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瑜
天津現代職業技術學院,天津 300000
?
勞務派遣用工模式下勞動者工傷損害賠償責任的分配
王 瑜
天津現代職業技術學院,天津 300000
伴隨著勞務派遣用工模式的不斷發展,在這種模式下,被派遣勞動者的工傷損害賠償問題就凸顯出來,《侵權責任法》對勞務派遣用工模式的相關問題進行了一些規定,然而并沒有對被派遣勞動者工傷損害賠償問題進行規定。工傷損害賠償責任的實質是雙重分擔,即具有勞動關系的一方和侵權損害賠償責任一方雙重分擔,并且在兩方雇主之間作出合理的分配。筆者就這個問題,提出一些見解。
勞務派遣;工傷損害賠償;責任分擔
從三方之間的關系來看,派遣單位與勞動者之間存在勞動關系,用工單位與勞動者之間不存在勞動合同關系,但存在著權利義務關系,派遣單位與用工單位是兩個獨立的民事主體,但由于雙方簽署了勞動派遣協議,所以二者屬于民事法律關系。勞動合同法規定社會保險體系中的工傷保險費用的繳納應當由用人單位承擔。按照三者關系來分析,派遣單位和用工單位都是勞動者的雇傭單位,那么勞動者的工傷保險繳納的主體應該是這兩個單位。一方為勞動者繳納了工傷保險費用,并不能免除另一方的繳納義務。在具體操作上,我們可以借鑒國外做法,建立一個統一管理的賬戶,兩個單位都為勞動者繳納工傷保險。①繳納費用的分配,可以在派遣單位和用工單位簽訂的勞務派遣協議中進行自主約定。
工傷保險制度建立的目的是勞動者在工作期間遭受人身傷害時獲得相應的賠償。針對勞務派遣這種用工模式,用工單位和派遣單位是平等的兩個民事主體,雙方之間簽署的勞動派遣協議就是一個民事協議,在協議中明確了雙方的權利和責任分擔,體現《合同法》中“契約自由”和“意思自治”原則,至于權利、義務、責任的約定也應當尊重當事人雙方的真實意愿,這個規定在民法中的表現為“有約定從約定”原則。②
但如果派遣單位和用工單位在協議中就繳納比例如何分配這個問題沒有做任何約定,一般來說,可行的做法就是從立法層面進行解決,將工傷保險費用支付比例作為勞務派遣協議的必備條款約定下來,沒有約定分配比例的,可以平均分擔,雙方對外承擔連帶責任。
工傷損害賠償除了涉及工傷保險責任的分擔,用人單位還需要對工傷事故中的侵權賠償承擔相應的責任。
在勞務派遣就業模式中,同一勞動者接受兩個單位的管理,這種關系存在“一重勞動關系”與“雙重勞動關系”的爭論,作者贊同“雙重勞動關系說”,派遣單位和用工單位雙方同時控制勞動者的行為,勞動者的行為對兩個單位同時都有利,在雙重勞動關系下如何確定由哪一方單位向勞動者承擔工傷賠償責任呢?作者認為共同承擔更為合理。通俗的解釋就是“誰控制、指揮、誰負責”。工傷賠償責任應該在兩個單位之間進行分配,是一種雙重責任。勞動者不直接向派遣單位提供勞務,而是,處于用工單位的控制中,因此,用工單位應該承擔勞動者工傷損害賠償的主要責任,派遣單位承擔補償責任。
進一步解釋,這里需要引入“連帶責任的方式”來保障工傷賠償雙重責任的實現。勞務派遣用工實際上是把一個傳統勞動關系的內容分成兩部分完成:即在一個勞動過程中,通過“雇傭”和“使用”兩個功能的相互銜接,兩個單位的配合,完成一個傳統勞動關系的內容。兩個單位共同控制一個勞動者,也因同一個勞動行為同時獲利。所以,由兩個單位共同承擔連帶責任是合理的,采用這種責任承擔方式對于勞動者合法利益的保護起到了關鍵的作用。至于兩個單位責任分配的比例,依然可以通過在勞務派遣協議中約定來完成。但是有一點要注意,該約定只是內部約定,具有內部效力,只在派遣單位和用工單位之間有效,對外沒有效力。任何一方都不能以此為抗辯理由拒絕勞動者的工傷損害賠償請求。在一方承擔賠償責任之后另一方可以根據雙方的約定進行追償。③
勞務派遣用工模式下勞動者的工傷賠償責任實際上是法律的一個跨界問題,跨界于《勞動合同法》和《侵權責任法》。由于它的特殊性和復雜性,應結合勞動法領域,侵權行為法領域與社會保險法領域等多個層面去挖掘法律依據。勞動合同法以保護勞動者利益為優先作為法律基礎,從這個角度分析作者認為認定為雙重勞動關系是保障勞動者的合法利益的法律前提。工傷損害賠償責任既涉及勞動法也涉及侵權責任法,基于這樣的特殊身份,所以作者在論述工傷保險責任的分擔這個問題時,一方面從勞動法角度進行強制約定,以防止逃避責任;另一方面放松在民事協議中雙方單位的約定承擔比例,從而達到收放自如的法律調整效果。
[ 注 釋 ]
①曹艷春.勞動合同法確立雙重勞動關系之肯定論[J].政法論叢,2006(2).
②沈同仙.運用雇主分立理論確定勞務派遣中的雇主責任[J].中國勞動,2006(3).
③楊立新.侵權行為法[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219.
[1]王利明.民法典.侵權責任法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
[2]曹艷春.勞動合同法確立雙重勞動關系之肯定論[J].政法論叢,2006(2).
[3]鄭尚元.工傷保險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4]楊立新.侵權行為法[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王瑜(1984-),女,天津人,碩士研究生,天津現代職業技術學院,中級講師,研究方向:經濟法。
D
A
2095-4379-(2017)15-025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