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毛鴻達
阿多·凡·艾克曾說過:“無論空間和時間意味著什么,場所和場合都有更加豐富的含義。在一個人的印象中,空間即是場所,而時間即是場景。”而這些都是根據場所和場合中各種形態的組成為依托所帶來的直觀感受。
世間形態千千萬萬,什么樣的設計形態才能滿足人們身心的多樣需求呢?隨著時間流逝、社會變遷,形態也會相應地發生改變。新舊形態交替的過程中,為了適應人們生活需要,更好地為人們服務,從而產生了新的形態。這是一個創造出新的、健康的、有利于人身心發展的思維過程。
因此,如何用“形” 成為設計的重頭戲。范偉教授的專著《形由新生——設計形態研究》對“形”這個字有了更全面、更深層次的理解與闡釋。他將多年來圍繞“形態”所發表的一些研究性的文字、評論、隨筆等精選并串聯起來,濃縮成為形態“生死”關系的一張圖譜。以盡可能言簡意賅的組織方式,直面“形態”的實質。作者熱衷于空間形態研究,在學習與實踐經歷中,不僅感悟到藝術形態的自由,又能體會出設計形態的理性。全書分為釋形篇、知形篇、立形篇、悟形篇、形逝篇等五個篇章,再由33篇各自獨立論述的文章依據上述主題分組構成。
可以說,全書論述方式本身就是一個創新的思維表現。
首先通過“釋形”說明,人用命名方式區別事物特征,但形態卻因“常異態”關系變化不斷產生或消亡。作者針對擁有“形”與“意”的場所,用“形意場”這一概念,論述了形的變化、形態的情感與功能作用以及形態創新三個方面內容,以此引發讀者對設計的深思。
其次,“知形”的摸索是人類的長期任務,“知”對個體而言是個單向的獲取過程,對人類而言是個反復的積累過程。各類形態的獲知與理解需借助人類存留的實物及圖片資料等間接途徑來完成,而人工智能的出現極大地提升了個體短時間內認知形態世界的可能。每次對形態的理解就是一次“智”的充實與演變。作者從大量中國前秦時期的古代文獻中搜尋人類“形態”思考的最初源頭,在挖掘古人文本的基礎上的“形態”領悟,體現了作者對傳統文化理論的深度思考。
再次,通過研究如何“立形”,使讀者明白形態在創新的推動力下會呈現出不同的層面,即形態客觀再現的創新層面、形態表現的創新層面、形態自身重組的創新層面、形態間錯位的創新層面、形態客觀屬性置換的創新層面、形態主觀屬性非邏輯表達的創新層面等。借助“悟形”,“以物養性”還是“以性養物”的思考正是人性與物象形態間來回磨合的人生狀態體現。作者用藝術化的視覺形態分析與表達,更增加了本書的可讀性。
最后,由“形逝”可知,在一定程度上看,每個人既是其他形態消亡的見證者,也是自我形態消亡的執行者。形態創新時時刻刻處在不斷變動的空間背景下,常態也會隨時空轉換變得不適應而成為異態。形態也在“不生則不滅”的循環中展現其生命活力。
可以說,當原形破繭而出成為絢麗的異形時,我們需要以更為包容的心態去感悟這個世界,去體驗形態的五彩斑斕。作者為我們打開了“形態”創新設計的新視野,適于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員閱讀,同時可作為高等學校相關專業高年級學生、研究生提升設計素養的一本有益的參考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