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 伽 韓 飛
企業效益考核是企業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關于推動國有文化企業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指導意見》(簡稱《指導意見》)明確要求“建立健全兩個效益相統一的評價考核機制”“明確社會效益指標考核權重應占50%以上”。[1]《出版管理條例》等制度也明確要求“從事出版活動,應當將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結合”。然而,長期以來,我國出版業并未建立社會效益考核體系。同時,仍有部分出版企業對社會效益考核存在誤區。具體表現為:一是把社會效益考核虛無化,二是把社會效益考核泛化,三是把社會效益考核簡單化。[2]《指導意見》實施以來,各單位自行建立的社會效益考核體系指標并不一致,考核內容不盡相同,考核結果運用存在差異。[3]
“沒有規則不成方圓”,制度就是規矩、規則、指令。“徒法不足以自行”,制度必須通過監督來推進執行,制度效果只有通過考核來檢驗,制度不足只有通過考核結果來發現。沒有比較,就缺乏鑒別、難以提高。為在全行業推進社會效益考核,促進出版企業強化社會效益第一經營理念,評判比較各出版機構社會效益高下,結合《指導意見》及國家出版管理制度、業界實踐,茲認為出版企業社會效益考核體系設計應當堅持“五大原則、八大內容”。
考核本身不是目的,考核重在引導。推進社會效益考核,旨在強化出版企業樹立社會效益第一、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結合的經營理念,推動企業規范經營、多出精品,加快轉型升級、融合發展、走出去發展,分享發展成果,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為確保社會效益考核體系有效管用、符合實際、發揮引導作用,應當堅持如下原則。
目標導向原則。“考核是指揮棒”。考核體系應當明確考核目標、考核內容、考核方式、考核組織過程、考核結果運用等,指導出版企業總結經營成果,指明未來奮斗方向、奮斗目標,指導企業整體發展戰略和階段目標的制定、分解與落實,明確現階段發展重點、關鍵點、關鍵環節。社會效益考核體系必須如實反映并強化目標導向,以考核反映發展成果,以考核提升發展質量,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要求,在整體考核體系中強化社會效益優先的發展理念。
“有的放矢”原則。社會效益考核體系一般包括數個大項指標,大項指標又可分解為眾多小項指標,既能讓考核體系更符合出版企業經營實際、考核結果更加客觀公正,又能讓出版企業及一線編輯有章可循,有目標可抓,有動力去做。如時代出版公司社會效益考核體系分為出版導向、精品出版和社會影響力、公共文化服務等7大項38個小項。其中,“精品打造和社會影響力”又分為5個小項,分別為:出版物榮獲獎項,入選各級各類出版規劃、基金項目,圖書質量,入選各類好書榜等。在出版物獎項上,又明確劃分國家級獎項、省部級獎項、市級獎項、集團(公司)獎項,進一步區分正獎、提名獎(入圍獎),各等級獎項分值不同,形成級差。
分類考核原則。國家高度重視傳統出版和新興出版融合發展,明確要求推動兩者深度融合發展。現階段,傳統出版企業艱難轉型,新興出版企業輕裝上陣,二者的發展階段、發展目標、發展原則、發展重點均不一致。為促進被考核單位按照預定的軌道發展、為方便比較和運用考核結果,應當明確區分傳統出版企業、新興出版企業,并對二者采取不同的考核標準,考核不同的內容。對傳統出版企業,以獲獎作品數量、承擔國家級重大出版工程項目數量、行業地位、市場占有率等反映其品牌價值和社會貢獻,以確保其穩健發展;對新興出版企業,則強調其成長性指標,以市場占有率、用戶增長數、知識產權擁有量為重點,以促使其快速發展。同時,在社會效益考核體系中,二者權重、分值應不同,以更好反映其發展階段特征,促進其向預定目標攀登。
材料客觀性原則。考核依賴材料。材料的真實性和可獲得性,成為影響考核質量的重要基礎。考核材料應當客觀真實,如實反映被考核單位的社會效益表現,無虛假記載,無浮夸現象。為確保各項材料客觀真實,考核方要主動全面掌握被考核單位的信息,而不完全依賴于被考核方提供的材料;同時,要堅持所有考核材料可核查驗證,必要時須提供第三方材料佐證。
全面全程全員考核原則。出版企業不僅要關注結果,而且要關注過程,注意過程與結果的有機統一,確保被考核單位能夠始終如一地遵循和執行相關規則;不僅要關注整體,而且要關注個人,尤其是企業領導班子、負責人;上級領導部門不僅要主導考核,而且要組織被考核企業內部員工參與考評。全面全程全員參與的“360度考核”,讓所有人尤其是被考核單位領導班子強化責任意識、全局意識、大局意識,真正做到對黨和國家負責、對社會負責、對企業負責、對股東負責、對職工負責、對顧客負責。
《指導意見》明確要求“將社會效益考核細化量化到政治導向、文化創作生產和服務、受眾反應、社會影響、內部制度和隊伍建設等具體指標”。[4]出版企業社會效益考核必須符合黨和國家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符合國家文化發展戰略和發展目標,符合出版產業發展實際。根據《指導意見》,結合國家出版產業發展戰略和出版業發展實踐,茲認為對出版企業的社會效益考核體系應包括如下內容。
