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寧勢強
(作者單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
就學術而言,文學與法律是兩個各自獨立的學科;就生活而言,文學與法律思維雖有不同,諸如文學的個性化與法律的規則性、穩定性之類的對立,以及兩者迥異的價值取向。但是兩者之間也總有某些契合和聯系——著眼于人類情感的文學和著眼于人權保障的法律,其實都是對人性、對社會生活的密切關注。文學史上對人性價值的推崇,與法治史上法治精神的產生幾乎不分先后。這一點在刑法思想和文學文本中的歷史追溯中就能找到淵源。獲得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支持,由中國人民大學刑法學博士、山西大學法學院劉春園所著的《西方刑法思想的起源與進化:以西方文學罪罰觀為視角》(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年10月出版),以歷史發展為經,以代表性的文學思潮為緯,在文學罪罰觀的維度下追尋文學與刑法的長久相遇,進而討論西方刑法思想的由來與變遷、起源與進化。
劉春園長期從事刑法學教學與研究工作,對刑法思想有其獨特的思考。本書別具一格地討論刑法思想與西方文學,在這種跨學科的交換關系中嘗試解讀文學作品中的罪與罰的觀念對刑法思維的影響,在文學思潮和社會價值的歸納中討論刑法思想與社會人文思想的相互輝映、相互博弈。作者在書中分別介紹了遠古時期、中古時期、文藝復興時期、理性主義時期、啟蒙思想時期、浪漫主義思潮下、實證主義思潮下、20世紀的刑法思想,號召讓文學之光照亮法學殿堂,并就民族精神與刑法思想的關系進行了探討。是以將歷史上各個文學浪潮下的刑法思想一一列舉,于其中總結刑法思想的不斷豐富壯大的過程,為讀者打開了文學研究與法律研究的新視窗。
為對立的范疇尋找契合之處。圍繞文學思想與刑法思想這條主線,作者以文學性的視角深入分析了感性與理性、法律與倫理、斷裂與傳承之于刑法思想的對立和整合。作者在書中著重討論了西方刑法觀與文學觀、刑法思想與道德倫理、法律正義與自然正義等范疇之間的分化與演化,闡述兩種思維方式的趨同。“罪”與“罰”在作者抽絲剝繭的論述中,在看似二元對立的概念中逐步找到文學層面和刑法思想上的多元意義。
為立足文學觀追溯刑法思想尋找合乎理性的方法。多重學科的研究視域要兼顧學科之間的互動,因此需要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和比較研究的方法入手。作者充分運用了歷史考察的方法,從歷史演進方面考察文學文本,著眼于不同文學思潮所處的時間和不同的階段,重點考察其時的文學思想和刑法思想的發展脈絡,以揭示刑法思想清晰的發展軌跡。同時,作者在比較研究的框架下,對不同時間節點的刑法思想、同一時間刑法思想與文學思想的交鋒展開比較和剖析,構建了西方刑法思想從遠古到20世紀以來,與世俗社會之間或分裂、或融合、或被批評、或被肯定,如此一個逐漸生長和進化的周期。作者在這樣的方法論下,在橫向比較和縱向理順下,讓讀者看到了不同階段、不同層次的刑法思想,以文學的腳本和文學的內蘊體現了刑法從萌芽到產生、從堅固到壯大的歷史演進。
為跨學科的創新研究塑造學術價值。本書的跨學科研究理路,是刑法研究的獨到創新,也是對文學與刑法研究的有益探索,更是對人文社會科學的全新審視。書中既有文學思想的具體梳理,更有刑法思想的歷史闡釋,這對于文學研究和刑法學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書也是作者對社會科學研究觸角延伸的實踐探索,作者也試圖告訴我們,對人文社會科學的學術研究需要打破學科壁壘和框架思維,將其置于更廣闊的視野之內,恰如作者在文學研究中汲取營養,以深刻理解刑法的深層次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