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竹 葉浩生
(1廣州大學教育學院,廣州510006;2廣州大學心理與腦科學研究中心,廣州510006)
理論論壇
“重”即“重要”?重量隱喻的具身視角
陳麗竹1葉浩生2
(1廣州大學教育學院,廣州510006;2廣州大學心理與腦科學研究中心,廣州510006)
具身認知強調一切事物的意義都建筑在身體經驗的基礎上,身體與認知是不可分離的整體。隱喻的本質是在認知加工中將熟悉的概念映射到抽象的概念上,以達到對抽象概念更好的理解。具身重量的隱喻主要通過語言學中重量與抽象概念之間的聯系,身體對重量的感知導致認知改變兩方面來進行論證,其中還包含了重量隱喻與重要性、嚴重性、情緒、道德等抽象概念之間關系的描述。大量研究支持抽象概念和身體感知是雙向作用的關系,對重量隱喻雙向性的探究主要包括重要性和過重負擔兩點。未來可以采用高生態效度的實驗范式,在具身視角下對重量隱喻進行深層次和多樣化的探索。
具身認知;隱喻;重量隱喻;重要性
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都會受到重力的作用,我們的日常生活或多或少也會受到重力的影響。實驗證實,重的物體會比輕的物體對人產生更大的影響。中國傳統文化中人們早就開始用身體所感受的重量去隱喻精神的壓力,如“如釋重負”“心情沉重”等。本文總結了在具身認知視域下重量隱喻的基本觀點,以及重量隱喻與情緒、感受、思維和程度等領域的抽象概念之間的聯系,梳理了重量隱喻相關的實證研究,論述了重量和重要性之間的雙向性關系,并指出了當前研究的局限和未來研究的方向。
自古希臘以來,受西方傳統二元論文化的影響,身體在真理的追求和知識的獲得方面一直處于被貶斥和受壓抑的地位。20世紀50年代,計算機革命推動了認知心理學的發展,占主導地位的符號加工認知心理學主張人的心理過程類似于計算機的信息處理,認知有如計算機的符號加工。上世紀80年代,隨著神經科學的發展,聯結主義模式成為認知科學的主流,它的導向性啟示和主要靈感來自大腦或神經系統,認知被視為神經網絡的平行加工。然而,無論是早期的符號加工心理學,還是聯結主義心理學,都忽視了身體在心智中的作用,身體在認知加工中僅僅是一個“載體”或“容器”[1]。隨著認知科學的發展,人們逐步意識到忽視身體所帶來的弊端,具身認知(embodied cognition)逐漸得到了更多的關注。具身認知旨在強調身體不是大腦的外衣,而是大腦本身,一切意義都建筑在身體經驗的基礎上,身體與認知之間是不可分離的一體。當我們形成概念、認識客體時,感知和運動系統扮演了基礎角色。身體感受可以影響認知判斷,一系列實驗證明了這一觀點。比如,對于股票價格的預測,人們在溫度高的環境下會比在溫度低的環境下,更容易跟隨大多數人的選擇去購買一只股票,這說明被試身體的溫度感受,會影響人們的行為決策,身處較高溫度環境下更容易產生從眾行為[2]。其次,心理模擬既可以說是對他人心理體驗的復演,也可以說是對所描述事件的替代體驗。當人們遇到似曾相識的場景時,曾經的知覺、運動和內省狀態將會再次被激活,過去經驗的激活和模擬就更好地促進了當前認知的進行。有研究證實“共情”(empathy)就是通過刺激大腦與身體,模擬了他人的感受,從而產生了類似的體驗,因而對他人的行為有了更好的理解。此外,語言是人類特有的溝通工具,對語言的理解也要啟動感覺運動經驗,通過內心模擬他人的行為來理解語言所描述的內容。最后,具身認知不僅強調身體對認知的塑造作用,也同樣強調環境對認知的影響。認知產生于大腦中,大腦存在于身體中,身體存在于環境中,認知過程與身體和環境組成緊密的一體。海德格爾的“在世存在”(beingin-the-world)就清楚表明了這樣一種觀念。認知、大腦、身體、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任何割裂這一整體的嘗試都是注定不能成功的[3]。
