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偉靈
(362011 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區人民法院 福建 泉州)
試論刑事政策與刑事審判的互動關系
周偉靈
(362011 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區人民法院 福建 泉州)
刑事政策是隨著國家、階級、犯罪、法律的產生而產生的,有悠久的歷史,刑事政策在我國的各個歷史時期都占著重要的地位。它體現的一定時期國家、社會整體的價值觀念和對犯罪的理解和容忍程度必將對立法、司法產生全局性的影響。一個國家的刑事政策是否適時適度,是否科學合理,直接影響著懲罰和預防犯罪的整體效果,直接關系到社會和諧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根據犯罪態勢確定正確的應對措施,這是各國之通例。
刑事政策的實現,正是構建法治社會對于刑事司法的必然要求,是發揚民主與法治、實現公平正義、提倡誠信友愛、增強全社會活力、維持安定有序、協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之社會關系的必然要求,也是刑事司法活動自身內在規律的必然要求。刑事政策的實質,是對刑事犯罪區別對待,既要有力地打擊和震懾犯罪,維護法制的嚴肅性,又要盡可能減少社會對抗,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實現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民民主意識、法治意識的不斷提高,伴隨著這些變化,刑事政策應在價值、目標等方面進行調整并完善。刑事政策應當對事實和價值結合、具體實踐和宏觀決策結合。刑事政策要充分發揮實效,必須隨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法治等各個方面的發展變化而適時調整,切實做到與時俱進,充分適應社會現實的需要。重視民意,以人為本,堅持將刑事政策制度化、法治化置于核心地位,避免人治化。根據廣大人民群眾對社會治安的反饋和意見,制定相關的刑事政策,是應當也是必然的。但是,在尊重民意的同時,更應該堅持刑事政策的制度化、法治化。尊重民意的結果,很可能導致刑事政策偏離制度化、法治化的軌道,造成民意與法律沖突導致架空法律。從客觀上來講,民意通常與法律是相吻合的,畢竟法律的制定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意志。但是,民意與法律有時也是脫節的。民意與客觀事實存在一定的偏差。現實生活中的民意,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客觀事實,但是出于對社會治安的不同判定標準以及對犯罪的不同心態,也會影響客觀判斷。人們法律意識不高,對犯罪認定與判斷主要依賴于主觀,與法律存在脫節。置法律于不顧的民意,必然導致刑事政策貫徹和落實的隨意性、自發性,缺少具體的評判標準和依據,從而在權威和實效上大大削弱了其效力。要不斷完善相關制度,努力使符合民意與刑事政策的規范化、法治化同步、協調,充分發揮刑事政策的功效和目標。
刑事政策是運用刑法懲治犯罪的策略、方針和原則,是刑事審判工作的重要指引。刑事政策對于刑事審判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對維護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具有重大的影響。在刑法的視角下,刑事審判的對象直接指向犯罪,由于刑事政策是刑事法治的靈魂與導向,其決定了刑事法治內部諸要素的結構與功能,也具體地影響著刑事審判。
在刑事審判中正確理解并適用刑事政策。正確處理刑事政策與刑法的關系,注重原則性。由于刑事違法性是刑事犯罪的本質特性,所以,運用刑事政策必須依據法律,而不能脫離刑法和其他法律的規定。刑事政策要求刑事審判應當嚴格依照刑法、刑訴法以及相關的刑事法律,根據具體的案件情況來懲罰犯罪,當嚴則嚴,該寬則寬。要把握好寬大與從嚴執法上的標準和范圍,做到罪刑相適應。刑事政策的正確適用,必須遵循法定的量刑原則,靈活掌握量刑尺度。
要堅持執行法律和執行政策的統一。法律和政策都體現了黨的主張、人民的意志,都是為構建和諧社會服務的重要工具。根據刑事政策辦案是為了更好地執行法律,執行法律要認真遵循政策,執行政策要嚴格依法進行,既不能將法律與政策對立起來,也不能將法律和政策互相代替,要有機結合,相得益彰。要堅持實體和程序的統一。貫徹刑事政策,實體是依據,程序是保障。
刑事政策始終是與社會發展狀況緊密相連的,社會發展狀況決定著統治者刑事政策的制定,刑事政策決定著刑法的適用。而刑事政策又對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反作用。適宜的刑事政策能夠積極地促進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不合時宜的刑事政策則會消極地阻礙社會的發展。正確地認識并處理好刑事政策與刑事審判兩者的關系,對于共同治理犯罪現象至關重要,對于刑事政策與刑事審判自身的發展和完善意義重大。刑事政策是刑事審判的指針,二者有各自發揮作用的界域,應各就其位,刑事政策與刑事審判互相推動、協調發展、共同進步。
刑事政策的規定過于原則和抽象,可操作性不強。基于刑事政策固有的原則性、統領性和導向性,刑事政策本身不可能規定的太過具體。而司法實務中的個案卻又是個別的、局部的和具體的,它要求有具體的、可操作的立法指引。目前刑事政策多是一些原則性的籠統規定,指導性和可操作性均不強。在刑事審判中是否適用以及如何適用的問題上,沒有明確具體的要求,沒有統一適用的標準,而是全部依賴法官的主觀裁量,這就使得該政策的適用受人為因素影響較大,無形中影響了該政策運用的效果。要正確適用刑事政策,要求法官對刑事政策能夠全面、系統地把握其內在精神,防止出現偏差。但是在現實中,對刑事政策出現誤讀、執行鎮顧此失彼、或者為了追求某一目的而忽略手段的合法性和正當性等現象,還是比比皆是。在具體案件中,不同的工作人員、不同的社會公眾,對案件的具體情節和社會危害性的理解與體會難免會存在差異,由此而生的對刑罰的預測與判處就不可避免的會存在分歧。而這些分歧有時又是巨大的、無法調和的。因此在工作中,要迅速提高思想認識,與國家的刑事政策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