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單麗雯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作為發行量巨大的傳媒產品,高校教材首當其沖地遭遇嚴峻挑戰,同時也獲得得天獨厚的發展機遇。是被挑戰擊垮還是乘勢快速發展,這是出版界和高校教師面臨的重大課題與抉擇。而高校教材的數字化就是應對挑戰與機遇的明智選擇與必然趨勢。
高校教材出版創新與數字化包括三個層面:一是基礎層面,以內容為王的理念進行策劃,顛覆傳統教材內容體系,構建適應數字化、網絡化學習的全新教學系統;二是基本層面,通過教材資源的多維數字化,實現全媒體融合展現;三是拓展層面,出版功能拓展與服務增值。
教材出版創新是一項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編輯出版人員不能僅就教材本身創新教材,更不能只注重教材載體形式的創新,而必須堅持“內容為王”的互聯網思維進行教材內容的創意策劃,并以教學本身的改革與數字化為內核與支撐。
互聯網就本質而言是一種信息傳播的革命。高校教材作為一種典型的信息載體、傳媒產品,最先受到信息革命的沖擊,同時也是近水樓臺,最有條件吸納信息革命的成果,從而獲得最強勢、最快速的發展。教材的數字化成為教材出版創新的大勢所趨。高校教材數字化受到出版界與高校的高度重視,并出現了一些可喜的數字化教材探索與嘗試的初步成果。但遺憾的是,國內數字化教材出版和應用的形式雖已多種多樣,但仍顯簡單和粗糙,功能單一,延伸服務有限。有的所謂數字化教材只是紙質教材的配套版、教學課件PPT和一些題庫,且大多采用光盤或下載形式。[1]其本質仍是傳統教材。
所謂教材數字化,是指運用現代數字技術手段,建設全方位、系統化地承載、傳播學習內容、方式與提供相關服務的集成式數字全媒體教材的趨勢。而數字化教材,則是以數字化方式集成網絡時代學習內容與服務的數字化、多媒體教材。其本質上是適應互聯網時代學習的、依托數字化媒介的全面創新,而絕不能僅僅理解為是教材載體形式的數字化。
堅持“內容為王”的互聯網理念,進行數字化教材內容策劃的重點就是教學實踐本身的改革與創新。對傳統教學內容與方式進行顛覆,構建適應移動互聯網的教學系統,是建設、出版數字化教材的根基。
在建設大學英語數字化教材中,必須顛覆傳統英語教學系統,創造教學與生活雙向滲透的課程模式。筆者近期主編的《醫用交際英語教程》一書,運用了基于生活滲透課程模式的“情景—會話”式編寫,在幾個方面進行了創新探索。在教材理念上,從以教師教為主的傳統教材轉變為以學生學為主的學習方案與資源庫,教材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學習藍本與用書;在教材內容上,從注重語言結構知識灌輸轉變為注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以交際情景為教學主線,為學生設計具體的交際情景和交際任務,將學生實踐演練作為重點,真正讓學生“說”出來,“用”起來;在教材體例上,顛覆了傳統教材的“閱讀—講解”的模式,堅持以應用為導向,創新性地構建了“情景—會話”的全新英語教學與教材模式。學生可自主設計、開展同類情景交際活動,將英語學習延伸到日常生活之中,特別鼓勵課外學生之間用英語交際,真正使英語成為學生的“第二母語”。
數字化教材創新與出版可以運用的數字化媒介主要有三大類:一是數字化資源,即用數字技術形式展現的各種教學資源,除較低級形態的電子文檔以外,包括視頻、音頻、圖片、動畫等;二是應用軟件,即通過編制各種計算機程序模擬或者管理教學運行與訓練行為的軟件系統,如智能搜索、學習過程監控、交互式測驗等;三是網絡平臺,即依托互聯網,匯集、存儲、應用大量教學資源,有搜索、自學、下載等功能的信息集成與運行系統,如出版社建設的數字化教材支撐平臺等。
實現教材的教學資源表現形式數字化,即盡可能制作成視頻、音頻、圖片、動畫等更加鮮活、直觀的高級別資源。如在英語教材中運用二維碼關聯出版社資源平臺上的原版影視片段等英語視聽資料,學生在趣味化觀看中學習有關知識,感受英語文化。以數字化教材為中心,為學生營造一個英語文化小環境,使學生的單詞記憶、語法掌握、語感與語言習慣培養、域外文化熏陶等,都在趣味閱讀與觀賞,甚至文化享樂中實現。
