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銳
牙買加的客家人
鄧銳
2015年4月,應牙買加企業家蔡旭輝的邀請,筆者從美國佛羅里達州的第二大城市邁阿密(Miami)轉機抵達牙買加的首都金斯敦(Kingston),在牙買加期間,受到了中國東莞同鄉會會長張力堅、副會長廖子強等的熱情接待。趁此機會,筆者對牙買加進行了為期三天的深度考察。
牙買加(Jamaica,中國人叫尖梅架,占美加)是北美洲加勒比海地區的一個島國,位于加勒比海西北部,是加勒比第三大島。牙買加原本是印第安人居住地,牙買加一詞,在印第安人阿拉瓦克族的語言里是“泉水之島”的意思。1491年,意大利航海家哥倫布先后移居葡萄牙和西班牙。在西班牙國王的支持下,他先后4次出海遠航(1492-1493、1493-1496、1498-1500、1502-1504)發現了美洲大陸。1494年,哥倫布發現了牙買加,牙買加成了西班牙殖民地,1655年又被大英帝國占領,1962年8月6日牙買加宣布獨立,目前是英聯邦成員國其中之一。
牙買加現有300多萬人口,90%以上為黑人和黑白混血人種,其余為印度人、白人和華人,60%的人口年齡在29歲以下,牙買加人民有普遍年輕化的傾向。一世紀以來,牙買加人與其他種族聯姻的結果,使得牙買加擁有更多元獨特的文化,但在衣食住行,甚至音樂、舞蹈、語言、民謠故事等各方面,牙買加受到的非洲文化的影響還是很深遠的。牙買加還是一個體育強國,在田徑方面非常出色,博爾特是該國最著名的運動員。官方語言為英語。
始建于1692年的牙買加首都金斯敦位于最高山峰蘭山西南腳下,附近有肥沃的瓜內亞平原。總面積(包括市郊)約500平方公里,人口97萬。這里四季如春,氣溫常在23-29攝氏度之間。城市三面是蒼綠的丘陵和山峰,一面是遠海碧波,風景如畫,是世界第七大天然深水良港,是旅游療養勝地,有“加勒比城市的皇后”之譽。
19世紀中期,英屬西印度群島奴隸制度的廢除導致了勞動力的急劇缺乏,這種情況尤其出現在制糖工業,牙買加的英國殖民者——甘蔗種植園主也不能再從非洲補充極其缺乏的勞工,在經歷了征募歐洲合同工和東印度苦力之后,中國勞工成為新勞動力的重要來源,他們便把目標轉向了中國廣東、福建。1840年鴉片戰爭后,清朝國力漸衰,民間傳統的自然經濟體系被打破,客家人“耕讀傳家”的優良傳統被破壞,原本“聚族而居”的家族開始瓦解,家業凋零、子孫星散。這時候,客家人受生活所迫,受此遷徙人潮影響,為了實現“中興家族、實現自身發展”的遠大目標,開始了歷史上的又一次大遷徙。
英國的檔案顯示,由于華工的聰明、勤奮、堅韌和可靠,一位圭亞那的英國移民代理商詹姆斯?懷特與華工簽訂合同,乘坐埃普索姆號輪船(Epsom)從香港出發,1854年4月,310名華工從香港啟航,到達牙買加時只有267人,他們被安置在克拉倫登(Clarendon)和金斯敦附近的卡曼納斯(Caymanas)莊園,加入當地的蔗糖種植業。后來,他們中的一些人在零售業開創了自己的生意,并成為華人社區的基礎。不久,原在巴拿馬修筑鐵路和墾殖蔗園的“契約華工”,期滿成為“自由華工”后,來到牙買加。1864-1870年期間,又有200多名契約華工,從加勒比島嶼的特里尼達和圭亞那、蘇里南等地來到牙買加,受雇于種植園或糖廠,有些人自謀生路經營小商店。1884年5月6日,約680名契約華工離開香港,在澳門登上“鉆石號”,來到牙買加,他們大多受雇在甘蔗種植園或糖廠工作,這些華人開始在牙買加開枝散葉,構成了當地中國移民的主體,他們絕大多數是來自惠東安和部分嘉應州等地的客家人。
隨著太平天國的失敗、清朝的滅亡、抗日戰爭爆發,一批又一批客家青年離家園,踏上未知的征途,遠渡重洋抵達牙買加,自謀生路。這些客家人在牙買加艱苦勞作,攢夠錢之后做起生意,與當地人結婚生子,牙買加當地的華裔圈子中有不少是非裔華裔混血的移民后代。
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后,又有一批客家人為了事業的發展,來到了牙買加發展。因此,客家人前往牙買加的途徑主要有:“契約華工”,親朋好友、水客的引領,婚配出洋、繼承產業、求學出洋、海外再遷移等,如此次邀請我們的蔡旭輝先生夫婦就是改革開放后,在中國讀完大學,再前往牙買加定居的。
據統計,至1920年期間,牙買加當地的華人總數已超過4000人。1945年,牙買加華僑華人共約8000人。二戰后,中國出現出國熱潮時,牙買加華僑華人人數也曾急劇增加。1965年,據查牙買加華僑華人共20974人,其中2/3為當地出生的華裔。20世紀80年代后,牙買加政治經濟形勢和社會秩序有所好轉,華僑華人人口亦有增加。歷經百年滄桑之后的今天,牙買加有華人三萬多人,其中客家人有兩萬多人,分布在全國各地,集中在金斯敦、圣安東尼奧港、蒙特哥貝、圣安斯貝等地。
