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紀臣 │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走出去工作,要求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提高文化軟實力,出臺了成體系、大力度的走出去政策,構建起了內容建設、項目扶持、對外貿易、出版交流、海外布局、渠道拓展等為一體的國際傳播體系。據統計,5年來全國版權輸出總數超過2萬種,年均增長率超20%;2015年全國出口金額1.05億美元,5年增長1.66倍;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作為家門口走出去的重要平臺,在規模和量化指標上,已躍居世界第二大書展。
走出去內容的體量增長和中國國際影響力的持續提升,形成了中國出版走進去的新勢能,我們已經迎來以走進去為核心的新篇章。但目前,中國出版走進去仍存在3個方面的制約因素:一是數字化發育不足,制約了新勢能的釋放。我國出版數字化的數據標準還未與國際接軌,電子書紙電同號,翻譯質量不高等,均制約著國際社會對中國出版的發現、獲取、閱讀。二是中國價值、國際價格的商業模式缺失,制約了市場動能性的發揮。2015年,我國進口出版物均價為10.87美元/冊份,而出口均價僅為3.76美元/冊份。中國出版“黃金價值、白菜價格”的出口局面,造成出口企業整體虧損、依賴政策、補貼,制約市場動能釋放和可持續發展。三是產業集中度不足,制約了海外主流市場的拓展。我國出版發行企業已在海外50多個國家和地區設立近400家分支機構,但多是各自為戰,渠道分散,尚未真正進入海外主流市場。
針對上述制約因素,中國出版該如何走進去?
第一,以“四個自信”為引領,加強中國內容的國際表達,突破內容傳播瓶頸,提高國際話語權。走出去不應只滿足于將中國內容推廣向世界,更應當以“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引領中國內容走進去。這需要突破“英文語言、中國表達”模式,系統構建中國文化、世界語言、國際表達的對外話語體系。加強與國際出版企業的合作,深入分析國際社會對中國關注的熱點,實現由自我翻譯推廣向共同策劃傳播轉型,以與國際接軌的價格體現中國文化、中國學術、中國理論和中國科技的價值。
第二,加強數字化基礎能力建設,突破技術傳播瓶頸,打造走進去高速通道,實現彎道超車。從國家和行業層面大力推動數字化基礎能力建設。加強標準建設,建立推廣統一的數字格式,夯實走進去的數字化基礎。完善元數據和分類法,解決國內電子書紙電同號問題,實現與“亞馬遜”等國際主流數字營銷平臺對接,使中國出版直接深入海外主流市場“毛細血管”。加強數字創新,利用移動互聯、按需印刷等技術,開拓更高效、更便捷的走進去新模式,助推中國出版國際化發展實現彎道超車。
第三,深化融合發展,打造“中央廚房”,突破渠道傳播瓶頸,助推走進去新勢能的發揮。針對資源分散、力量單薄、市場化程度低的問題,集中打造走進去的“中央廚房”,構建權威的數字傳播中盤,以豐富的內容、統一的標準、集約化的經營,打通、整合紙本與電子、實物出口與翻譯出版、實體與網絡渠道,帶動形成良性發展的商業模式,培育有利于內容生產、技術提供和渠道營銷的走進去全產業鏈生態圈。
第四,提高產業集中度,打造文化地標,突破本地運營瓶頸,提升走進去的綜合實力。中國出版走出去體量的增長、內容的豐富和國際影響力的提升,形成了中國文化走進去的新勢能。中國出版可以借鑒國際成功案例的運作方式,有資本、有必要以文化綜合體的形式,以市場的方式在國外中心城市繁華地段,逐一打造具有地標性意義的中國文化國際傳播中心,為中國文化在海外的本土出版、本地營銷和持續深耕提供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