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奇杰 侯鳳芝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明確規定,“采取多種形式,為留守兒童提供便利可及的公共文化服務”。留守兒童閱讀服務是公共文化服務及全民閱讀推廣的重要組成部分。2017年我國全民閱讀工作重點之一是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著力保障農村留守兒童基本閱讀需求。
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外出務工或一方外出務工另一方無監護能力、不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1]普遍具有生理上未成年人、法律上監護權轉移等特征。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一些農村勞動力為改善家庭經濟狀況、尋求更好發展,選擇到城市務工、創業,把其未成年子女留在原戶籍地,這些留守兒童成為社會轉型中一個龐大的特殊群體。
據全國婦聯調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農村留守兒童數量超過6000萬,主要集中在義務教育階段,大多數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監護。農村留守兒童由于缺乏家長和社會親情關愛與有效閱讀指導,閱讀時間短,閱讀范圍窄,沒有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心理健康障礙突出,這些問題將嚴重阻礙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和國民素質提高。
閱讀有利于蘊涵民族的精神氣質,是使一個國家文明進程推進加速的重要途徑。閱讀首先要從孩子抓起,從小培養少年兒童良好的閱讀習慣至關重要。農村留守兒童和其他兒童一樣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是新農村發展和脫貧致富的后備生力軍。他們的健康成長和素質提升,事關家庭幸福和國家希望。因此,《全民閱讀“十三五”時期發展規劃》強調,堅持政府主導、家庭、政府、學校盡職盡責、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共同做好農村留守兒童閱讀服務與關愛保護工作。積極探索社會力量參與留守兒童閱讀服務創新模式,是當前宣傳、貫徹《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大力推廣全民閱讀的一項重要內容。
2006年全民閱讀活動開展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貧困地區留守兒童等特殊群體的閱讀推廣工作?!秶邑毨У貐^兒童發展規劃(2014~2020年)》編就了一張保障貧困地區兒童成長的安全網。《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是一項惠及廣大鄉村教師、億萬鄉村孩子的民心工程,幫助鄉村孩子學習成才,阻止貧困現象代際傳遞。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等部委設立了出版專項扶持基金,實施了農家書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大力推進全民閱讀走進家庭、學校、農村等“七進”活動,開展了“百社千校書香童年”閱讀活動,惠及全國360多萬名中小學生。但是,目前我國農村留守兒童閱讀推廣存在的問題依然不少,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農村留守兒童閱讀場所主要有農村中小學圖書室、鄉村綜合文化活動室、農家書屋、家庭書柜等。隨著“普九”工作和全民閱讀推廣深入開展,我國農村學校圖書室和農家書屋建設取得長足發展,但也存在功能發揮不到位、藏書結構不合理等問題。農村學校圖書室和農家書屋圖書數目偏少,種類不齊,留守兒童喜歡的趣味類、科普類、知識類和連環畫等圖書不多,對留守兒童的吸引力不強。農村家庭圖書數量更是匱乏,嚴重妨礙了農村留守兒童閱讀。
由于父母長期在外打工,絕大多數農村留守兒童由祖輩看護,老人們文化程度偏低,缺乏科學正確的家庭教育方式,他們片面地認為孩子只要上學讀好課本、考得高分就可以了,閱讀課外書籍是看“閑書”“不務正業”,時常打擊留守兒童的閱讀積極性。部分留守兒童業余時間還要承擔家務勞動,他們很難感受到閱讀所帶來的快樂,因此缺乏閱讀興趣。據調查,農村留守兒童平時做家務、看電視和同小伙伴們玩耍的占62%,喜歡閱讀的只有30%左右。農村留守兒童平均每天堅持閱讀半個小時以上的只有34%,能堅持每周3~5天業余時間閱讀的只有16%。[2]留守兒童因為認識不到閱讀的重要性,所以不能合理運用時間來進行閱讀。
