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友鑫
浙江工商大學法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
?
民間標會合法性探究
——以浙江省蒼南縣為例
林友鑫
浙江工商大學法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民間標會的合法性至今還沒有加以明確,但是其在東南沿海地區長期存在也發揮著長遠的作用,規范民間標會并明確其界限對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具有巨大的作用。
民間標會;探究;建議
“民間標會大約起源于唐宋時期的廟會活動”①,是一種重要的民間自我衍生出的互助金融制度,其依靠熟人社會所建立起來的信用,在東南沿海特別是福建和浙江的民間繁盛一時,對解決各個家庭的臨時性經濟困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011年實施的法釋〔2010〕18號針對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以及非法集資對是否屬于犯罪的認定標準已經進行了明確的認定,但對于“標會的參與者,是屬于公眾還是屬于特定對象,在認定上存在著較大幅度的彈性空間”。②
標會在蒼南地區極為普遍,民眾參與度特別高,幾乎所有的家庭婦女都或多或少的參與了標會。在蒼南地區,標會的人數規模除去會首主要有10、15、20、30、50人;會期一般為1至5年,標會間隔為1月至1年。以20人兩月一期的三萬會為例,最后一個得會的人累計付股金28500元,得會金額35700元。而利率則與當地正常的民間借貸相比只有一半左右,大致是在年利率4%左右浮動,比從各類商業銀行貸款既有利率低的優勢也有手續簡便等優勢。
通過對一張會單人員和利率的分析,發現參會21人皆沒有職業,其中有7人與會首互不相識,會期40個月,每股會金1500元,每兩個月標會一次。涉及金額不大,人數也不多,但是參會者中有七人并不是親友,那么對于這個會的合法性就存在疑問,但是該會人數少,金額小,沒有明顯的社會不良影響,且整個會期結束后未曾出現會首侵吞會金,會腳不繳納會金的情況,履行情況良好,并且該會也實現了其互幫互助的作用,解決了很多家庭的經濟問題,對社會穩定也是起著良好的作用。所以,對于民間標會不能一概而論,在發生倒會時,會首侵吞而發生的的倒會和死會拒不繳納會金而發生的倒會在責任的認定上是應該進行區分的。
目前來說,民間標會仍處于灰色地帶,除了溫州市在2014年實施的《溫州市民間融資管理條例實施細則》(下稱《細則》)對其民間借貸性質的認定,其他地區都沒有給予標會明確的法律地位,從而無法做到事前的規范和監控以及事后的責任認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法釋〔2010〕18號以及《細則》,法律及司法解釋忽視了標會的作用及標會本身和利用標會進行違法活動之間的區別,導致出現一刀切的情況。并且根據蒼南縣人民法院對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的立案數據進行分析,2009年至2016年以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判決的共有85例,這與蒼南地區發生的倒會的數量差距懸殊,可見司法部門等監管部門只對金額大、影響廣的倒會案進行立案查處,并且因為標會往往存在涉案人眾多,數據龐雜,審理難度大,耗費精力多等特點。雖然有些標會會存在不是親友的情況,但基本都是參會者的親友,所面向的對象也并不是不特定群體。因此,出臺對民間標會的詳細調整規范和制定風險控制的法律制度具有重要意義。
(一)分類管理的登記備案制度
標會本身具有隱私的特性,競標方式也是采取暗標的方式,因此建立一個監管平臺,分類管理的登記備案能夠為此提供有效的途徑。
在區分幫助性的標會和非法標會的基礎上,還要以參會人數和金額為標準,實施登記備案,并由會首申請登記。可以借鑒《溫州市民間融資管理條例》第十三條規定,依托村委會對達到一定人數和金額的民間標會進行登記,但是根據資料,“溫州市民間借貸登記服務中心借入與借出登記總量接近40億元,但與1100億元的巨大容量還有很大差距?!雹勖耖g登記備案觀念淡薄,據了解,蒼南地區的民間標會無論是三萬會還是百萬會都未曾在相關機構進行備案登記,也沒有比較有效的渠道進行登記,導致發生倒會時的調查十分被動。因此對于實施該項制度需要一定的時間和力氣進行宣傳,制定一套推進方案,使民間的標會能夠處在監管之下,這樣,能夠更好的發揮出標會的互幫互助的作用。
(二)會員轉讓、退出的機制
“在標會相關案件中,倒會發生前,往往發生大多數標會會員報出高息以搶得下一輪會金的現象,這樣就使得標會會員的倒會預期提高,活會為避免損失,紛紛競價得標,加速利息攀升,進而加速了倒會的進程”。④應當限制利息的異常升高,明確上限,允許會員根據家庭經濟情況或在其他不可控因素導致無法標會的情況下,轉讓會員資格,退出本輪標會,而轉讓或退出需要經過其他會員的同意,以維護此會的穩定地繼續發揮著互幫互助的作用。
(三)完善相關法律,明確與非法集資的界限
通過立法、司法解釋等手段,明確標會的最高利息、金額、人數的最高上限,對連環會、大會養小會等行為進行明確。現階段的民間標會雖然仍處于灰色地帶,但是存在及有其合理性,更應該通過法律的手段,規避其中的風險,引導其走向合法有益的方向,讓這種低利率、輕負擔的民間融資方式惠及所有參與其中的百姓,而不是一味的禁止,使得百姓們在沒有辦法和經驗獲得銀行貸款時無錢可用走入困境。
[ 注 釋 ]
①蕭芍芳.臺灣合會經驗及其對中國大陸的啟示[J].中國農村經濟,2005(8).
②周偉峰,周立.上有政策 下有對策——福建民間標會倒會事件分析[J].銀行家,2015(8):118-121.
③王益敏.溫州民間借貸,邁出陽光下的第一步[N].錢江晚報,2014-2-24.
④李玉虎,張文妍.互聯網背景下農村的標會風險及其法律控制[J].經濟法論壇,2015.
F
A
2095-4379-(2017)13-0258-01 作者簡介:林友鑫(1996-),男,漢族,浙江溫州人,浙江工商大學法學院,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