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冰如
(730020 甘肅省人民檢察院 甘肅 蘭州)
民事檢察監督權與處分權的沖突與協調
陳冰如
(730020 甘肅省人民檢察院 甘肅 蘭州)
處分原則是民事訴訟中貫徹司法自治的重要體現。檢察機關作為法律監督機關,在行使民事檢察權的過程中往往會與當事人處分權在具體運用層面存在沖突。協調民事檢察監督與處分原則,需要準確把握檢察機關在民事檢察監督中的法律地位、保持訴訟結構的平衡,以及準確把握民事行政檢察工作的法律監督屬性和職能定位。
民事檢察監督權;處分權;沖突;協調
《民事訴訟法》第十四條規定:“人民檢察院有權對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該條確立了我國民事檢察監督制度。作為中國特色檢察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自2012年《民事訴訟法》修訂以來,民事檢察監督制度的發展勢頭異常強勁,在實踐中產生了多方面的積極效果,并日益顯示出該項制度與中國國情的相適應性以及由此產生出的獨特司法優勢,在組織機構、人員隊伍、工作制度、監督范圍、監督方式、辦案規模、指導思想、理論研究等各個方面,經歷了由無到有,由起步到確立,由確立到鞏固,由鞏固到提高的發展歷程[1],其優越性由此得到進一步確證。
民事檢察監督權是民事檢察監督工作開展的依據和必要條件,其權力性質依托于檢察權的性質。當前,理論界對檢察權的性質爭議主要有司法權、行政權、行政兼司法雙重屬性、法律監督四種觀點,并多有論述,在此不再贅述。基于檢察機關實定法上的法律監督地位,檢察權作為法律監督權應無異議。民事檢察監督權作為一種重要的法律監督權,是對民事訴訟活動進行的法律監督,既包括對審判人員審理民事案件的監督,又包括對執行人員執行民事案件的監督,是公權力對公權力的監督。雖然民事檢察監督權的行使,在客觀上為民事主體提供了一種私權救濟渠道,但該權力設置的基本價值目標還是公權力之間的制約與平衡。這種監督應該是一種居中監督,檢察機關代表國家行使法律監督權,在當事人之間保持客觀、中立、公正立場,不代表任何一方當事人。
《民事訴訟法》第十三條第二款規定:“當事人有權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處分自己的民事權利和訴訟權利”,這一規定被視為我國民事訴訟中處分原則的立法依據。處分原則體現了民事訴訟的本質特征,是民事實體領域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在國家權力行使的訴訟活動中的要求和延伸。處分原則體現了國家對“私權”的尊重,這種尊重一方面體現在當事人在糾紛發生以后對解決方式的選擇;另一方面體現在選擇訴訟救濟方式后,當事人在訴訟中的選擇。處分權主要包括:其一,處分權只限于民事訴訟當事人,其他訴訟參與人不享有處分權。訴訟代理人一般不享有處分權,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代理當事人實施處分行為。其二,當事人行使處分權的客體包括自己依法享有的民事權利和訴訟權利。其三,當事人行使處分權不能超出法律許可的范圍。處分原則貫穿于民事訴訟的全過程:其一,當事人的處分行為直接關系著民事訴訟程序能否開始。其二,當事人的處分行為對于訴訟程序的發展和終結有著重要的影響。原告可以放棄訴訟請求或者變更訴訟請求;被告可以承認、反駁訴訟請求,有權提起反訴;雙方可以自行和解,也可以提請調解。上訴程序和執行程序是否發生,取決當事人行使或者放棄上訴權和執行申請權。其三,審判保護的范圍和方法,一般要尊重當事人的意思。
在民事檢察工作中,民事檢察監督權與當事人的處分權相互關聯和作用,推動著民事檢察工作向前發展。如絕大多數民事檢察監督案件都是當事人向檢察機關申訴,從而啟動再審程序。