留守兒童生活缺乏照顧,心理缺少引導,學習缺乏輔導,閱讀方法缺少指導,課外閱讀時不知道從何入手,不明白什么樣的書才真正適合自己,只是把課外閱讀當作一種消遣。他們往往只對卡通圖畫書、童話寓言類、文字故事類圖書感興趣,有的兒童閱讀時囫圇吞棗、浮光掠影,不能深入領會書中內容。
農村留守兒童課外閱讀沒有形成良好環境。很多農村學校雖然設立了圖書室,但由于教育經費缺乏,圖書來源渠道較少,內容陳舊,適合留守兒童閱讀的圖書不多。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農村中小學學生課余時間被大量的課外作業擠占,許多家長也認為讀課外書會影響主課學習,因此不讓孩子看課外書讀物。多數農村家長閑余時間都在打牌看電視,幾乎不讀書看報,留守兒童耳濡目染,課外閱讀就無從談起。
社會力量是指政府組織以外的能夠參與到留守兒童閱讀推廣等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社會組織和社會個體,包括群眾團體、事業單位、公司企業、非營利機構、閱讀推廣組織、公民個體等自然人與法人單位。社會力量具有資源廣泛性、知識專業性、經營靈活性、奉獻自覺性等鮮明特點,在參與留守兒童閱讀服務方面能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社會力量參與留守兒童閱讀推廣的動機,可分為主動參與和聯動參與。主動參與就是社會個體和組織常懷感恩之心,傾情回報社會,在慈善情懷支持下自覺義務參與留守兒童閱讀推廣。聯動參與即社會個體和社會組織在政府政策措施激勵下和其他社會力量友情帶動下的聯合參與。隨著全民閱讀活動的深入開展,全國各地涌現了一大批社會力量參與全民閱讀推廣尤其是關愛留守兒童閱讀的先進典型。筆者通過對相關典型案例的總結和分析,探索出政府主導式、合作推廣式、精英推動式和志愿服務式等農村留守兒童閱讀推廣服務模式。
所謂政府主導式,即政府公開采購、政府定向采購和政府補助等模式。目前,我國各級政府廣泛開展了向社會力量購買留守兒童閱讀等公共文化服務工作,加大了財政資金投入力度,制定了具體的實施意見,對購買主體、承接主體、購買內容、機制和流程等都作了明確規定。政府政策激勵、財政支持,激發了社會力量參與留守兒童閱讀推廣的積極性。浙江省出臺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政策,鼓勵和規范社會力量舉辦農村留守兒童托管服務機構,依托農村文化禮堂、“春泥計劃”實踐點,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臨時托管、課后輔導、興趣指導等關愛保護服務,并按規定落實稅費優惠政策。同時,在已有的“小候鳥”活動及“未成年人讀書節”閱讀活動的基礎上,通過打造“農民工親子閱讀基地”和“農民工書香家庭”閱讀活動品牌,提升留守兒童的文化素養。[3]
政府部門、公共圖書館與社會組織、企業、個人等社會力量聯合開展農村留守兒童閱讀推廣服務,包括建設閱讀基礎設施、購置圖書資料設備、舉辦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等。安徽省六安市為革命老區、國家級貧困地區,有160多萬青壯年農民常年在外務工,留守兒童達30多萬。六安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與上海浦東圖書館共同在大別山革命老區山村建起了10個“候鳥書屋”,購買了一批適合留守兒童閱讀的圖書和電腦等器材。上海浦東圖書館還聯系上海、北京等多家愛心企業、愛心人士簽約結對幫扶六安市102名留守兒童,捐款共計20多萬元,資助這批困難留守兒童的學習及生活費用,并舉辦了圖書演講比賽、“小小候鳥飛浦東”夏令營等活動,豐富了留守兒童的精神文化生活。
企業家、社會知名人士、民間閱讀推廣人等社會精英在情感和政策的激勵下,自覺參與農村留守兒童閱讀推廣服務。參與模式主要有。
第一,獨資興建教學閱讀基礎設施。加強教學閱讀基礎設施建設,是保證農村留守兒童閱讀的重要基礎。寧波如意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全國優秀企業家儲吉旺創業30多年來共向教育、文化等公益事業捐款達1.3億元。他認為,關愛下一代,支持教育事業是企業家的一種社會責任。他捐款142萬元幫助家鄉寧海中學、長街中學等4所中小學建造教學樓和圖書室,捐資176萬元在汶川建造了一所希望學校,還分別向貴州省晴隆縣光照鎮白果沖小學、寧夏回族自治區平羅縣通伏中學捐資興建教學樓,為農村中小學生和留守兒童閱讀提供便利。
第二,合作捐資購置圖書資料設備。豐富的有吸引力的圖書資源是留守兒童閱讀推廣的必要條件。中國期刊協會等主辦了“關注革命老區‘勉學書屋’捐贈活動”,向革命老區留守兒童等中小學生捐贈圖書、期刊及電子出版物共計250萬碼洋。山東省政協委員、日照冠華集團董事長申維君出資167萬元,用于7所中小學和幼兒園建設圖書館、購置圖書,豐富中小學生的課外閱讀。
