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 華 鄭子璇
當前我國紙媒正處于融合變革的關鍵期。深度融合、整體轉型,其核心要義就是指主流媒體要完成從“相加”到“相融”的轉變。《解放日報》作為上海市委機關報,其獨特的地位使其成為黨報的杰出代表。當前,《解放日報》在媒體融合的過程中,實現了全媒體平臺建設,這主要包括一報一網站兩微一端,即《解放日報》、上觀網、微信(解放日報、上海觀察2個公眾號)、《解放日報》微博、上觀新聞客戶端APP。作為地方黨報的杰出代表,《解放日報》也是在全國范圍內有影響力的主流媒體,同時,其全媒體平臺在當前的媒介融合過程中也具有標桿性意義,其對于全國“兩會”的報道具有重要的價值。為此,筆者對《解放日報》全媒體平臺在3月2~15日“兩會”期間的所有報道進行了數據統計和文本采集。《解放日報》全媒體平臺共發稿443篇,其中《解放日報》發稿量最大,共188篇,占比42.4%;其次是上觀網,發稿163篇,占比36.8%。《解放日報》微博發稿76篇,占比17.2%。微信發稿16篇,僅占3.6%。由此可見,《解放日報》全媒體平臺報道中,以平面媒體為主,新媒體側重于網站、APP和微博,微信傳播量和重視度平平。
《解放日報》全媒體平臺在報道全國“兩會”過程中實現了“三深”,即具有深度視角、深厚的內容以及深刻的思想,為報道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在具體呈現上,《解放日報》注重深度新聞生產,打造思想智庫引導輿論,實現了新聞本土化,以“老大難”問題為突破口,加強輿論監督。
專注深度新聞生產,多層次、全方位剖析“兩會”。《解放日報》以正確引導發聲為核心,著力采擷、篩選、整合、加工“兩會”訊息,多層次、多角度、發掘新聞事件背后的話題,策劃好分析性報道、解讀類等報道,幫助受眾從深度和廣度上把握“兩會”脈搏的跳動。據統計,報紙新聞版面的設置以頭版為主,每天推出2~3個專刊報道,共開辟了43個頭版、39個專版,體裁以消息類為主,其次是通訊類、評論類、專訪類、特寫類,消息大部分屬“豆腐塊”新聞,多數版面聚焦專題報道,60%的報道字數過千字。譬如對《政府工作報告》重點的解讀,3月6日開辟了2個專版組合報道,囊括了消息、評論、通訊、花絮、特寫等多種題材,全方位解讀,內容側重于民生話題,具有可讀性和前瞻性。3月9日起,還特別在頭版開辟欄目《學習貫徹落實習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策劃系列多元視角解讀報道。《解放日報》以高質量的主流新聞和深度報道鑄就高品位的大報風范,增強權威性和公信力。
觀點新聞發力,“好聲音”厚植新聞輿論工作新優勢,打造思想智庫。輸出大量個性鮮明的觀點新聞是此次“兩會”報道的一大亮點。報紙策劃了《聚焦兩會·代表委員聲音》《部長說事》《議政錄》《首席評論員》等專欄,針對代表們的思想觀點,取其新,寫其新。微觀點大話題,為受眾作出自己的判斷提供充分的信息參考,既破又立,縱深性強。
據統計,在“兩會”報道主題中,兩會代表委員觀點類占比最高,達45%。由此反映出《解放日報》報道致力于真正的傳遞“兩會”“好聲音”,厚植新聞輿論工作新優勢,打造思想智庫。
新聞本土化,靈活策劃數個熱點專題,打造地方輿論引領的新高地。報紙重視上海相關議題的挖掘,精心策劃系列本土化專題報道。3月5日,習近平連續第五次參加上海代表團的審議,面對如此重要的時間節點,報紙牽頭策劃了大型專題報道。3月5日起頭版發表了多達7000字的《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代表團重要講話精神一年間》組合報道,造勢預熱;3月6~15日策劃了“習近平參訪上海代表團”近20條長篇延伸報道,還開辟了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代表團重要講話精神”為主題的系列評論等。