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堯軒
(作者單位:新疆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中華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文學已成為文明的重要符號之一。瑰麗燦爛的中華文學中,少數民族文學占據著至關重要的地位,是后世了解少數民族社會、思想、生活、民俗、藝術的一個窗口。對少數民族文學的研究,離不開對其詩歌、戲劇、散文、小說以及文學評論的具體認知,《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史》系列叢書正是這樣一套系統論述少數民族文學藝術的生動教材。由趙志忠主編,王佑夫、艾光輝、李沛所著的《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史(文學評論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年12月出版)一書,站在歷史的大視野下,全面介紹了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作家的文學思想,并以少數民族文學評論作為研究客體,在文學評論的具體問題分析中呈現少數民族絢爛的文學藝術,在流動性的文學史中梳理那些得以流傳的、恒久的思想與文化。
作為一部全景式表現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的批評史專著,本書以時間為縱線,以文學評論歷史的演進為橫面,將各個民族的文學理論和作家思想娓娓道來,詳細論述了口頭文學理論批評的主要內容與基本特征,魏晉南北朝至唐代彝族詩歌理論批評,以及鮮卑、匈奴、突厥等后裔詩文理論批評;遼至元彝族詩歌理論批評、拓跋氏詩文理論批評、色目人等詩文理論批評;明至近代維吾爾族、土家族、納西族、布依族詩歌理論批評,回族、白族、壯族詩文小說理論批評、藏族傣族詩歌理論批評;明至近代滿族詩文小說等理論批評、蒙古族雙語文學理論批評,探索了20世紀少數民族文學理論批評發展軌跡及特點,總結了現代少數民族漢語文學理論批評,并對當代少數民族文學理論做出了多維探索。
縱觀全書,百轉千回的少數民族文學理論隨著時間的流逝愈變愈寬,文學評論的流動性、多樣性和多元化發展,折射的是社會歷史與文化思想的相互作用以及不斷傳承。
書中具體分析了少數民族文學評論中的特定問題。其一,以歸納的形式,在詮釋考據中凝練諸如口頭文學理論批評的內容與特點等研究命題,探究作家作品評論情況的真實面貌,在論據的列舉中逐步揭示某一范疇文學批評的基本特征,是一種理性的認知活動。其二,作者沒有忽略少數民族文學理論研究的審美體驗和直觀感受,在美學感悟和印象批評的總結中描述少數民族文學批評理論的演繹與發展。其三,書中對文學批評的介紹,融合了地理環境決定論、社會歷史批評等理論,結合地緣學說和歷史環境剖析文學評論產生的制約因素和社會根源,如對李贄生活環境的宗教、文化、經濟、思想、地理條件等因素的認識等。同時,書中也不乏對少數民族之間文學理論的比較性研究,形成了多項研究范式,列舉了多種文學觀念,打開了少數民族文學研究的寬闊視野。
本書表現的不只是文學評論,也是文學視角下價值觀念和傳統格局的深刻變化,亦是少數民族千百年來日常生活與社會沖突的紛繁交織,更是展現了少數民族文學在時代歷史的進程中走過的曲折道路。因此,本書的意義在于通過文學批評的梳理達到思想性和藝術性、社會性與歷史性的高度統一,在于作者透過文學批評對少數民族生存狀態的關注和對社會歷史的反思,在于對傳統文化興衰的深度把握。讀罷此書,我們可以感受到,文學的厚重質地、思想的龐大規模之間的互動,在尋找精神家園的同時也共同推進了藝術的繁榮。不同民族的文學理論中的詩歌理論批評、小說理論批評,勾勒了一幅幅動態的、流變的、富有靈魂的少數民族精神主體的靈魂畫卷,這也是本書的學術價值所在。可見,走進少數民族文學理論,走近的是少數民族文化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