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 珺 吳阿敏
美國非裔文學是美國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不到300年的發展歷程中,該領域涌現出了大量優秀作家和優秀作品。近年來,美國非裔文學已成為國內美國文學研究熱點之一。《美國非裔作家論》(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6年11月出版)由國內該領域的知名學者譚惠娟、羅良功等撰寫。該書以作家為綱,對美國非裔文學進行了系統、全面的評介。面對國內美國非裔文學研究領域“重獲獎作家輕早期作品、重小說輕詩歌戲劇”等不良傾向,《美國非裔作家論》覆蓋了研究盲區,為我國的美國非裔文學譯介和研究工作提供了指引,對于推動國內非裔文學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該書對作家的選擇審慎全面,集中體現了美國非裔文學創作群體的思想藝術成就。全書共評介了33位作家。盡管相較于國外出版的美國非裔文學史或百科全書而言,該書涵蓋的作家數量并不算多,但挑選出的這33位作者都是美國非裔文學史中兼具開拓性和代表性的人物。他們之中既有小說家,也有戲劇家和詩人;既有美國非裔文學先驅菲莉斯·惠特莉,也有近些年來嶄露頭角的文學新星娜塔莎·特雷瑟維;既有因獲獎而成為國內研究熱門的托尼·莫里森,也有國內研究尚未企及的戲劇家小查爾斯·富勒。這份作家名單將眾多優秀非裔作者引入中國讀者、譯者和研究者的視野,為美國非裔文學在中國的譯介和研究提供了素材,開拓了空間。
其次,該書在作品選擇上,沒有盲目追隨文學界和批評界的主流聲音,始終堅持自身的遴選標準,“重新發現”了一批長期以來受到忽視的優秀作品。這批作品主要是作家們的一些早期作品、未獲獎作品或反響平平之作。譬如,論及歐尼斯特·蓋恩斯的《凱瑟琳·卡米爾》,論者一開始便坦言,該作品反響很小,相關評論寥寥;而后則筆鋒一轉,指出該書在人物塑造、思想立意方面可圈可點,與蓋恩斯后來的幾部名作一脈相承,并對此進行了令人信服的論述。該書將這批受到忽視的作品視為作家整體創作的有機組成部分,突出其文學思想價值以及在作家整體創作譜系中的獨特地位。多年來,國內外非裔文學研究都存在片面看重獲獎作品、輕視早期作品的傾向。該書此舉有利于糾正這一傾向,引導研究者更多地關注作家的創作全貌及其文學思想的演進。
最后,該書的附錄詳細介紹了美國非裔文學在中國的譯介研究史,為這部聚焦美國非裔作家的著作開辟出一個立足中國的本土維度,是全書畫龍點睛的一筆。一方面,這份附錄緊扣我國百年來的國情變化討論美國非裔文學在中國的境遇變遷。討論中,作者引述了不少史實,做到了史論結合、論由史出。其中引述的部分史料頗為罕見,本身便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值得研究者注意,如蘭斯頓·休斯的訪華經歷、鄒韜奮的訪美考察等。另一方面,該附錄還仔細梳理了國內該領域的研究文獻,指出了國內研究的空白及現存問題,為我國學者的下一步研究指引了方向。總體看來,這份附錄有助于我國研究者理順美國非裔文學與中國的關系,實踐有“中國特色”的美國非裔文學研究。
該書的33篇作家論由不同作者撰寫,行文質量難免略有參差。但總體而言,該書在作家、作品選擇上頗具獨到眼光,論述亦嚴謹翔實,呈現了美國非裔文學的發展全貌,亦為國內該研究領域的未來發展提供了預測與指引,是該領域研究者的理想參考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