第三,資助開展兒童“悅讀”多彩活動。社會力量參與留守兒童閱讀推廣,要在留守兒童閱讀興趣培養上下功夫,滿足留守兒童個性化需求和擴展知識面的需要,著力引導留守兒童把“閱讀”變成“悅讀”。河北養元智匯飲品股份有限公司發起“六個核桃·讀書慧”公益項目,近年來共投入3000萬元,為青海、河北等6省貧困地區1300所農村中小學捐贈圖書及配套設施。“六個核桃·讀書慧”管委會組建閱讀導師團,培訓提高受助學校老師的閱讀指導能力,引導更多的孩子熱愛閱讀、享受閱讀,還開展全國性的閱讀征文比賽活動,邀請獲獎學生到北京參加暑期夏令營。慈溪市橋頭鎮社會團體重視少年兒童的閱讀興趣培養,每年都組織開展小學生閱讀征文比賽,評選十佳輔導老師和十佳家長,并舉行隆重的頒獎典禮,這些活動在當地少年兒童群體中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力。[4]
文化志愿者是指不以物質報酬為目的,利用自己的時間、文藝技能等,自愿為社會和他人提供公益性文化藝術服務和幫助的人。[5]他們將專業知識、文化藝術與歡樂愉悅帶給農村留守兒童,成為全民閱讀的推廣者、兒童閱讀的輔導員。文化志愿者隊伍在我國公共文化體系建設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文化志愿者在留守兒童閱讀推廣服務中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浙江省衢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成立文化志愿者聯合會,全市17000多名文化志愿者活躍在鄉村社區,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文化志愿惠民服務活動。
社會力量參與留守兒童閱讀等公共文化服務已成為法定原則。但是,目前還存在制度保障不到位、激勵機制不健全、社會參與不持續、績效考核不明確等問題,亟須盡快解決。
李克強總理在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要大力推動全民閱讀,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和城鄉困境兒童保障。保障農村留守兒童閱讀,是加快形成“家庭盡責、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留守兒童關愛保護體系的一項重要內容。在政策制定方面,逐步建立健全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農村留守兒童閱讀等公共文化服務的有效制度和長效機制。
在資金保障方面,建立社會力量參與農村留守兒童閱讀服務引導資金及使用管理辦法,以財政投入為先導,擴大社會捐贈渠道,發揮“眾籌”平臺作用,為農村留守兒童閱讀等公共文化服務提供多渠道、常態穩定的資金支持。
在激勵措施方面,對參與農村留守兒童閱讀服務推廣的企業、單位和個人,給予資金補助、稅費減免、榮譽獎勵等,激發其參與留守兒童閱讀等公共文化服務積極性。
農村留守兒童閱讀推廣工作,應與農村中小學圖書室、農家書屋、基層綜合文化服務站等文化惠民工程建設緊密結合,有效整合資源,在留守兒童閱讀基礎設施建設、圖書資料設備購置、讀書活動開展等方面,充分尊重和利用不同社會力量主體的多樣參與方式,包括政府主導式、合作推廣式、精英推動式和志愿服務式等,形成政府主導、市場調節、社會參與、多元投入、協調發展的農村留守兒童閱讀推廣新模式。
要確保社會力量參與留守兒童閱讀服務進入良性循環的發展軌道,必須建立和實施較為完善的社會力量參與留守兒童閱讀服務績效考核評估機制。一方面,對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留守兒童閱讀服務的路徑、方法、載體、渠道進行定期評估;另一方面,對社會力量參與留守兒童閱讀服務設施建設、項目參與、活動參與、服務提供的情況進行評估。同時還要建立信息公開、激勵、退出機制,加大社會力量培養力度。評估組織管理納入政府有關主管部門日常管理工作,并作為各級政府績效考核的重要內容和政府督查督辦事項。
要營造社會力量參與農村留守兒童閱讀服務的良好工作環境和輿論氛圍,形成文化自覺,培養社會責任,就必須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切實做好輿論宣傳引導工作。一是做好政策的宣傳引導,宣傳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項目的意義,精心做好政策解讀,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參與留守兒童閱讀的積極性。二是做好社會力量參與服務的項目發布,根據區域特點、兒童特性,定期公開服務項目、重大活動的推介信息和參與辦法,吸引社會力量公平參與。三是建立閱讀服務成效的公示制度,加強社會監督。四是宣傳典型,帶動全社會參與,激勵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農村留守兒童閱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