通過多種途徑使教材滲透學習過程,實現資源動態化。利用數字技術,教材可以承載各種教學演示、學生活動、學習動態管理等。如在英語教材中在相關知識點或交際情景處設置智能搜索引擎,學生即時查詢,師生與生生之間的英語研討與交流,學生的學習過程實時監測與及時反饋。配合課程進度,完成外在輸出式的形成性考核,條件成熟,甚至可以取消期末考試,特別是那種內在知識結構式的閉卷考試。使學生依托教材在線學習和完成所有課程學習任務。
縮小單個資源體量,實現資源顆粒化。針對青年學生注意力持續時間短、基于移動端進行碎片化學習等特點,教材中的單個資源盡可能縮小體量,制作成微資源。當然,趣味性強的可適度延長時間。
提供訓練情景化的數字化支撐。語言就是交際的工具,因此,在英語教學中,交際情景極為重要。特別是在以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為基本目標的大學英語教學中尤為重要。按照語用學的觀點,交際能力不只是語言本身的能力,而是對交際雙方、交際環境等眾多因素掌控與運用的能力。就英語教學而言,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依托交際情景,開展語言應用訓練(從突破課程教學的視野來看,在生活中直接應用語言的訓練更為重要)。而在紙質教材中用一段文字描述一段情景,遠沒有通過二維碼關聯一段情景動畫更精彩、更感人,可以使學生置身情景之中,參與交流,更有趣,更有積極性。因此,要盡可能用動畫、音視頻來展現教材中的交際情景。
盡可能運用應用軟件,實現學習、訓練的交互性。教學資源本身的數字化只是教材媒介數字化建設的初級形態,而通過應用軟件實現學習與訓練的交互性才是高級形態。一本簡單的紙質教材,借助二維碼的關聯,運用應用軟件,使學生學習與訓練行為不但“立”起來,還能實現交互聯動,即時反饋,快速糾錯,從而使一本教材成為老師、同學、跨文化交際對象,這正是數字化教材的更高形態的展現。簡單點的,如在英語教材中的全程即時交互式測驗,再如類似兒童讀物中的關鍵詞句點擊發音;復雜些的,如通過二維碼關聯,實現人—機對話,可以同步掌握標準,糾正錯誤,增強興趣;借助移動端,參考微信與QQ的一些成熟連接與交友模式,與本班本校同學、校外人員,乃至跨國外籍人員進行實戰式的英語交流。
高度重視應用軟件的開發。首先必須遵循“你用什么”而不是“我有什么”的互聯網用戶思維,深入、準確地考查掌握一線教師,特別是學生的真實需求,堅持“體驗為王”的標準。同時要注意學生、教師、教材編輯、軟件人員協同創新,共同開發。有公益意識、有實力、有技術優勢的出版商、教育網絡平臺,可以搞通用性強的教學應用開放源代碼軟件,實行眾包模式,讓廣大軟件人員、教師、學生直接參與軟件的進一步研發、完善。小米手機創造神話的重要秘訣就是運用“米聊”,吸收來自全球的數以百萬計的用戶、軟件人員對手機功能和軟件開展眾包,保證持續地進行周更新。在移動互聯網快速發展的今天,人們更多通過手機、電子閱讀器等移動性強、便攜性高的新型傳播終端來獲取信息知識。注意開發手機APP形式,使教材不單單成為其學習的工具,也能成為影響其個人生活的一部分。[2]
傳統教材提供的僅是紙質的媒介,而且受載體承載容量局限,只能提供純文本的學習內容;而在數字化、網絡化時代,借助數字媒介存儲量大、多媒體融合的優勢,數字化教材可以提供大容量、多媒體、動態化的教學資源。因此,數字化教材比傳統教材不但擁有更加豐富多彩的媒介形式,而且擁有更多、更強大的教學服務功能。數字化教材功能,從單一教學內容提供轉變為以教材內容為中心的相關教學資源的系統集成;從只提供傳統教學所用紙質教材轉變為提供網絡時代學習的一整套服務——課程系統,或者說是教學整體解決方案;適應移動學習的需要,這種課程系統是以顆粒形態的微課為中心組成的,從而,在教材出版功能上實現了全面拓展與服務增值。
數字化教材建設必然涉及極為廣泛的多種服務、平臺建設、網絡支撐等諸多方面。
