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艷中
(541006 廣西師范大學 廣西 桂林)
指定居所監視居住制度適用探討
蘇艷中
(541006 廣西師范大學 廣西 桂林)
自《刑事訴訟法》實施以來,學術界對于指定居所監視居住存在較多爭議,其法律性質也眾說紛紜。結合我國司法實踐可以總結出其在我國有存在的必要性,公安司法機關在適用過程中,注意與“雙規”“雙指”區分,總結并完善適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建議和意見,以期完善我國的指定居所監視居住制度。
指定居所監視居住;適用條件;存在問題;建議
刑事訴訟法實施以來,眾多學者對該制度的性質存有爭議,第一,部分學者認為應將其單獨出來,作為我國的第六種強制措施,并且制定與其相關的法律;第二,“監視居住定位為準羈押措施,這主要是由新刑事訴訟法所規定的指定居所的監視居住所決定的。”①;第三,監視居住的屬性是非羈押性強制措施,其也應是非羈押性質。
筆者認為,既然立法者并沒有將指定居所監視居住作為我國第六種單獨的強制措施,說明在大多數人看來,其性質屬于非羈押性強制措施。
司法實踐過程中隨意轉換,認為在不適用前者即直接適用后者,侵犯被追訴人和合法權利。為保障被追訴人的合法權利,在適用前嚴格考察條件,區分它們的不同點。兩者區別如下:①前者適用于無固定住所和三類特殊案件,后者沒有這樣的要求;②執行前者之后,其被監視的時間可以折抵相應的刑期,后者并不折抵;③前者必須要達到違法犯罪程度,而后者只是違反了行政紀律,且相關證據已經被收集;④前者是針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一種措施,這一措施在實施過程中,其人身自由受到一定限制,而后者是一種調查方式,也是一種保護方法。
適用條件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被追訴人在辦案機關所在地沒有固定住所。如果沒有對固定住所的概念進行區分,那么就無法從這個角度確定是否有固定住所。此時的固定住所就要嚴格對其進行分析。從相關法條可以排除短時間內居住的地方,住所一般是長時間內居住的地方。如果將短時間內居住的地方也作為固定住處,會給辦案機關帶來困難。
第二,涉嫌危害國家安全犯罪③、恐怖活動犯罪④、特別重大賄賂犯罪。以上三個罪行觸犯的法益相對較大,只有采取比較嚴厲的措施,犧牲較小利益,才能保全更大的利益。
值得注意的是,在住處執行可能有礙偵查活動的進行,必須要經過上一級有關機關的批準才可以執行。僅僅符合三類特殊案件這一條件還不能適用該強制措施,只有在住處執行確實有礙偵查活動的實施和三類特殊案件這兩個條件同時具備才可以適用。但是第一個條件和第二個條件不是同時符合,而是并列的,符合其中一個條件就可以適用該措施。司法實踐中,執行機關在適用該措施時,只滿足第二個條件中的一個條件就適用,是對被追訴人合法利益的一種侵犯。
1.適用對象方面的問題
一般包括無固定居住地方的犯罪嫌疑人或者涉嫌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特別重大賄賂犯罪,在其居住的地方執行可能妨礙偵查活動的人。但我國司法實踐總把適用對象擴大化。
2.程序方面的問題
(1)通知家屬的問題。公安機關在執行該措施后應該要及時的告知其家屬,但某些案件中,犯罪嫌疑人被監視居住后,其家屬對其行蹤一無所知,侵犯家屬了解案件情況的權利,屬違法行為。對于第73條第2款當中的“除無法通知的以外”這一條件,因無法通知的情形主觀性大,公安機關直接認定為是無法通知的情形;另一種情形是,無法通知的情形消失之后,公安機關也不及時通知其親屬。
(2)決定程序問題。法律明確規定“在住處執行可能有礙偵查”這一條件時常被忽略,認為只要涉嫌三類嚴重罪行即可適用,導致犯罪嫌疑人被錯誤執行指定居所監視居住。
3.居所方面的問題
“居所”定義不明確。法律明確將羈押場所和專門的辦案場所排除在范圍之外。羈押場所,即專門羈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場所;辦案場所法律則沒有給出統一的解釋,導致執行機關在決定居所時主觀隨意性大,經常發生指定居所錯誤的情形。值得注意的是,長時間將一個地方作為辦公地點,這一地點會演變成為專門的辦案場所。
1.明確指定的居所
當符合適用條件時,可以適用該制度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進行一定的限制。對于確定該措施當中的“指定的居所”問題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實踐中,對于指定的居所一般都是不同地區不同情況不同對待,并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
