方發達國家在經濟和科技上占有優勢,在保證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的同時,應該充分考慮到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合理權益,為他們保留一定的發展空間,進而減小經濟發展的差距;另一方面,發展中國家要清醒的認識到自身的發展短板,加強科技發展,推動知識創造,縮小發展差距。具體來說在理論方面,發展中國家既要繼續制定和完善本國的知識產權法律、制度,也要積極參與國家間有關知識產權的交流和討論。
[1]黃莎.從利益平衡原則看知識產權制度生態化[J].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3(02).
[2]劉同君,張茂誠.利益平衡視角下農業知識產權保護的制度創新[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4).
[3]吳曉玲.高校知識產權保護利益平衡機制研究[J].情報探,2010(02).
D
A
2095-4379-(2017)15-025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