另外還策劃了“謀劃上海‘新作為’”系列訪談。同時,報紙還著力報道上海代表團的行程,從上海代表團抵京、各提案焦點、組團會議及與網友交流等所有行程開展追蹤報道,報道側重于觀點、話題類訊息的整合,本土價值性極高。據統計,上海代表團及本土話題的報道共38篇,占比20%,僅次于“兩會”代表委員觀點的報道。此次濃墨重彩的本土化新聞,彰顯了《解放日報》高度的政治敏銳性和靈活應變的專題策劃實力,打造上海輿論引領的新高地。
直擊民生痛點,從“老大難”破題,加強輿論監督,傳遞“兩會”溫度。不少報道圍繞民生議題展開,從細節入手寫活大民生新聞。囊括國家宏觀視角下的民生話題,如傳統文化教育、民資漲勢、國防、實體經濟、反腐、精準扶貧等;以及貼合受眾生活實際的民生議題,如個人信息保護、人民幣匯率、養老、土地資源、醫療改革、食品衛生等。
注重對新媒體的應用,實現多媒體、多渠道報道,將社交屬性引入到對“兩會”的報道中,實現了觀點傳播效應的最大化。
上觀網:重獨家、深度,十余個欄目輸出“兩會”精辟思想與觀點。上觀網(上觀APP同步更新)共推出163篇報道。3月1日起推出14篇預熱報道。“兩會”期間,注重新聞實效性與客觀性。對每日較為細碎、繁瑣的動態新聞,靈活策劃“快訊”“現場直擊”“人物”“聲音”“最新”“觀察”“學習總書記上海團重要講話”“深讀”“對話”“深度”“兩會訪談”等10多個專欄。報道并非只搶即時新聞,而是走獨家、深度報道的路線,這與上觀網“知上海·觀天下”的宗旨一脈相承。一是主推精彩思想與觀點,重推解讀類、訪談類的內容,滿足受眾深度信息獲取的硬需求;二是重視獨家、原創報道。據統計,上觀網89%的報道屬原創新聞,且其所有報道中,1000~2000字的篇幅占比35%,500~1000字的篇幅占比28%,以千字以上的長篇報道為主。
《解放日報》微博:多媒體形態傳播,主推觀點類、解讀類微新聞。微博主打“及時迅速”,但并非僅是更新“兩會”流程等信息,《解放日報》微博與《解放日報》、上觀網報道策略具有一致性,即是主推觀點類、解讀類信息,滿足受眾獲取觀點、意見表達與交流的心理需求。且每條消息在100字左右,簡短凝練,提煉出會議中最精華的內容,有助于受眾在碎片化閱讀習慣中迅速接收。同時大部分消息配有圖片,部分輔之以形象可觀的視頻,增強可讀性和趣味性。
微信:善于“借題發揮”,時政熱點“聯姻”社交話題,小切口產制精品。微信報道視角側重于發掘社交性的話題。如“兩會”前夕,一張女記者兩會扛“神器”的照片在網絡上引起熱議,專題報道《女記者兩會扛“神器”火了!網友卻只關心:腰還好嗎》,以此為報道切入口,盤點2014年至今“兩會”報道的“神器”,如虛擬現實(VR)眼鏡等,并輔之以新聞短評。此外,微信推文善用活潑幽默的社交類語言,展現出《解放日報》公眾號的選題策劃、報道極具張力,既不失黨報的沉穩大氣,又有新媒體的活潑趣味。
解放日報社2016年3月1日起開始實施欄目制,至今已運行一年多。這是上海主流媒體在深度融合、整體轉型背景下對組織架構改造的一次重要探索。為適應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傳播特性,構建扁平化的新型組織結構,解放日報社內部對內容生產流程和管理機制進行了30多年來最大規模的一次改革。此次“兩會”報道恰恰是對解放日報社改革成效的一次“閱兵”。
一是理念創新。《解放日報》的報道策略類似于“中央廚房”全媒體,實現了信息的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烹制”出新鮮、多樣、美味的新聞大餐、新聞正餐。集圖片、文字、視頻等多種形式于一體,融通報紙、網絡電視等多種渠道,融匯會內會外、所見所感等多方面內容,呈現了一個立體、多彩的“兩會”。
