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雅茹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湖北 武漢 430000
?
電信詐騙犯罪民事責任及救濟研究
劉雅茹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湖北 武漢 430000
上世紀90年代,電信詐騙首次在臺灣出現,但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和防范。進入21世紀以后,通信網絡迅速發展,利用電信設備以及改號軟件進行詐騙犯罪的活動愈演愈烈。特別是山東女大學生徐某某被騙一案,引起了對公民財產權保重的強烈呼聲。本文主要分析詐騙行為人以及電信運營商的民事責任,并思考電信詐騙受害者財產權受到侵害后的司法救濟建議。
電信詐騙;公民財產權;電信運營商;司法救濟
(一)電信詐騙犯罪的概念界定
2011年4月,最高法最高檢發布了《關于辦理詐騙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對電信詐騙犯罪做了相關規定,但是并沒有獨立的罪名來具體規范電信詐騙犯罪。一般來講,電信詐騙犯罪是指犯罪分子借助電信技術的信息傳播功能,利用現代電信技術手段,冒充他人名義,虛構不實信息,誘使受害人給犯罪分子打款或轉賬的犯罪行為。
(二)詐騙犯罪行為人的民事責任
哪怕是最嚴厲的刑事處罰也并不排除民事責任的承擔①。刑事訴訟的首要目的是處罰犯罪人,而民事領域的侵權訴訟中,制裁目的是對受害人進行賠償以保護其權益,而不是懲罰侵權人。
在電信詐騙案件中,行為人以非法占有他人的財產為目的,非法獲取他人財產,在承擔刑事責任之外,理應承擔對被害人的侵權責任,賠償被害人的財產損失。
(三)電信運營商的民事責任
在電信詐騙案件中,第三方實施侵害行為騙取被害人財產,但電信運營商并沒有直接侵害用戶權益,這種情況下,電信運營商承擔侵權責任的理由可以用共同侵權行為理論來解釋。
首先,共同侵權行為中的共同過錯包含了共同過失及一方過失與一方故意相并存的情形。就目前的電信詐騙案件來講,電信運營商作為專門從事通信領域企業,可以認為其對當下的電信增值業務的內容與服務規則有著高于普通人的認識,具有認知非法租用線路及服務器的能力,在這種情況下,依舊向二級運營商租用線路,具有過失,甚至在某些情況下存在間接故意的可能。因此,電信運營商與詐騙行為人成立共同過錯。
其次,共同侵權行為要求行為人實施了共同侵害的行為,經過上文的論述,已經可以確認電信運營商在非法租用設備時不可能不注意到其正在為詐騙行為人提供一定程度上的工具便利,所以這種行為屬于共同侵權行為中的共同行為。
綜上,筆者認為,在民事侵權領域,電信運營商與詐騙行為人構成共同侵權行為,應根據《侵權責任法》第8條的規定,對受害人的財產損失承擔連帶責任。
(一)提起附帶民事訴訟
《刑事訴訟法》第九十九條規定對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問題做了規定,《刑法》第六十四條規定,犯罪分子違法所得的一切財物,應當予以追繳或者責令退賠,對被害人的合法財產,應當及時予以返還。人民法院在刑事判決中將追繳犯罪分子違法所得或責令犯罪分子退賠作為刑事判決的一項內容,當犯罪分子不能主動履行該義務時,即可依職權追繳或責令退賠,被害人也可根據這一判決內容申請法院強制執行。
(二)向電信運營商提起侵權損害請求權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7條規定了消費者在接受服務時享有人身與財產權利不受損害的權利,第19條規定了如果經營者發現提供的服務存在缺陷,有危及消費者人身、財產危險的應當及時告知并采取有關措施。電信運營商作為提供電信服務的一方,在向用戶收取通訊費用的同時應當提供安全可靠的電信服務。在民事賠償領域,電信運營商基本不會主動承擔相關責任,因此,受害人只能通過訴訟程序來要求電信運營商承擔相應責任,使得自己的權利得到救濟。
(三)注重個人信息的保護
互聯網全球化日益發展使得個人信息泄露問題日益突出,保護好個人信息是保障財產權的重要基礎。筆者認為,首先,應當在立法中強制規定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不能為了商業利益而泄露用戶的個人信息。其次,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應當根據法律規定,采取有效措施保障網站安全。再次,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應當建立信息安全保密管理制度以及用戶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對于容易造成泄密的通信方式,應當主動提醒用戶或向用戶申明;要求本企業職工遵守職業道德,并對職工進行保密教育,不利用網絡為自己或者他人實現盜用服務。最后,除因國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對上網用戶的個人信息進行檢查外,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對這些信息進行檢查。②
當下,電信詐騙活動在我國愈演愈烈,本文分析了電信詐騙行為人的民事責任以及電信運營商在這個過程中所應承擔的責任,以期為受害者的財產權提供有效的救濟方法。打擊詐騙犯罪是一個長期的社會工程,在追究詐騙行為的刑事責任的同時,筆者希望大眾的目光能更多的關注一下受害者財產權利的保障。
[ 注 釋 ]
①[德]拉德布魯赫.法學導論[M].米健朱林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
②吳志鵬.大數據時代的電信與互聯網管理[M].北京: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14:97-98.
[1]曲新久,張明楷等.刑法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6:263.
[2][德]拉德布魯赫.法學導論[M].米健,朱林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
[3]吳志鵬.大數據時代的電信與互聯網管理[M].北京: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14:97-98.
[4]冷斐.我國電信詐騙犯罪成因及預防對策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3.
[5]喬亮.電信詐騙案件中通信運營商民事責任的構建[D].南京大學,2015.3.
D
A
2095-4379-(2017)13-0254-01 作者簡介:劉雅茹(1996-),女,漢族,湖北武漢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本科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