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新元
(101100 北京新城基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 北京)
淺談對入戶搶劫中“入戶”搶劫主觀動機的理解
紀新元
(101100 北京新城基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 北京)
入戶搶劫是指為實施搶劫行為而進入他人生活的與外界相對隔離的住所,包括封閉的院落、牧民的帳篷、漁民作為家庭生活場所的漁船、為生活租用的房屋等進行搶劫的行為。在現行司法解釋中,入戶實施搶劫行為入戶目的非法性的規定較為模糊,導致司法實務中對同一類型的案件出現同案不同罰,同罪不同刑的現象,一般學理上認為入戶搶劫的犯罪動機是入戶實施搶劫行為,而在實踐中入戶目的非法性的限制并不能解決日趨復雜的疑難犯罪案件,入戶目的的非法性理應針對不同類型的案件具體分析。
入戶搶劫;概念;主觀動機的理解
現行《刑法》第二百六十三關于搶劫罪規定,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搶劫公私財物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具有法定的八種加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并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入戶搶劫是搶劫罪的八種法定加重犯罪情節之一,入戶搶劫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并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法定最低刑為十年有期徒刑,入戶搶劫與搶劫罪的一般情形三年有期徒刑的法定最低刑相差較大,“入戶搶劫”概念的判斷成為行為人在搶劫罪構罪基礎上量刑的直接依據。最高人民法院于2000年11月22日頒布《關于審理搶劫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條規定了“入戶搶劫”的概念,“入戶搶劫”是指為實施搶劫行為而進入他人生活的與外界相對隔離的住所,包括封閉的院落、牧民的帳篷、漁民作為家庭生活的與外界相對隔離的住所。相關司法解釋無一例外的把入戶搶劫的目的非法性限制為以實施搶劫為目的進入他人住所,在司法實務中,行為人不以搶劫為目的“入戶”后在戶內實施搶劫行為往往不能被認為“入戶搶劫”,造成應當判處重罪的受到輕罪的刑事處罰。
1.符合罪責刑相適應原則
公民住宅是公民日常生活的依托,住宅安全直接關系公民的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也是憲法賦予公民最基本的權利,“入戶搶劫”不僅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權、財產權,而且侵犯了公民的居住安全權,因而“入戶搶劫”的社會危害性遠遠大于戶外實施的一般性搶劫行為,所以刑法將“入戶搶劫”規定為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的首項加重處罰情節。行為人以殺人、傷害等搶劫以外的犯罪目的非法侵入公民住宅但實際未實施上述犯罪行為而僅實施搶劫犯罪行為,相比以盜竊、詐騙、搶奪為目的侵入轉化為搶劫的“入戶搶劫”,主觀惡性、對被害人人身、財產、居住安全權的侵犯、社會危害性顯然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但前者在無其他加重情節的情形下卻無法對行為人處十年以上量刑,而后者卻可以“入戶搶劫”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顯然量刑不平衡,罪責刑不相適應。而當行為人“入戶搶劫”后辯解自己是以傷害、殺人等侵犯人身權目的進入,從而無法適用“入戶搶劫”時,無疑是對犯罪分子的放縱。所以,將行為人以搶劫以外的犯罪動機入戶一律排除在“入戶搶劫”之外有違立法本意,而應具體案件具體分析,當行為人的非法入戶只能而且必須在搶劫犯罪中予以評價才能體現罪責刑相適應的情況下,就應當以“入戶搶劫”認定。刑法以“入戶”修飾“搶劫”,作為搶劫行為實施時足以影響量刑輕重的一種重要狀態或情節,惟有從故意的規范概念去闡釋之,才能貫徹罪刑相適應原則:故意的“入戶”行為,并不能單純地、完全地理解為故意的“進入”,而且行為人對于“戶”必須具有故意概念意義上的“明知”,“明知”作為故意的認識因素而存在,從認識因素角度體現行為人的主觀惡性。
2.數罪并罰無法達到“入戶搶劫”適用的刑罰
在入戶搶劫犯罪案件中,行為人非法侵入住宅往往與其他犯罪行為交織在一起,入戶實施犯罪的目的不僅僅是侵害他人的居住安全權利,這種情況一般依行為人入戶的目的定罪,而不是與非法侵入住宅罪數罪并罰,故對于以搶劫之外的其他犯罪動機入戶實施搶劫行為,一般不適用非法侵入住宅罪。《刑法》關于非法拘禁罪的法定刑是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故意傷害罪的法定刑是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過失致人死亡罪的法定刑是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強制猥褻、侮辱婦女罪的法定刑是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而搶劫罪一般情形的法定刑是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入戶實施搶劫行為倘若構成他罪實行數罪并罰,多以上述侵犯公民人身權利的犯罪為主,且入戶是以除搶劫外的傷害、拘禁、猥褻等犯罪動機,上述罪名與搶劫罪的一般情形數罪并罰后的刑罰處罰極有可能仍然低于入戶搶劫的法定最低刑,而依據社會危害性及主觀惡性前者較入戶搶劫更大,這就造成法律適用上的不對等,例如非法拘禁罪與搶劫罪的一般情形數罪并罰,即使依據酌定的量刑情節對行為人從重處罰,行為的刑罰一般也不可能超過十年以上有期徒刑,而入戶搶劫的法定刑起點即是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筆者認為對于此類惡性犯罪,入戶搶劫與其它罪名的數罪并罰較搶劫罪一般情形與他罪的數罪并罰更為適宜。
3.符合主客觀相一致原則
入戶搶劫并非指任何客觀上入戶實施搶劫犯罪的行為,還要求入戶目的的非法性,包含主觀的評價因素在內,客觀行為須與主觀內容相一致。行為人入戶的動機屬于個人的主觀評價內容,并不易判定,在一些入戶實施搶劫行為的犯罪案件中,行為人為故意規避“入戶搶劫”的內容,以“控制”、“拘禁”等模糊的犯罪動機作為個人入戶的目的非法性,而上述入戶動機與搶劫的犯罪動機是截然不同的,倘若嚴格地適用入戶搶劫的規定,就會使一些社會危害性顯著大于入戶搶劫的行為人獲得低于入戶搶劫法定最低刑的刑罰,這不利于維護法律的平等與公平正義。筆者認為,對于判斷行為人是否構罪應當嚴格地適用主客觀相一致原則,行為人主觀上必須對危害結果的發生有所認識,但是對已構成確定的罪名但在刑罰適用輕重上產生分歧時,主客觀相一致原則未必都能適用,而是應當依據行為人的犯罪行為而綜合判定具體適用的刑罰條文。
[1]張明楷.論入戶搶劫[J].《現代法學》,2013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