二是內容創新。解放日報社此次的“兩會”新聞報道力爭“同中求異”,既在程序性報道之內創新,又在程序性報道之外出彩。報道重深度,挖掘本土化議題,使報道成為思想交鋒的陣地。
三是形式創新。報紙和新媒體都十分注重新聞的提要化、區塊化處理方式,同時強調圖表化、可視化傳播。此外,還十分注重差異化、獨特化,著力追求獨家的新聞視角和表現形式。
“兩會”報道施行“新媒體先行,紙媒拓深度”策略,平面媒體、微博、微信、網站各司其職,形成強大的傳播合力。全媒體在秉承“做深度的思想平臺”的理念下,微博側重即時新聞;微信注重打造社交性話題;網站著力建造“兩會”資訊數據庫;報紙則另辟蹊徑,高度整合新媒體內容,挖掘深度議題。整體觀之,解放日報社的“兩會”報道靈活調整策略,利用新媒體的優勢,發揮自身權威引導作用。
解放日報社在開拓渠道的同時,仍十分注重對內容質量的把關,堅守產制優質的時政內容。其兩種報道思路模式強化了自身的輿論引導力和社會公信力。
一是追問解讀模式,解放日報社堅持將深度報道作為招牌產品,關鍵在于追問和解讀。解放日報社利用自身優勢,注重報道視角、議題挖掘等方面的深度開掘和解讀。二是會外延伸模式。今年的“兩會”報道中,《解放日報》在報道會上代表委員的提案議案的同時,還將視角投向會外,通過會外的采訪,來呼應代表委員們的意見。
總體而言,《解放日報》策劃報道為其自身注入了新活力,帶來了新氣象。這主要歸功于其傳播理念上的變化、操作中的精良策劃和追求深度報道的價值驅動。
《解放日報》今年“兩會”的報道中,有亮點,也有不足之處,如融合不夠深入,傳播理念的單向性較強,互動性較弱和對新媒體技術應用不充分等。
《解放日報》此次的報道全面出動,多渠道傳播,但其報網融合仍存在很多需改進之處。一是網站優質內容并未整合體現在報紙上,淪為報紙、新媒體“各干各”的模式,并未做到有效地整合資源;二是各新媒體平臺同質化現象嚴重,比如《解放日報》公眾號與“上海觀察”公眾號內容高度重合,甚至題目都相同;再如上觀網與上觀APP內容同步更新,并未針對不同媒介形態做相應的版式、內容調整,用戶體驗不佳。
放眼各大媒體,2017年的“兩會”媒體報道盛況空前:《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等中央主流媒體,再加上強勢的地方主流媒體,組成了一個陣容龐大的“中央廚房”。圖解、數讀、視頻、移動端網頁(H5)、直播、二維碼、VR……“十八般武藝”驚艷輿論場。如微視頻《人民代表習近平》、兩會版《成都》、說唱(RAP)動畫《Word兩會我做主》等。其中H5大放異彩,《全國兩會喊你加入群聊》《2017我來北京開兩會》《2017兩會“入場券”》等都火爆社交媒體,讓受眾在社交互動中接收“兩會”重要信息。不少傳統媒體利用VR直播等技術新品助力“現場感”還原,使受眾獲得深度“新聞沉浸感”,還緊握短視頻傳播優勢,不斷優化信息處理的組織框架和聯動能力。
相比之下,《解放日報》的全媒體融合報道缺乏創新性和互動性,微博的每條消息評論數和點贊數均為個位數,微信、新聞客戶端只是簡單推送新聞,并未產制相關的新技術加盟產品,新聞網站甚至都沒有制作相應的“兩會”報道專題,只是散見于“政情”欄目下,不免在今年的“兩會”報道盛宴中有些落伍和落寞。同“國家隊”投入的龐大人力物力相比,地方媒體在“兩會”報道中的資源非常有限;同已擁有巨大用戶數的商業化新媒體平臺相比,《解放日報》在融合轉型初期的渠道傳播力明顯處于劣勢。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突圍,做出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精彩報道對《解放日報》和地方黨報的考驗仍十分嚴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