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紅竹 劉 波
1.遼寧寶域律師事務所,遼寧 沈陽 110126;2.沈陽市中級人民法院,遼寧 沈陽 110013
?
關于民間借貸糾紛中復利規定的研究
——對《民間借貸司法解釋》第二十八條的批判
馬紅竹1劉 波2
1.遼寧寶域律師事務所,遼寧 沈陽 110126;2.沈陽市中級人民法院,遼寧 沈陽 110013
復利是資本市場發展的自生產物,是資金供給經濟規律的客觀表現形式。對民間借貸復利的控制是一國金融抑制政策的表現,但面對當今資本市場的高速發展趨勢,此種抑制政策的缺陷也逐漸浮出水平。《民間借貸司法解釋》第二十八條對復利上限的規定實際上是對抑制政策的繼續貫徹,已然不符合經濟新常態的發展需要,需要對上限進行科學設定。
民間借貸;復利;金融抑制;利率
(一)民間借貸的概念及相關規定
美國學者R·J·麥金農、E·S·肖在他們的著作中指出,在二元結構的經濟模式下,主要為國有企業提供資金服務的較發達的現代金融體系,將與為民營經濟、小微企業、個人服務的民間借貸體系同時并存。[1]然而無論在發達地區還是經濟相對落后地區,一直存在民間借貸,其生存和發展的土壤究其根本是一國的金融抑制政策。在發展中國家,由于經濟相對落后,均采用金融抑制政策以保證民族經濟(或稱國有經濟)的集中發展,造成正規金融壟斷和整體金融效率低下,同時也為民間借貸提供了條件。
(二)復利的概念及相關規定
復利又稱“利滾利”,民間俗稱“驢打滾”,實際上是一種利息算法,具體指當借款人到期不能還本付息時,將本金所產生的利息計入本金計算利息。古代即有對復利的規定,時至今日,人們對資本運作的逐漸純熟,復利越來越容易被接受,并在借貸中廣泛應用。
根據《民間借貸司法解釋》第二十八條的規定,借款人在借款期限屆滿后應支付的本息之和,不能超過以最初本金為基數,以年利率24%計算的整個借款期間的本息之和,在此簡稱為總和上限。《民間借貸司法解釋》對復利的規定實際上仍持否定態度。
(一)嚴格否定復利是對民法意思自治的蔑視
“私法最重要的特點莫過于個人自治或其自我發展的權利。”①在民間借貸中,經常發生前期借款未償還,到期后債務人給債權人重新出具欠條,將復利包含于新欠條中。作為完全行為能力人,債權人完全有能力并有責任對自己做出的意思表示負責,如果僅因民間借貸不屬于國家主導的金融體系而將民間借貸中復利的意思表示歸于無效,顯然是對民法意思自治原則的嚴重褻瀆。
(二)嚴格否定復利易導致惡意遲延給付
《民間借貸司法解釋》第二十八條對復利的規定采用了總和上限的限制方式,其導致的結果是無論欠款經歷多少個周期,最后法院只對總和上限以內的債權予以支持,而對超出部分不予支持,這里的不予支持是否意味著等同于第二十六條②中對超出年利率24%不足年利率36%的部分視為自然債務,解釋中未予明確說明。這實際上鼓勵了機會主義,即債務人明知超過上限的部分不用償還而惡意遲延給付本金及利息,這不僅不利于債權人的利益,也不符合公平正義。
復利只是一種利率的計算方式,對其進行研究的目的不僅局限于對其價值的分析和肯定,更應著眼于整個利率的杠桿調節作用,從審判視角重構民間借貸的利率管制進路。
(一)正視利率的本質,摒棄對復利的道德譴責
《民間借貸司法解釋》第二十八條的規定足以說明,在我國,民間對復利的認識還停留在黃世仁與楊白勞式的舊理念中,認為無論站在政治和道德的角度,反對高利貸,保護弱勢群體都代表正義。資金融資成本提升的今天,民間資本的注入實際上是雪中送炭,而利率作為經濟的調解杠桿,其作用更是不言而喻。至于復利,鑒于其是市場經濟發展的自生產物,又是雙方當事人真實意思表示的結果,因此對其加以道德苛責有失偏頗。應在審判中摒棄對利率的錯誤認識,正視復利的積極作用,逐漸剔除對復利的純道德譴責,而將其作為一種客觀的市場經濟現象處理。
(二)變事后管制為事前引導
《民間借貸司法解釋》對利率的規定屬于司法的事后管制,雖然能夠給予當事人對利率上限的司法預期,但并不能真正引導和疏通民間借貸資金關系,缺乏主動性。法院更不能成為調控利率的主體,而應當由金融監管部門進行直接管制。因此為完善金融市場,引導民間資金流向,合理配置資本,建議賦予金融監督機關對利率更大的管制權力,讓其真正發揮利率的調控作用,引導民間資金流向。
[ 注 釋 ]
①[德]羅伯特·霍恩等.德國民商法導論[M].楚建譯,謝懷栻校.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6:90.
②<民間借貸司法解釋>第二十六條:“借貸雙方約定的利率未超過年利率24%,出借人請求借款人按照約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借貸雙方約定的利率超過年利率36%,超過部分的利息約定無效.借款人請求出借人返還已支付的超過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1][美]R·J·麥金農,E·S·肖.經濟發展中的金融深化[M].邵伏軍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88.5.
D
A
2095-4379-(2017)13-0252-01 作者簡介:馬紅竹(1986-),女,遼寧沈陽人,碩士研究生在讀,遼寧寶域律師事務所,律師,研究方向:民商法;劉波(1982-),男,遼寧昌圖人,沈陽市中級人民法院,審判員,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