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愛茜
(533000 廣西百色市人民檢察院 廣西 百色)
我國民事訴訟法中的自認制度淺探
黃愛茜
(533000 廣西百色市人民檢察院 廣西 百色)
本文將首先簡要分析我國自認制度目前的立法狀況及研究成果,然后對比國外立法和實踐經驗,找出我國自認制度在立法和實踐方面的不足之處,進而提出個人建議。
民事訴訟法;自認制度
自認是指當事人對不利于自己事實的承認。它分為訴訟中的自認和訴訟外的自認。訴訟中的自認是指當事人在訴訟過程中對另一方當事人陳述的不利于自己的案件事實的承認。中國證據法中所說的自認是在訴訟過程中的自認。《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8條規定:自認必須發生在訴訟過程中;自認是一方當事人對另一方當事人陳述的案件事實的承認;自認必須是明確表示的;自認必須具有合法性。該條明確規范了自認制度,已構建起我國自認制度的框架。由于學者認識個性的差異,同一概念也有不同的認識,關于自認也是如此。
一般的民事案件可以使用自認規則是因為當事人對自己一般的民事權益具有充分的處分權,比如財產權利。沒有把涉及身份關系的案件納入自認的適用范圍是因為身份關系案件具有其特殊性,比如婚姻關系的確立、效力及解除等。
1.自認的分類方面關于自認的分類,世界各國有所差別
在德國,自認分為完全自認與限制自認。在美國,自認被分為當事人的自認、代理人的自認、于己不利的陳述。我國大陸理論上僅對自認作了一種分類,即明示自認和默示自認,并且對默示自認的適用條件作了嚴格的限制。
2.自認的撤銷方面
各國法律規定了在特殊情況下允許當事人撤銷自認的條件。德國規定,當事人只有在證明了自認事實不真實的情況下,才能撤銷自認。我國大陸關于自認的撤消規定了兩種情形:一是經對方當事人同意。二是有充分證據證明自認是在自認人受脅迫或者重大誤解的情況下做出的。
3.自認是否屬于證據方面
英美法系普遍認為自認屬于證據。大陸法系傾向于不將自認看成是一種證據,而是當事人出于自愿而主動承認,與證據的性質不同。我國立法也持大陸法系的通說,認為自認非證據,僅能產生“另一方當事人無須舉證”的效果。
自認的效力在一般民事訴訟案件中極大,但在若干性質特別的案件或者特別訴訟程序中,則受到限制。中國《民事訴訟法》和有關司法解釋雖然對自認有所規定,但對自認的效力卻沒有詳盡規定,尤其是自認對法院的約束力沒有規定。這就導致在司法實踐中,法院可以完全拋開當事人的自認而以其他證據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自認僅發生舉證責任轉移的后果,但因具有不可撤銷性,使自認的當事人無法為反對的主張,亦無提出反證的可能性,其拘束力可以說是絕對的。自認不但對為自認的當事人發生拘束力,也對法院發生拘束力。因為自認的結果使雙方當事人的主張趨于一致,法院即應以該一致的主張作為裁判的基礎,無需另行調查證據。也就是說自認的效力雖直接拘束為自認的當事人,也間接拘束法院。自認的效力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1.自認對當事人的效力
對于作出自認的當事人而言,需要承擔因承認于已不利事實而帶來的法律后果,而且自認一旦作出,除非法定原因,不得撤銷,同時也不能提出與自認事實相反的主張。實際上自認也就成為證據的第五種類型——當事人的陳述。對于對方當事人而言,自認則免除了其對該事實的舉證責任。因為,自己提出的對對方不利的事實已經得到了對方的承認,對于雙方當事人不存在爭議的事實,無需舉證
2.自認對法院的效力
自認的效力不僅約束當事人,而且對法院也有約束力。法院在作出判決時必須受到當事人自認事實的約束。法院在適用法律時,應當以當事人自認的事實為基礎,法院沒有必要對雙方一致認定的事實的真實性進行審查,而且也不得作出與該自認事實相反的認定。自認對法院的效力不僅拘束一審法院,而且對二審法院也具有約束力。法院在一審中以當事人承認的事實為依據作出判決后,承認該事實的當事人在第二審中,不能在無正當理由時以證據推翻承認,二審法院仍然應當以一審承認事實為依據作出裁判。
我國目前法律體系日益完善,但由于起步晚,在部分制度建設上仍有很大上升空間,自認制度便是其中之一。
1.關于自認的分類
沒有明確區分訴訟上的自認與訴訟外的自認。作出承認的時間與空間不同,訴訟外的自認與訴訟內自認的效力也有所區別。《證據規定》中只規定了訴訟內的自認,對于訴訟外的自認卻只字未提。
2.關于自認的效力
(1)關于自認效力的對象。《證據規定》只規定了自認的事實可以免除對方當事人的證明責任,并未規定對于自認人本人以及法院所產生的約束力。
(2)關于受欺詐所作的自認的效力。《證據規定》中沒有規定受欺詐的情況下所作的自認能否撤銷的問題。我國《合同法》將欺詐、脅迫、乘人之危而使對方違背真實意思時所簽訂的合同作為可變更可撤銷的合同。因此,因欺詐而作出的自認應當允許其撤銷。
3.關于限制的自認
限制自認是指一方當事人對另一方當事人在訴訟中所作的于己不利的事實,并非完全承認,而是在承認的同時有所限制或者附加了條件的行為。
前文通過中外自認制度的對比,發現了很多我國自認制度不完善的地方,我們應該借鑒他國在自認制度立法和學術研究方面的優秀成果,以期加速我國法律體系的健全。
1.立法方面要更加完善
(1)在立法上明確區分自認的對象。要把對案件事實的自認和對訴訟請求的自認區別開來。對案件事實的只能導致對方當事人對該自認的事實免除證明責任,而對訴訟請求的承認會直接造成對方當事人勝訴,自認者敗訴。
(2)應適當擴充自認的主體范圍。我國《證據規定》中明確規定的自認主體包括當事人本人、當事人法定代理人和訴訟代理人。在我國民事訴訟過程中,還有一些其他的特殊訴訟參加人,法律也應當給予其適當的自認主體地位。
2.促進自認制度在訴訟實踐中的應用
如下措施可以促進自認在司法實踐中的運用:第一,積極組織雙方當事人交換訴訟文件和證據材料,促進雙方的信息溝通和交流;第二,開庭審理時,法官應標明當事人雙方在審前程序中所達成的一致意見,并告知當事人應當對這些事實以外的事實進行辯論。
綜上所述,《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對自認的定義、構成、代理人的自認級自認的撤回等內容進行了規定,使自認在我國的民事訴訟中有了一席之地。我們要結合自身國情借鑒外國優秀成果,加快我國法律制度的健全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