出版導向。導向就是生命。堅持正確的出版導向,就是要在出版活動中認真貫徹執行黨和國家出版活動方針政策,確保所有出版物符合黨和國家意識形態要求,及時、正確、全面、如實傳達黨和國家大政方針政策;就是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出版導向,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就是要積極參與主題出版工作,主動承擔并出色完成各類重大項目。
精品出版。出版企業的社會效益主要通過出版產品表現出來。為引導出版企業主動實施出版供給側改革,不斷提高原創出版質量,提高單品貢獻率,提高再版重印率,激發內生發展動力,不斷夯實精品出版“高原”,持續攀登精品出版“高峰”,實施社會效益考核,必須加大精品出版考核力度。“精品出版”既體現為出版物榮獲各類大獎,又體現為入選各級各類重點出版規劃、獲得國家出版基金等基金、資金贊助支持;既表現為單品質量,又表現為整體質量;既體現為出版社原創精品出版,又體現為整體再版重印情況;既體現為出版物內容質量,又反映為作品社會美譽度、出版機構社會評價。
行業地位。行業地位主要反映為出版企業的外在社會評價、社會認可、社會影響力。如出版企業榮獲各類獎項、行業整體實力排名、市場占有率排名、重大出版活動、品牌影響力等。為推動出版企業在整體市場中脫穎而出,強化專業影響力,考核體系應當通過橫向比較反映其專業出版實力,通過縱向比較推動其提升競爭力、品牌影響力。
融合發展。融合發展是傳統出版突破發展“瓶頸”,實現結構優化、跨界發展的重要戰略。推進傳統出版和新興出版深度融合發展已成業界共識。鑒于傳統出版企業與新興出版機構發展目標、發展重點不同,對二者融合發展的考核重點應當有所區別。對傳統出版企業,融合發展考核內容為專業網絡運營平臺(數據庫)、網絡銷售系統、實體店(點)、知識產權(IP)孵化項目、新媒體產品、新業態項目、發明專利和軟件著作權、融合發展項目等;對新興出版機構、新媒體單位,融合發展考核內容為高新技術企業、發明專利擁有量/申請量、國家或省級標準制定、承擔國家或省級研究課題或產業項目,建設運營專業網絡平臺(數據庫)、IP孵化項目、大型新業態項目等。
走出去發展。中華優秀文化走出去備受重視。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理論,弘揚好中國價值,提供好中國方案,提高中國文化軟實力,增強中國國際話語權,都有賴于包括出版企業在內的文化企業主動走出去、走進去、走上去。為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中央出臺了“經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絲路書香工程”“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等,對包括出版企業在內的文化企業給予政策、資金支持,出版企業走出去步伐加大、領域更廣、范圍更寬、形式更加多樣。社會效益考核必須如實全面反映走出去發展現狀,鼓勵支持出版企業練好內功,主動放眼世界、走出去發展,積極參與國際文化市場交流與競爭,有效增強中國國際話語權。
公共文化服務和社會責任。共享文化發展成果是出版企業主動參與公共文化服務、自覺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內容。國家高度重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大力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讓文化產業改革發展成果共享,增強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領域“獲得感”。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研究制定下發《關于貫徹落實〈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的實施方案》,各地結合實際,出臺了一系列公共文化服務扶持工程,組織開展全民閱讀、“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等。出版企業應當積極參與政府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主動履行企業社會責任。
規范管理。企業管理質量關系企業運營效益效率,規范管理是企業經營成果的保障。為強化企業管理者規則意識、制度意識,社會效益考核體系應當全面考核企業執行國家法律法規規章制度情況,有效提高出版企業運營質量,防范經營風險。
人才隊伍建設。優秀的出版人隊伍是出版事業永續發展的保障。出版企業基業常青,永葆生命力,關鍵在人才。社會效益考核體系應反映企業人才隊伍建設情況,既要考核人才數量,又要考核人才質量;既要考核存量,也要考核變量;既要考核人才結構,又要考核人才貢獻率,積極營造出一種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尊重創新、強調貢獻的良好氛圍,鼓勵人盡其才、才盡其用,讓人才真正成為活力之源、創造之源。
社會效益考核本身不是目的。開展出版企業社會效益考核是為了促進出版企業發展質量更優、更加自覺地貫徹落實“社會效益第一、雙效統一”的原則。同時,宏觀環境在不斷變化,產業實踐在不斷發展,社會效益考核體系也應該與時俱進,相應調整,更好地服務于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