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爽
(100088 中國政法大學 北京)
淺析搶劫殺人案中故意殺人罪的司法實踐
呂 爽
(100088 中國政法大學 北京)
因搶劫導致人受到嚴重傷情或者是致人死亡的情況在刑法理論中都是結果加重犯的典型案例。由于犯罪分子的犯罪目的不同,犯罪手段多樣化、復雜化,因此犯罪分子在實施搶劫的過程中,產生故意殺人的行為有可能呈現出多種樣式和形態。搶劫罪以及搶劫罪的結果加重犯是否能夠包容一些故意殺人的行為,這個問題雖然之前已經被討論過,但是在今天這個法制時代里仍然有被分析與探討的價值和意義。
搶劫殺人案;故意殺人罪;獨立性
要對故意殺人行為與搶劫致人死亡的結果加重犯之間的關系進行辨輪與分析是因為在搶劫殺人的案件中,兩者存在著一致性即都出現了導致被害人死亡的現象,要想對犯罪分子應該承擔的刑事責任進行確定,首先要確認一個疑難問題,那就這個結果的罪責問題。不同地區的犯罪構成理論體系之間具有差異性,就大陸刑法而言,“有責性”具備獨立的構成地位,因此結果加重犯的核心問題就在于歸責理論的確認上。結果加重犯的行為不能簡單的以基本犯的主觀要件來看待,而是要以加重結果的危險故意來看,從而加重結果犯系一種危險犯的實現實害類型。與此相對應的是,由于我們的犯罪構成四要件,我們研究結果加重犯的重點是主觀的罪過。不同的犯罪分子對于結果加重的心態在認識上有所差異。在早期的觀點上,有人認為是出于過失的原因對結果加重犯的重結果。有些觀點則主要是認為行為要對發生的加重結果有過失的心理。還有觀點認為在通常情況下,行為人對重結果的罪行形式為過失,但是也不能排除是故意的情況。搶劫罪的結果加重犯有它特殊的地方,針對此種情況,我們可以對下面的幾個方面進行分析與探討。首先,責任主義要求行為人對于一般加重犯的加重結果的發生承擔相應的責任時要有右手限制,這項限制是以“至少過失”為限的。德國哲學家路德維希?安德列斯?費爾巴哈自從在19世紀提出了“故意產生的過失”的見解后,許多國家和地區相繼對加重結果主觀上加上了限定的立法,就歷史發展的過程來看,結果加重犯的處罰越來越縮小,它主要是從主觀的角度來對行為人進行限定,限定了行為人對加重結果需要承擔的刑事責任的范圍。
從另一個方面法律確立的宗旨看來,過失并不是搶劫致人死亡這一含義的基本內容,在我國刑法中的致人死亡的闡述上,對于犯罪分子的罪過形式并沒有做出明確的說明,它僅僅體現了行為與結果之間的關系。在我國刑法總則中有一項原則性的規定,主要是說由于不能抗拒或者預見的一些原因,但是不是故意或者因為過失所發生的行為,即便是在客觀上造成了一定的損害,也不構成犯罪,這條規定對我國刑法中致人死亡的罪過形式包括結果加重犯的情況做出了一定的限制,也就是至少是過失,因為這存在故意的意思在里面;另外,加重的結果和行為人實施的危害行為之間的關系稍微有一些距離,加重結果的發生過程更趨復雜化,而行為人在實施加重結果時的心態不穩定,如果將行為人的根本性錯誤僅僅輪作過失來看待,就會出現新的罪行的爭論,加重問題解決的復雜性。第三點則是對加重結果中的“故意”的判定,一般而言,如果實施危害行為的行為人預見了“重結果”,那就是故意之說。但是如果是實施了搶劫的行為以后,又進行故意殺人行為的,對前罪的結果加重犯能否成立是有疑問存在的。在這樣的問題上,我們要考慮到多方面的因素,首先是在司法的操作層面,要避免在進行司法處理時趨于復雜化的情況;另外根據“以刑制罪”的相關原理,在確定結果加重犯時,要考慮到在刑罰上能夠對此種危害性行為以及其主觀的惡的意識做到一定的處罰力度,在犯罪行為與量刑上相符合相一致。
第一種情況犯罪分子的行為是提前有預謀的情況,行為人就是要將被搶劫者殺害以后再進行財物的劫取,但是在殺害了被搶劫者以后,因為害怕或者是其他因素的影響,沒有劫取到被搶劫者的相關財物并逃離了犯罪的現場,在這種情況下,要以故意殺人罪來定罪是最為妥當的。如果是犯罪分子在進行搶劫的過程中,由于被害人的反抗臨時有了要殺人的想法并實施的或者是由于過失或者是使用了暴力行為的致人死亡的情形,都要以結果加重犯來論處。對于搶劫罪謀取錢財的行為都在犯罪現場當場完成的,還有一種情況則是搶劫者不是在現場劫取的被害人的財物,而是在之后的某一個時間段才獲取了被害人的財物,也就是犯罪分子實施的殺人行為和取得被害人財物的行為不是同時發生的,而是隔了一定的時間和空間,概括來說就是行為人為了獲取被害人的錢財將被害人先殺死,再選取合適的時機取得被害人的財務的,在對其進行定罪時要以故意殺人罪來論處。有些犯罪分子則是不計后果,采用一切暴力手段實施搶劫造成的被害人的重傷或者死亡的狀況,這種行為不僅要以搶劫罪論處,同時還要另外獨立構成故意殺人罪,實行數罪并罰。在一些較為復雜的案件中,犯罪分子的搶劫和殺人意圖并不是那么明確,這時要對真正的原因進行分析,對主要犯罪行為進行確認。在實踐中有人認為對于有預謀搶劫行為且實施了殺人滅口的,因為行為者是在實施搶劫犯罪之前就已經有了故意殺人的想法,所以應該直接以搶劫罪來進行定罪。但是在國家最高法院實行的《批復》中有這樣的表述“行為人實施搶劫以后,為了滅口而做出故意殺人行為的,以搶劫罪和故意殺人罪定罪,實行數罪并罰”,從這樣的表述中我們可以看出首先故意殺人的行為在搶劫行為之后,再者行為者是為了滅口而進行故意殺人的,對于此種情況,犯罪分子的行為同時包含了搶劫罪和故意殺人罪,所以要以兩罪并定。
就法律所保護的利益來看,對他人生命進行剝奪形成的殺人的罪行比只是以謀取財務為目的進行搶劫形成的搶劫罪在危害性上程度更深,因此在搶劫罪中不完全包括搶劫殺人的行為對于刑法所具有的公正價值是相符合的,且與刑法的預防意義也是相一致的。
[1]金澤剛.論搶劫殺人案件中故意殺人罪的獨立性[J].《山東警察學院學報》,2014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