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淵喆
山西財經大學法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
?
我國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的法律監管路徑分析
王淵喆
山西財經大學法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
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在我國發展迅猛,作為一種新型投資方式備受市場寵愛,已經成為繼貸款和公開上市之外第三大直接融資手段。其通過非公開的手段向社會募集資金,也是最近緩解企業融資難的一項新的途徑。但是,我國法律對于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的法律框架還不成熟,監管分散且單一,存在很大的隱患,不符合我國金融業審慎監管原則。我國私募股權投資基金還處于發展初期,監管與發展之間的矛盾需要調和,需要合理的法律框架和監管路徑。
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審慎監管;自律監管;適度監管
私募股權投資基金(以下簡稱PE或者私募基金),是專門針對私募投資的基金,其高收益高風險性決定以非公開的模式向抗風險能力較強的群體募集資金,大部分投資定向產業或者成長擴張期的企業,投資回報比一般基金高很多。目前,我國私募基金主要有有限合伙制、公司制和信托制幾種模式。
對于私募基金的監管,我國目前沒有專門的法律對其約束,在2014年證監會頒布《私募投資基金監督管理暫行辦法》,明確了全口徑登記備案制度、合格投資者制度、募集規則、操作規范和差異化監管原則。雖然證監會對私募基金做出了一定的制度約束,但是行業自律和差異化監管給私募基金留下很大的操作余地,產生政策真空,違法現象屢見不鮮,監管無力,處罰輕微,很多從業人員在高額回報下鋌而走險。總體而言,目前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監管的法律制度不健全,監管真空地帶多,監管體系不健全,也沒有針對股權眾籌等新興金融模式的監管。
在證監會管理辦法中,著重強調了自律監管和內部監管的重要性。私募基金在我國主要以公司制、有限合伙制和信托制存在。對于基金的內部監管和行業自律來說,不同的模式下內部監管方式也不同,這也是證監會在監管中遇到的問題,沒有統一的執行標準就很難對全行業進行公平的監管,不同的基金管理模式各個利益主體的權利義務不同,其中以契約精神為主的合伙制最為廣泛,稅費少方式靈活,公司制和信托制在我國金融行業也被廣泛適用。所以由于組織結構不同產生的薪酬不同也很難進行統一監管,基金作為盈利性金融單位,對于收益的分配和風險的承擔都與組織形式有光。此外,對賭協議、優先轉股權等新型處理方式都對于監管而言也有很大的挑戰。
私募基金監管除了行業自律監管外,還有政府監管。相比行業監管,政府監管更具有強制性。觀察世界各國對于私募基金的監管與一般金融監管不同,更具有靈活性,例如:美國有私募豁免監管政策;英國FSA設立專門的私募監管部門,但是目的是為了區別其他金融監管,更具有靈活性。同樣我國證監會規定了差異化監管原則,但是如何差異很難界定,在實際操作中,沒有具體的實施細則,就造成差異監管變成了不監管和不作為,關于投資人人數和資格難以認定,有些情況下與非法集資的界定模糊,發行模式也不統一。
首先,應該完善與私募基金有關的法律法規。雖然目前有證監會出臺的監督管理暫行辦法,但是缺乏上位法的約束,證監會的執法權力也不如其他部門具有強制性。筆者建議,增加《證券法》中對于私募基金的界定,加強私募基金的監管。而且在幾次私募基金納入《證券投資基金法》失敗后,在現行大環境下,應該再次審視將私募基金納入其中的必要性。
其次,加強對私募基金的具體規則設置。第一,加強對私募基金管理人的準入門檻設定。目前私募基金的管理人雖然需要經過證監會的專業考試,但是準入門檻太低,很多私募基金變相為非法集資。基金管理人是基金監管的核心,應該參考美國、英國的相關制度,從資本要求、從業經驗、專業技能和信征等方面全面規定管理人準入門檻。第二,完善退出機制。基金的退出機制對于我國一直是一個難題,利益分配問題始終長期困擾監管層,由于私募基金高度自治,監管一般不涉及其利益分配,但是由于利益分配爆發的監管難題層出不窮,必然需要完善退出機制。第三,配合金融創新,加強對于新興產品的監管方式。隨著金融創新的深入,各種新型基金方式輩出,同時給監管層也帶來難題,如何在鼓勵創新的同時防范金融風險。加強金融監管層的業務能力,對于新業態的產品模式深入了解,及時防控風險也是必要工作之一。
總而言之,對于私募基金的監管還是應該以自律監管為主,配合政府監管。在私募基金領域應當充分尊重市場參與者的自治權利,但是也要保障不發生基金系統性風險。理順證監會和行業協會的關系,特別是監管權利的分布,同時增加監管機構的權威性,加強行業自律的約束性作用,保障證監會為代表的政府監管為主自律監管的強力后盾。
[1]郭鋒,陳夏等.證券投資基金法導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2]郭鋒等.金融發展中的證券法問題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3]趙玉.論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的政府差異性監管路徑[J].社會科學,2012.
D
A
2095-4379-(2017)13-0273-01 作者簡介:王淵喆(1989-),男,漢族,山西太原人,山西財經大學法學院,2014級經濟法研究生在讀,主要從事金融法、法經濟學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