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 暢 馬德坤
(作者單位: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2013年播出的電視劇《一代大商孟洛川》,讓近代山東濟南的商業巨子孟洛川走進了民眾視野。但人們對民國濟南商人與商人團體的整體狀況仍然較為陌生,學界對此問題雖有一些研究成果,但尚留有較多的空白。《民國時期濟南的商人與商人組織研究》(以下簡稱《濟商》,人民出版社2016年10月出版)一書是馬德坤著《民國時期濟南同業公會研究》的姊妹篇,研究近代山東區域史的又一佳作,對于進一步探討該問題不無“補白”之用。作者以城市活動空間為研究對象,梳理在城市社會變遷的進程中商人組織的制度演進、運行機制、經濟職能、政治參與以及他們與政府間的復雜關系等,不僅反映了中國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艱難歷程,也在一定程度上見證了近代中國的榮辱滄桑和歷史沉浮。
精心選擇研究對象。區域史研究在研究對象的選擇上,始終存在著研究區域極不平衡的狀況,就對商人組織的研究而言,亦有門庭若市的“優勢區域”與門可羅雀的“弱勢區域”之分。在眾多的城市中,《濟商》選擇研究的“弱勢區域”——濟南,可謂獨具慧眼。濟南是20世紀初期清政府“清末新政”的重要實踐地,是近代中國“自開商埠”城市的典型代表。該書探討濟南商人組織的發展、演變以及與政府部門的關系,真實地呈現近代商人組織的演變軌跡與政治生態。
新見迭現。學術研究貴在創新,一部沒有學術創新的著作是經不起時間和初中檢驗的。作者埋頭于塵封已久的原始檔案案卷,仍能保持一種創新的史學態度,具有強烈的創新意識。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進行學術史的回顧,梳理以往學界的研究成果,歸納學者在不同年代研究商人及商人組織最新關注的問題。根據地域差異性,概括濟南商人糾紛解決所呈現的三大特征,盡管概括不一定恰當、完備,但不得不說是一種追求創新的努力。

探究個案是該書的鮮明特色。作者通過對濟南錢業同業公會的細致考察,揭示出該公會的源流、組織架構、運作方式及其與社會變遷、政權更迭的互動關系,以管中窺豹的方式呈現了濟南商人組織在時代激變中的艱難處境、積極應對及其命運起伏。
該書將民國濟南商人組織的糾紛分為組織運作類糾紛、商事交易類糾紛、票據類糾紛與其他類糾紛,通過對糾紛解決與途徑的考察,揭示出商業組織與政府之間錯綜復雜的博弈關系,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相關研究領域的空白。在此基礎上,作者提出,商人組織“處理糾紛的‘自治’空間非常有限,而且這種‘自治’權也是政府的有限讓渡”的觀點令人信服。
通讀該書之后,似仍意猶未盡,一個重要原因是作者對史料發掘不夠充分。作者對《濟南商會日報》《山東日報》等報紙以及《市政月刊》《山東財政旬刊》等刊物關注不夠。此外,史料分析力度有待加強,分析不夠,因而未能充分揭示這些商業組織的實際運作狀況及商人的個性與命運等。
歷史研究,本應講一個好故事,提一個好問題,說一個好道理。讀過《濟商》之后,感覺該書在此三“好”方面還有可提升的空間。期待作者將來能立足于“人的歷史”立場,從區域社會史的角度講好包括近代濟南商人在內的中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