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悅
(361005 廈門市集美區人民法院 福建 廈門)
專家輔助人制度在醫療糾紛中的完善
王 悅
(361005 廈門市集美區人民法院 福建 廈門)
針對我國醫療糾紛訴訟的特點,從分析我國專家輔助人制度在醫療糾紛中適用存在的問題,從明確專家輔助人訴訟地位、資格認定、權利義務、功能拓展等幾個方面對完善我國醫療糾紛專家輔助人制度提出立法建議。
專家輔助人;制度;醫療
醫患雙方在醫學專業知識上的嚴重失衡,缺乏相互信賴的溝通平臺,使得醫療糾紛難以輕松消解。引入專家輔助人制度是醫療訴訟自身的特殊性要求,也是對醫療鑒定的重要監督和補充。對于不具有醫學專業知識的患者、法官、訴訟代理人而言,專家輔助人可以對醫療糾紛案件涉及的醫學專業知識進行解釋、闡述醫學原理、發表專業意見,幫助法官更好地理解專業問題并認定事實,在雙方當事人充分質證的基礎上對鑒定結論進行有效審查,幫助審判人員查明案件事實,提高審判質效,擺脫對鑒定意見的過分依賴。
(1)專家輔助人訴訟地位定位不明。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一百二十二條第二款規定:“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在法庭上就專業問題提出的意見,視為當事人的陳述。”這一法律規定是關于專家輔助人意見法律效力的原則性規制,實踐中專家輔助人的身份往往受到質疑,地位尷尬。
(2)專家輔助人任職資格未進行明確界定。立法上并沒有明確出庭的專家輔助人應當具備怎樣的資質,是否需要像鑒定人那樣具備專業職稱或者最低的從業年限等嚴格準入標準。
(3)權利義務規定過于原則、抽象。根據現有立法和司法解釋,專家輔助人的權利義務規定僅限于出庭可以進行的幾項行為,對于專家輔助人的權利、義務和責任均無明文規定。
(4)專家輔助人的中立性無制度保證。專家輔助人的意見要被法庭采納,必須符合客觀中立性,這是訴訟程序公正的基本要求,也是民事訴訟證據合法性的要求。專家輔助人接受一方當事人的委托出庭,又要提供全面、準確、客觀的專業意見,這兩個方面的同時要求產生了利益沖突,需要通過制度設計杜絕此種利益沖突。
(5)專家輔助人制度的適用范圍過窄,目前專家輔助人制度的適用范圍僅限于訴訟內解決糾紛的方式,不適應非訴訟、多元化解決醫療糾紛的現實需要。
(1)明確醫療糾紛專家輔助人的訴訟地位和意見效力。關于專家輔助人的訴訟地位,目前理論界有以下幾種觀點:一是認為專家輔助人類似于美國的專家證人制度,專家輔助人發表的意見可以稱之為專家證言,專家輔助人應當如證人一般到庭并接受法官和對方當事人的訊問;第二種意見認為專家輔助人的地位類似于訴訟代理人。專家輔助人受一方當事人的委托,代表一方當事人出庭發表意見,在法庭詢問階段,專家輔助人可以詢問鑒定人,也可以在不違背科學原理的前提下從有利于委托人的角度對專門性問題進行說明;第三種觀點認為,專家輔助人是獨立的訴訟參與人,盡管專家輔助人是受一方當事人委托參與到案件中的,但不是訴訟主體,不承擔訴訟結果,其作為訴訟輔助人參與訴訟,一方面為當事人澄清解釋專業問題,彌補當事人質證的不足,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另一方面彌補法官專業知識的不足,協助法官正確判斷證據,實現裁判的公正性,因此專家輔助人在訴訟活動中不能因遷就一方當事人而違背科學的基本原理和行業道德,還有部分學者將專家輔助人定位為技術顧問、鑒定人。
筆者認為,從專家輔助人出庭接受詢問、發表意見的庭審行為來看,專家輔助人相當于證人,因其對醫學問題具有較高的專業性又類似于鑒定人,專家輔助人因受一方當事人的委托方而參與訴訟,故其身份又近似訴訟代理人。但與證人的不同之處在于:證人因了解與案件有關的真實情況而參與訴訟,與案件事實具有牽連無法取代,具有特定性,而專家輔助人可以由當事人根據案件情況糾紛特點進行自由選擇,具有可選擇性。專家輔助人必須具備與案件專門性問題相關的專業知識并發表專業意見,證人則不需要專業知識。其二,專家輔助人不同于訴訟代理人,訴訟代理人大多數是法律工作者,其專業知識大多限于法律領域,不一定具備案涉專業知識。訴訟代理人進行訴訟發表意見必須在當事人的授權范圍內以當事人的名義進行,專家輔助人可以以自身名義,依據自身的經驗和醫療水平發表意見,不同與訴訟代理人的訴訟地位。筆者認為,從平衡醫患雙方的知識差距出發,專家輔助人的訴訟地位宜界定為訴訟中的輔助人員,其訴訟地位界定為輔助醫方或患方當事人闡明醫學專業問題,彌補醫學專業能力的不足。專家輔助人不能替代當事人出庭,申請專家輔助人出庭發表意見的一方當事人可以申請撤回專家輔助人在庭審中的陳述。
對于專家輔助人意見效力的考察,應當注意幾個問題:①根據現有法律規定,專家輔助人的意見并非法定的證據形式,必須在個案中進行認證;②審判人員在采信專家意見之前,必須審慎判斷專家輔助人的資格、意見的權威性,對于醫學專門問題的解讀是否真實可靠,并綜合當事各方的質證意見綜合認定其法律效力。
