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瑋琪 朱冒純
蘇州大學,江蘇 蘇州 215000
?
勞務派遣中的雇主替代責任研究
朱瑋琪 朱冒純
蘇州大學,江蘇 蘇州 215000
現如今,勞務派遣已成為我國一種重要的用工方式。《侵權責任法》對勞務派遣關系中的雇主替代責任作出規定,但在現實運用仍有不足。本文從比較法的角度,意評析其規定,以期提出更加完善的立法建議。
勞務派遣;雇主替代責任;無過錯責任
(一)勞務派遣
勞務派遣是派遣單位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而后將勞動者派遣到用工單位,勞動者在實際用工單位的指揮管理下從事勞動。勞務派遣涉及到勞動者、派遣單位和用工單位三者的法律關系,其本質特征是雇用勞動和使用勞動的分離。
(二)雇主替代責任
雇主替代責任,是指雇主就受雇人在執行雇傭職務之際侵害他人人身或財產的不法行為,對受害人承擔的損害賠償責任。①
(一)美國
美國對于勞務派遣中的雇主替代責任統一適用無過錯責任,但各州法院對責任主體是長期雇主還是臨時雇主標準不一,主要有以下三種。第一,忠誠義務標準。即認為勞務派遣中雇員從根本上對長期雇主負有忠誠的義務,因此,長期雇主是責任主體。第二,實際控制標準。認為臨時雇主對勞動派遣的員工的行為進行主要控制和監督,因此,臨時雇主是責任主體。第三,共同雇主標準。認為臨時雇主和長期雇主作為派遣員工的共同雇主,應該承擔雙重責任。
(二)德國
德國對于勞務派遣中的雇主替代責任統一適用過錯推定責任,通過實際控制標準來確定責任主體。一般情況下,是由長期雇主來承擔責任,但是也存在共同承擔的情況,如雇員造成侵權行為履行的職務是臨時雇主和長期雇主共同的職責范圍。
(三)日本
日本對于勞務派遣中的雇主替代責任統一適用過錯推定責任,和德國一樣,通過實際控制標準來確定責任主體。但是一般情況下,認為臨時雇主承擔對雇員的主要的監督控制,因此臨時雇主應當承擔替代責任。
(四)英國
英國對于勞務派遣中的雇主替代責任統一適用無過錯責任,通過控制標準和綜合標準來確定責任主體。英國在司法實踐中,根據上述兩個標準和事實來確定具體是由哪個雇主來承擔替代責任。
(五)國外勞務派遣關系中的雇主替代責任比較分析
上述四個國家,勞務派遣關系中的雇主替代責任的歸責原則并不一致,確定責任主體依據的標準也不盡相同,但是基本上是往無過錯原則方向發展,選擇雇主替代責任主體的標準也是以實際控制標準為主。
(一)我國勞務派遣雇主替代責任現行立法的
不足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34條規定,對于勞務派遣中的用工單位承擔無過錯責任,派遣單位承當過錯責任并且承擔補充責任。
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的不足:第一,派遣單位承擔和過錯相適應的補充責任并沒有對“過錯”作出具體的規定,導致同一案件不同地方不同的判案結果,影響法律的權威性。同時,對于派遣單位過錯的舉證責任不清,是由派遣單位來證明自己沒有過錯,還是由受害人來證明用人單位有過錯并未作出明確規定,即適用過錯推定原則還是過錯原則。第二,條文中并未對追償權作出規定。一方面是用工單位對派遣單位的追償權,在派遣單位有過錯的情況下,用工單位承擔了所有的侵權責任,那用工單位可否對派遣單位進行追償;另一方面,用工單位能否對于有過錯的雇員進行追償,這種追償行為是否有一定的限度等等,都沒有在法律中體現。
(二)我國勞動派遣雇主替代責任現行立法的完善建議
第一,派遣單位應和用工單位一樣承擔無過錯責任原則。現行我國立法中已經規定用工單位承擔無過錯責任原則,也應通過立法規定派遣單位承擔無過錯責任原則。派遣單位作為管理勞動者人事檔案并且計發待遇的主體,對勞動者進行部分的控制和監督,同時從勞動者的勞動中獲得利益,因此原則上也應承擔更大的責任。并且派遣單位也承擔無過錯責任,就不需要對派遣單位的過錯進行舉證,從而更有利于保護受害者的權益。
第二,派遣單位和用工單位應相互承擔完全的補充責任。一方面,《侵權責任法》中規定派遣單位承擔有限的補充責任,不利于保護受害者的合理權益,因此只有當派遣單位承擔完全的補充責任,在用工單位不能或者不足以對受害者進行賠償時,派遣單位承擔剩余所有的替代責任才能保護受害者得到合理的賠償。另一方面,筆者認為,并不是絕對的用工單位承擔主要責任,派遣單位承擔補充責任,要根據事實情況來確定雙方雇主之間責任的主次,才能更公平的讓用工單位和派遣單位進行賠償。并且要適當考慮派遣單位和用工單位從勞動者身上所獲得的利益大小,利益越大,相應承擔的責任也應該更多。
[ 注 釋 ]
①張民安.侵權法上的替代責任[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169.
[1]董保華.勞務派遣的法學思考[J].中國勞動,2005(6).
[2]曹艷春.勞動派遣關系中的雇主替代責任研究[J].西北政法學院學報,2006(3).
[3]韋波.論雇主替代責任[J].廣西大學報,2008.5.
朱瑋琪(1996-),女,漢族,江蘇常州人,蘇州大學,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社會救助與社會福利、勞動人事管理。
D
A
2095-4379-(2017)15-027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