但同時,民事檢察監督權與當事人的處分權也會存在矛盾,主要表現為:其一,在檢察機關依職權主動審查方面。檢察機關在處理案件過程中對民事裁判主動審查,發現原審裁判在認定事實、適用法律等方面存在不妥或錯誤之處,即進行監督,實施審查。這一依職權主動審查方式與當事人自由行使其上訴權、申請抗訴權的處分原則相左。其二,在當事人濫用處分權,怠于行使申訴權,不用申訴權的情況下。由于有些當事人不懂申訴、迫于壓力不敢申訴或者因錯誤裁判損害公益自己得到了好處而不愿申訴等,導致檢察機關錯失有價值的監督線索,影響檢察監督權的有效實現。
民事檢察監督與當事人處分權存在沖突,究其原因,主要有:
其一,權力屬性存在差異。首先是權力性質不同。檢察機關的民事檢察監督權能是一項公權力,是職權也是義務,不能隨意放棄;當事人的處分權是私權力,可以行使也可以不行使,也可以先行使并在中途放棄。其次是權力目標不同。民事檢察監督的目標是為了實現權力制衡,修復司法公正,對案件的評價較客觀。而當事人行使處分權進行申訴的目標更多地在于追求其自身權益的最大化。
其二,由我國的訴訟模式所決定。與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不同,我國民事檢察監督制度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檢察制度,與我國的國情以及“實事求是,有錯必糾”的指導原則有著密切的聯系[2]。因此,檢察權介入民事訴訟程序之中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公私權沖突問題。
其三,受權力運行現狀影響。目前,我國特有的司法狀況造成了個別民事檢察干警法律素養不高,權責不明,為了完成辦案指標,在辦案過程中不恰當的介入私權范疇,干涉當事人自由行使處分權的情況時有發生。同時,我國長期民刑不分,民眾的權利意識雖已逐漸覺醒,但出問題找政府這一觀念仍在社會意識中占據主導地位。由于民眾的權利義務觀念尚未正確樹立,對于法院確立的權責常常會產生不認同感,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往往會求助于檢察機關的監督權,于是監督權又會被動的介入了私法范疇。
1.法理基礎及價值平衡
民事檢察監督權與當事人處分權之所以能夠且有必要協調,權力運行的法理基礎和價值平衡是其中原因之一。首先,權利的行使和自由意志的表達并非沒有任何限制。處分權雖意味著在民事訴訟中應最大限度地尊重當事人的選擇,但處分權不是絕對的,當事人處分權的行使必須遵循法律規定的界限,如果超出這一界限而損害國家、集體或他人的利益,有違法律的公正與尊嚴,國家就應當進行干預。個人權利的行使要體現內容的正當性和形式的可接受性,并受公平原則、公序良俗原則和禁止權利濫用原則的限制。這種限制正是民事檢察監督權得以在民事訴訟中行使的理論依據之一。其次,民事檢察監督的基本價值目標是公平和秩序,具體而言包括維護司法公正、司法權威,保證國家民事法律法規的正確實施。檢察機關為了實現這一價值目標,在當事人的私權領域內進行法律監督,是職責所在,權力所系。
2.訴訟模式改革的需要
審判方式改革主要是將民事訴訟模式由傳統的職權主義乃至超職權主義向現代的當事人主義或者相對的當事人主義模式轉變。此改革主要是為了強化當事人的訴權,弱化法院的審判權,由此便會產生這樣一種結果:當事人的訴權日益成為超越于審判權的程序主導因素。而與此相適應,訴權的平衡保障以及訴權的善意行使便成為訴訟中日益突出的關鍵問題,這直接關乎程序本身的正義性和訴訟結果的正義性。人民檢察院對當事人的訴權實施法律監督便成為必需。檢察院將主要針對法院審判權的法律監督權,轉變為主要針對當事人訴權的法律監督權,具有重要的意義。一方面,在訴訟模式調整的情勢下,有助于法院保持其中立和相對消極的特征。在法院的能動性受到弱化的同時,強化檢察院的能動性理所必然。另一方面,有利于改變檢察院對當事人訴權僅能進行間接監督而不能行使直接監督權的被動狀態,增強了實施有效監督的意識和權能。這樣,檢察監督權一方面監督和保障法院審判權的依法行使,另一方面又監督和保障當事人訴權的平等行使,一個是公權力,一個是私權利,二者均被納入檢察院的法律監督范圍之中,便可以達到對審判權和訴權這兩個訴訟中關鍵因素的動態平衡監督效果。
1.堅持“被動為主,主動為輔”的啟動原則