相對傳統教材而言,數字化教材提供大量除學習內容以外的多種服務。以英語教材為例,按照功能分類大致包括:教學內容資源數字化系統、智能搜索與咨詢系統、學生自學與訓練輔助系統、教師指導—答疑服務系統、即時通訊與交流社區服務系統、學習過程監測與管理系統、水平能力測試與試題庫系統等七個系統。
數字化教材必須以平臺為支撐。教材二維碼關聯必須基于網絡平臺的支撐,而平臺的建設需要有大量的資源投入,特別是技術支持。實力強大的出版社可獨立建設,大多數出版社可以與網絡商合作建設。但是參與者應該是多方面的,如學生應成為獲取資源、參與互動的平臺使用者,高校教師應成為數字化教材服務平臺創意提供和創新實驗的實踐者,出版社是總體架構設計、資源整合與集成、平臺與教材融合的運營者,網絡商是平臺搭建與技術支持、平臺對社會服務的營運者。由于平臺組建方式不同,還會有更多成員參與。
創新教材來源于教學實踐的創新,而好的創新教材又會服務甚至引領教學實踐的創新。數字化教材的使用,必須適應于數字化、網絡化學習,并引領、規范數字化、網絡化學習。這些既是數字化教材出版功能在教材使用中的體現與強化,同時也是數字化教材出版功能拓展的依據與路徑。
數字化教材的使用要服務并引導數字化、網絡化學習。數字化、網絡化學習主要特點是:①自主學習,學生基于自覺與興趣,自主靈活地安排學習內容與時間;②個性化學習,互聯網給每個人都提供了近乎無限的選擇機會與條件;③合作學習,自主而個性化的學習更加需要與別人的交流與合作;④碎片化學習,網絡時代,信息爆炸,年輕人注意力集中時間短,喜歡快速、短暫、便捷地學習,更樂意利用零散時間學習;⑤泛在式學習,學生使用數字化教材用得最多的一定是手機、平板電腦、閱讀器等移動終端,可以走出教室,隨時隨地進行學習。使用數字化教材,必須適應這些特點,突破傳統教學模式,尊重學生意愿,建設全新的課堂與學習模式。
教材使用的微課化,突破課堂為中心的理念與模式。數字化教材與傳統教材的重要區別是不再是提供一本記載學習內容的書,而是一整套資源與服務的課程。而這種課程不同于傳統的課程,是一種基于微媒體時代的“微課程”。微媒體時代無線通信技術的迅猛發展深刻地影響著傳統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從微博、微信到微視頻,微媒體時代是無“微”不至的時代,對教育領域來說,它標志著微學習時代的到來。[3]“微課程”集聚了眾多的相對獨立的知識點,單個媒介資源體量小,呈顆粒狀,正好適應學生喜歡快速、短暫、便捷學習的偏好與習慣,并支持利用移動端進行碎片化、泛在式學習。這種微課教學,突破了以課堂為中心的傳統教學理念與模式,具有顛覆性意義。
紙質教材與數字化教材的互補與契合。在相當一段時期內,數字化教材仍然會以紙質教材為物質載體。因此,不但在編輯時要處理好紙質教材與數字資源的互補問題,而且在使用教材的過程中更要重視這個問題。盡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總會接觸這兩類資源,但絕不應該搞成“兩層皮”,讓學生重復地學習。要巧妙設計,精心安排,互補配置,珠聯璧合,實現數字化教材服務功能融合化、最大化。
數字化教材的出版與使用,不僅僅是教師和編輯的事,更需要出版商、高校、教師、學生、平臺商等合作與協同。編輯借助統攬全國與世界教材發展趨勢的優勢,發揮主導作用,提供創意與規劃;教師憑借教學一線改革與創新成果優勢,發揮主體作用,完成教材構思與編寫;出版社獨立或聯手平臺商建設教材數字化資源平臺;學生既是教材服務對象,又是數字化教材建設參與者。所有參與方統一規劃,分工實施,協同創新與建設。
數字化教材建設,還需要數字化教材使用學校教學主管部門的政策支持與多方幫助。教學主管人員理念更新,政策傾斜,資源保證,都是數字化教材創新、建設、使用的重要條件。多元主體合作與協同,共同建設高質量的數字化教材,最大限度地用好數字化教材,促進高校教學數字化的健康發展。
注釋:
[1]戍牟,蘆章平. 大學出版社數字化教材出版模式探索[J].編輯之友,2012(9)
[2]聞華. 從“旅游英語網絡一體化教材開發”探究數字化教材盈利模式[J].出版廣角,2016(2)下
[3]張青妹. 微媒體語境下外語數字化教材編寫策略研究[J].中國大學教學,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