牙買加的客家人保持著中華民族文化的傳統。那些在牙買加出生的第二代、第三代甚至第四代客家人已經不會講華語了,但他仍然覺得自已是中國人,仍會燒許多廣東風味的家常菜,一踏進他們的家里,就會立刻感到那是中國人的家。牙買加中國東莞同鄉會副會長廖子強向我們談起了他的家族史,他的祖父廖登粦,又名玉書,1896年出生在東莞的客家鄉村,在家鄉,廖登粦娶妻劉嬌,生有一子,名叫廖天生。由于國家動蕩,人民生活困苦,1916年,廖登粦遠赴海外,來到西印度群島牙買加謀生。1936年,廖登粦很幸運地買白鴿票而中獎一千英銀,他將該款寄回家鄉建造三間新房子,成為讓后裔紀念的地方。1957年7月17日,廖登粦在牙買加病逝,享年61歲,安葬在金斯頓(大埠)中華義山。至今,廖登粦在牙買加的五代子孫,承先啟后,繼往開來,事業蒸蒸日上。
20世紀70年代,大批牙買加華人移民來到加拿大,多倫多地區的牙買加客家華人約有1.2萬人。這些華僑之間依然保持緊密聯系,成立了“惠東安”“崇正總會”和“加納比華人協會”等社團。
如何融入當地的社區,成為客家人的第二道“坎”。客家人分布在世界各地,到底哪里是主哪里是客也不重要,客家人是很善于融入周圍環境的。除了“契約華工”的客家人,被迫從事繁重的工作還債外,其余的初到牙買加的客家人都會盡快提高英語水平,一般都是先在同鄉親戚開辦的店鋪里,謀到一份最底層的“打工仔”活計,盡快掌握零售營商技巧,找到謀生手段,從事各行各業的工作。
旅游業是牙買加重要經濟部門、主要外匯來源和國民經濟的重要增長點。19世紀中葉,牙買加客家人發現當地的零售業有較大發展空間,客家人都及時的把握有利商機,常從規模比較小的“鋪頭仔”做起,專心致志的在當地零售業發展,取得成功后,再到其他地區,嘗試開辟新的市場。
牙買加客家人經過一百多年堅持不懈的努力拼搏,經濟實力不斷提高,社會地位不斷提升?,F在的客家人主要經營商業、服務業、工業、農業和教育等職業,蔡旭輝先生就是從小規模經營,發展成大規模的香水批發商?,F在在牙買加首都金斯敦,當地華人最集中的華人街,東莞人特別是鳳崗人,就占了整個華人街人口90%,每家都做日用品、零售等,做得比較成功。
東莞人鐘偉廷從經營小店鋪漸漸發展成從中國進口日用品到牙買加銷售。改革開放以來,通過祖國源源不斷的商品輸入,鐘偉廷幾乎涉足了牙買加所有的日用品銷售。
李秦的祖父是來自中國的客家人,是中低階層的家庭,李秦的父親在牙買加娶了一位加勒比海姑娘。1951年,加勒比海姑娘在牙買加安東尼奧港生下李秦。李秦是九個兄弟姊妹的大哥。1970年,李秦得到牙買加政府贊助赴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土木工程獎學金計劃,并于1974年畢業,定居加拿大。經過不懈努力,2004年,他擁有著名的私人互惠基金公司——利基投資顧問公司(aiclimited),他以10億美元的資產,登上《Forbes》雜志的全球富豪排行榜第490名,白手起家的牙買加客家華僑后代李秦,為加拿大華人首富。
由于客家人崇文重教的傳統的指引,牙買加客家青年,大多都接受高等教育,有一些人還在政府部門擔任公職,深受當地人民尊重。隨著中國與牙買加的政治、經濟、文化交往的不斷增多,牙買加客家人與家鄉的往來也日益密切,成為牙買加與家鄉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和紐帶。
牙買加中華會館是牙買加華僑的總機關。1891年,以聯絡、團結和保護同僑為宗旨的牙買加中華會館在首都金斯頓成立。館內奉祀關帝神位,以求福蔭。創始人為陳義、張勝(伯)、黃昌、陳東高等。成立之初,有會員約500人。首任總理(主席)為陳東高。1895年,正式向牙買加政府注冊登記,正式注冊名稱為中華會館有限公司,簡稱華僑公司。公司創辦華僑公立學校、華僑留醫所、老人院、華僑公報、中華義山等,致力于華僑教育、公益、慈善、賑濟、衛生事業,及對外交涉、保護僑胞權益、調解僑界糾紛、救國事業等。1957年,通過新章程,更名為中華會館,宗旨為“對外代表全體華僑,對內排難解紛,推進僑務,發展文化事業及舉辦慈善公益”。
2009年成立,主要是東莞鳳崗籍華僑,宗旨是幫助華人維護合法權益,也大力協助僑胞投資發展?,F有700多名會員。
陳義,又名陳偉成(1859-1940年),觀瀾馬壢村(今龍華新區觀瀾街道馬壢社區)人,為鐘水養結拜兄弟。1885年,陳義在香港找到去巴拿馬開運河、修鐵路的工作,成為契約華工;三年簽約期滿后,在牙買加新占士縣府滿地果俾埠經商。1895年,陳義到檀香山加入興中會。
1900年,根據孫中山指示,陳義參加三洲田起義,起義失敗,陳義回到牙買加,組建了洪門致公堂。1914年創建“陳義行”。1930年任洪門會長、中華會館總理。同年回鄉祭祖,在家鄉建有炮樓院。抗戰時積極捐款抗日,1940年病逝于香港。
簡稱航運會,后改組為中國航空建設協會直屬牙買加支會。是1940年10月3日,牙買加華僑為響應中國政府“航空救國”號召而建立的機構。成立之初推選李伯祥、鄭永康為正副會長。先后四次共匯寄中國政府三萬英鎊,做購買飛機救國之用,均發回美金航空債券。
鄧銳,男,廣東蕉嶺人,梅州市外事僑務局副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