多數情況,檢察機關對生效裁判的審查應是被動審查,需要當事人的書面申請,在特殊情況下才允許檢察機主動監督。在私人權益領域,檢察機關審查程序應以當事人的申請來啟動,且賦予申訴人撤銷申訴權。只有受損的權益涉及兩公利益,無需當事人申請,檢察機關方可依職權主動審查監督。此時,私人意思自治原則應受到適當限制。如果檢察人員在審查某案件時發現法官存在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的行為,檢察機關也可以對其立案偵查,引入職務犯罪的檢察監督方式予以監督,體現憲政架構下的權力制約及對兩公利益的保護。但總體而言,一定要充分尊重當事人的處分權,除涉及兩公利益外,要充分保障當事人實體權利和訴訟權利的行使,對案件的審查啟動應堅持“被動為主,主動為輔”的原則。
2.注重保持訴訟結構的平衡
民事訴訟結構平衡理論認為:民事訴訟運行模式為“等腰三角形”結構,法官位于三角形頂端,訴訟過程中保持中立,當事人平等進攻或者防御,三者的互動、制約推動著訴訟進程的發展。有的學者以此理論為依據反對民事法律監督制度,認為檢察院的介入打破了當事人之間平等法律地位,破壞了等腰三角形結構。其實,訴訟監督權從設立之初就一直是一種獨立運行的公權力,從來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一方當事人的附庸。首先,檢察機關獨立行使監督權,不受任何一方當事人意思的左右;其次,監督的客體是法院的錯誤裁判,而不是申訴人或是答辯人的主張;再次,訴訟監督維護的是兩公利益以及第三人的合法權益,而不是任何一方當事人的利益[3]。因此,只要準確把握檢察機關參與訴訟的法律地位,堅持遵循當事人平等原則,保障雙方當事人平等對抗的權利,維護訴訟結構的平衡,就不會加大任何一方當事人的力量,反而是對等腰三角形失衡狀態的一種糾偏,使其回歸本位,這也正好與當事人在訴訟中追求的公平正義殊途同歸。
3.準確把握民事行政檢察工作的法律監督屬性和職能定位
民事檢察監督工作的基本職責是對民事訴訟活動進行法律監督,其在改革發展中必須立足并堅持法律監督屬性。要做到民事檢察監督權與處分權的協調,需把握民事檢察權以下三個法律屬性和職能定位:其一,民事檢察監督權作為檢察機關法律監督權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性質上是對公權力的監督,監督對象是民事訴訟活動;其二,民事檢察監督是居中監督,檢察機關代表國家行使法律監督權,在當事人之間保持客觀、中立、公正立場,不代表任何一方當事人;其三,民事檢察監督的基本目標是通過依法監督糾正訴訟違法和裁判不公問題,維護司法公正,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統一、尊嚴、權威[4]。民事檢察監督主要是對訴訟活動的監督,要堅持遵循司法規律,符合訴訟原理。在開展監督過程中,檢察機關還承擔著維護人民權益、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責任。要堅持反對把裁判的既判力絕對化的認識,又要充分考慮維護生效裁判既判力的需要,準確行使抗訴、再審檢察建議等方式,努力尋求公正與效率的合理平衡。只要能夠準確把握民事檢察監督的監督屬性、職能定位及工作規律,民事檢察監督權與處分權的協調便能水到渠成,應運而生。
[1]王鴻翼.民事行政檢察工作的發展歷程及展望[J]《人民檢察》,2011(12):87.
[2]張文志.民事訴訟檢察監督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266.
[3]徐漢明,蔡虹.中國民事法律監督程序研究[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9:107.
[4]曹建明.堅持法律監督屬性準確把握工作規律努力實現民事行政監察工作跨越式發展[J]?《人民檢察》,2010(15):7.
陳冰如(1972~ ),女,甘肅金昌人,甘肅省人民檢察院民事檢察處處長,甘肅省檢察業務專家,法律碩士,研究方向:檢察學,民事訴訟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