(2)醫療糾紛專家輔助人的資格審查。所謂專家強調是對某一學科有專門知識、擅長某項專業技術的人。同時對于專家,社會往往還通過專門的評價和資格授予體系對其予以評價。從各國立法看,普遍認為如果對專家輔助人的資格限定過于嚴苛,可能導致許多案件專家輔助人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因為并非所有的醫療糾紛案件都涉及高深的醫療專業知識,而且專業資格或技術的等級標準不必定對應某一領域或某一方面的專業知識,許多不具備專業高級資格的人員往往確實具有某種無可替代的專業性。從英美國家的立法趨勢看,許多國家正在改變以往強調專家輔助人獲得專門資格要求的做法,轉而日趨注重其實際具備的知識和能力。筆者認為,考慮到醫療糾紛的專業性較強,醫療糾紛專家輔助人應具有普通人所不具備的醫學專業知識,要求專家輔助人在醫療領域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稱及工作經驗,或者具有同等醫療技術及工作經驗的人,可以對醫療領域專家輔助人建立專家輔助人名冊,設立醫療糾紛專家庫,規范管理專家輔助人。專家輔助人同時還應: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行業操守、身體健康、能夠勝任專家輔助工作、未受過刑事處罰。
(3)科學界定專家輔助人的權利和義務。由于專家輔助人的訴訟地位是審判輔助主體,需要對專門性問題作出說明、發表意見、協助審判人員對案件事實、專業問題作出判斷和認定,建議立法對專家輔助人下列權利予以明確:①充分了解鑒定或專業性問題所需的基本案件材料和證據的權利。因專家輔助人的意見不是孤立無依據的,其對專門性問題和鑒定意見的判斷,不僅需要依賴專業知識,還需要查閱案件材料和證據得出結論。②要求鑒定人對鑒定意見作出具體說明的權利。
③有權依據自身知識經驗發表意見。享受權利的同時也必須履行相應的義務,專家輔助人的義務主要包括:①向當事人和法庭如實陳述個人專業背景和專業資質。②以專業知識為基準,依據鑒定或專業性問題的客觀分析,向當事人進行充分的解釋和說明,遵守法庭秩序,科學地向法庭發表忠于事實的意見并接受詢問。③保密義務,不得對外界透露受委托事項、討論內容或爭議問題以及結論意見等有關情況。④不得發表違背客觀性的誤導性言論。
(4)專家輔助人的中立性保障。因專家輔助人由醫療糾紛中的一方當事人申請提出,一方面當事人為了勝訴會聘請對自己一方有利的專家證人幫助自己發表有利意見;另一方面,專家證人可能為了獲得報酬而放棄職業操守和個人誠信,向法庭提供不實言論,給法官心證造成不當影響,制度設計應考慮到如何保障專家證人的中立性以強調專家證人對法庭的義務。對此,美國的證據開示和交叉詢問制度可以參考。在證據開示和交叉詢問過程中,專家證人的資格、專家意見出具的依據以及合法性都是詢問的重點,雙方當事人都需要最大程度證明自己提供證據的可信度,設法挑出對方證人和證據的疏漏,排除非法證據和不具有關聯性的證據。值得我國借鑒的是:①科學界定專家輔助人的資格;②以醫療行業協會約束專家輔助人的行為;③嚴格規范報酬機制,嚴禁以風險代理方式收取報酬。
(5)醫療糾紛專家輔助人制度的功能拓展。隨著醫療糾紛解決途徑的多樣化,醫療糾紛不限于通過訴訟途徑解決,在醫療糾紛進入訴訟程序之前或通過醫患協商、第三方調解、行政
處理等非訴訟渠道解決也日益受到患者和醫療機構的認可。美國、法國、德國和日本等國家都在訴訟制度之外建立了適合自身特點的靈活多樣的醫療糾紛解決機制,并在實踐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非訴訟糾紛解決方式特別是調解方式解決醫療糾紛已經成為普遍性的趨勢,在我國醫療糾紛的非訴訟解決機制已經有諸多成功實踐。在醫療糾紛調解程序之前設置獨立、科學的事實真相查明制度是調解解決糾紛的前提與基礎,是醫患雙方真正認同并接受醫療糾紛調解結果的必要條件。為此,有必要擴展專家輔助人在醫療糾紛非訴訟解決解決機制中的作用,在尊重當事人意愿的前提下,組織醫學專家輔助人對案件中涉及的醫學知識和醫方是否遵守診療規范進行分析論證,從而幫助當事人對醫療行為是否存在過錯以及與患方受到的損害之間是否具有因果關系有清楚的認識。通過發揮醫學專家輔助人的專家資源,提高其在調處醫療糾紛中的作用,減少當事人的訴累,提高實質解紛的效率和效果。
[1]劉金華.《論專家輔助人的訴訟地位》,載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5年第2期,73-74頁.
[2]鄧虹.《析專家輔助人在醫療損害訴訟中的地位和作用》,載《醫學與法學》,2015年第7卷第4 期,第29頁.
[3]張立平,楊丹.《民事訴訟專家輔助人的法律定位及其制度完善——以法條與司法解釋的邏輯解讀為基點》,載《湘潭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4年1 月第38卷第1期,第5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