筆者建議,對于指定的居所,從相關法律中可以得出,將羈押場所和專門的辦案場所排除在外,僅將這兩者排除在外是不夠的,應當對指定的居所明確一個具體范圍,適用該措施時就在范圍當中選擇,但也不能夠對這一范圍固定化,在實踐過程中如發現某一地點可以包括在該范圍當中時可以及時將該地點囊括進該范圍中,且如果發現某一個地方已經不適合作為指定的居所就要及時的將它排除在外。但指定的居所不可以長期使用,而是要不斷更換,如果一個地點被長期使用,就會演變成為專門的辦案場所,相應地被法律排除在外。
2.適用對象方面
適用對象的擴大化,是現實中難以解決的問題。因此監督機關和執行機關在適用時需要從自身出發,嚴格要求自己,監督機關對于相應申請,要非常嚴格對其進行監督,是否是適用對象,如不是,就不予批準;是否符合適用的條件等。申請機關在偵查過程中就要對所有的條件進行調查,如符合,可以向有關機關提出申請;如不符合,就不需要提出申請。筆者認為這一問題的解決,需要結合申請機關和監督機關的雙重努力,將適用對象控制在法律規定的范圍之內。
3.程序方面
執行機關在執行該措施后,應及時告知家屬;在無法通知的情形消失之后也不能以各種理由拖延告知或不告知,告知應及時明確;對公安機關和檢察機關干警人員進行培訓,提高業務素質、增強責任感。
監視居住由公安機關執行,人民檢察院實行監督。公安機關在執行該措施的過程中,要及時將執行情況向檢察院匯報,檢察院要對犯罪嫌疑人是否無固定住處、是否觸犯了三類特殊案件等問題進行全面監督;如發現執行過程中存在不符合法律的現象,應及時告知公安機關進行糾正。
根據法律規定⑤,該制度可以折抵刑期。如果錯誤執行拘留逮捕可以得到國家賠償,為什么就將錯誤執行該措施排除在外呢?筆者認為,立法者在立法過程中應當逐步將其納入國家賠償范圍,當錯誤執行時,當事人應該得到國家賠償,但賠償數額和范圍要嚴格進行劃分,確保合法權利權益得到更好保護。
我國指定居所監視居住制度在實踐過程中發現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式,使其得到完善。這一制度到目前為止仍有較多問題,學者們對于此也有較大爭議,但是從實施以來可以看出,這一制度的存在是必要的,它是一種替代性的措施,我國司法實踐離不開這一制度。筆者建議,除了立法者在不斷的修改完善法律之外,執行者也要認真執行,如在執行過程中發現問題,應及時向立法者提出;監督者也要恪盡職守,對執行者的執行活動進行全面監督,發現問題及時告知執行者進行糾正,在三者的配合之下,指定居所監視居住制度會得到更好發展。
注釋:
①陳衛東. 《2012年刑事訴訟法修改條文理解與適用》[J].中國法制出版社.2012:181。
②“雙指”,即《行政監察法》第20條第三款規定:“責令有違反行政紀律嫌疑的人員在指定的時間、地點就調查事項涉及的問題作出解釋和說明,但是不得對其試行拘禁或者變相拘禁。”
③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指故意危害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權、領土完整與安全,顛覆國家政權、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的行為。
④即指以制造社會恐慌、危害公共安全或者脅迫國家機關、國際組織為目的,采取暴力、破壞、恐嚇等手段,造成或者 意圖造成人員傷亡、重大財產損失、公共設施損壞、社會秩序混亂等嚴重社會危害的行為,以及煽動、資助或者以其他方式協助實施上述活動的行為。
⑤《刑事訴訟法》第74條“被判處管制的,監視居住一日折抵刑期一日;被判處拘役、有期徒刑的,監視居住二日折抵刑期一日”。
[1]周長軍. 從基本權干預原理論指定居所監視居住——兼評新《刑事訴訟法》第73條[J].山東社會科學, 2013.4:6-9
[2]馬華娟. 論指定居所監視居住[D].廣州.廣東商學院,2013.6
[3]張兆松. 論指定居所監視居住適用中的若干爭議問題[J].法治研究,2014.1
[4]張馳. 指定居所的監視居住制度探析[J].上海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3.23.3
[5]詹復亮. 《新刑事訴訟法與職務犯罪偵查適用》[M].中國檢察出版社,2012
[6]冀祥德. 《最新刑事訴訟法釋評》[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2
[7]譚世貴. 《新刑事訴訟法的理解與實施》[M].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3
[8]張昊. 關于指定居所監視居住的適用條件[J].老區建設,2014.16
[9]符海、王萬全. 指定居所監視居住若干問題的法律適用思考[J].檢察日報,2013.010
蘇艷中(1992~ ),女,壯族,廣西南寧人,法學碩士,廣西師范大學主要從事訴訟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