隱喻的本質是人們借助熟悉的、具體的始源域概念(如重量、溫度等)去映射和構建陌生的、抽象的目標域概念(如道德、時間、社會關系等),從而實現抽象概念的表征。換言之,當理解抽象的概念時,由于缺乏相應的心理表征,就要通過隱喻的方式,用經歷過的、熟悉的身體經驗去映射,從而可以對未知事物有更好的理解。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影響下,身體對重量的感知以及對抽象概念的映射也不盡相同。日常生活中,人們會通過視、聽、味、嗅、觸覺感知身處的環境和身邊的事物,輕和重作為兩種對物體重量的感知標準,是認知過程中身體不同的主觀感受,并且這種知覺感受不是單一、獨立存在著的,往往會與聽覺、嗅覺等相聯接。通過這種感覺的聯接,從身體一種感官認知映射到其他感官認知領域,讓味覺似乎會有輕重,氣味似乎會有鋒芒。英語中的heavy smell表示氣味重;heavy odor表示口味重。漢語中類似的表達就更常見了,包括“頭重腳輕”“睡覺輕”“口味重”等[4]。這些重量隱喻與我們生理的感覺是否有本質的聯系,還需要進一步研究。重量隱喻還常被映射到情感領域,用輕和重表示喜悅或悲傷的情感。情緒和情感的本質是認知主體對客觀事物的感受、態度與體驗。輕和重作為身體經驗所感受到的兩種不同的分量,會引發不同的生理和心理感受。比如一名學生背著很重的書包或者工廠的工人背著一塊大石板,他們的肌肉就會拉伸,神經緊張,從而引發身體的勞累感和心理的壓抑感,進而影響他們的認知和對事物的評價。當人們遇到歡喜的事情時,就會“人逢喜事精神爽”,做什么事都很有動力,腳步也會感到輕快。英語中也用light heart表示心情的輕松愉悅;而遇到悲傷或者不順利的事情時,就會覺得身負重擔,心事重重,感覺有石塊壓在胸前般沉重,腳步變得緩慢,英語中也常用heavy heart去描述心情沉重。除了情緒和情感體驗外,重量也映射到思維領域中,影響人們的判斷和思考。重的物體體積大,分量重,穩固可靠,容易吸引人們的眼球;輕的事物相對而言更容易被人忽視,感覺分量不足,不重要。“重男輕女”“重色輕友”都是用輕重去表達對某件事或某個人的看重程度或者其所處的地位的高低;還有用考慮是否周全去表現思考上的重視程度,英語中light mind的意思就是對事情考慮得不周全[4]。除此之外,比如“拈輕怕重”“責任重大”,英文中的heavy pollution(污染嚴重),都是用輕重表達不同的程度。在德語中,沉重也常用于表達困難,容易與輕又是相同的意思[5]。人們在日積月累的經驗中會得出,重的事物往往都是比較困難的,相對而言會比較重要,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去處理,需要付出更大程度的努力;輕的事物就代表輕松,簡單容易,需要付出的力量也會更少。
3.1 基于重要性的重量隱喻實證研究
重量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對于重量的感受是人們的一種基本的感覺經驗。在許多語言和文化中都借用重量來表達抽象概念,我們稱其為重量隱喻[6]。人類根據童年早期經驗了解到,不管在體力還是認知方面,處理重物都會比處理輕的物體花費更多的努力,因此更可能會把有關重量的經驗與付出更多的身體上或精神上的努力聯系在一起[5];還有當人們在做出決定之前,會去衡量不同建議、決策的價值,此時人們也會用增加重量去強調意見的重要性。成語“位高權重”中,權重字面上是指權力物理層面的重量,實際上卻隱喻了重要性的含義。
事實證明重量和重要性之間不僅在語言上,而且在抽象概念層面也有關聯。重要性這一抽象概念以重量的感覺經驗為基礎,并且強調重量和重要性之間應該是相互影響的關系。Jostmann,Lakens和Schubert的實驗就證明了這一點,在實驗中主試要求被試拿著一個1.04kg重的寫字板或拿0.66kg輕的寫字板,對六種外幣價值進行評估,以及對決策事件中發言權的重要性進行判斷,以此考察不同重量對“重要性”這個抽象概念加工的影響。結果發現,拿著重寫字板的被試比起拿著輕的寫字板的被試判斷貨幣更有價值,更重視在決策中發言權的重要性,同時承受更重寫字板的被試對自己的觀點更加自信[7]。Ackerman,Nocera和Bargh的實驗發現,被試參加一次求職時,拿起重的盒子(2.04kg)的人比拿起輕的盒子(0.30kg)的人更傾向于判斷求職過程嚴峻且職業更重要,但盒子的重量對于求職者的喜愛程度沒有顯著影響[8]。以上的實驗都證明了身處不同的重量體驗中對于事物重要性的判斷也是不同的,并且這些身體體驗不僅僅影響了人們對事物的看法,而且還影響這些看法的形成。一些研究還發現,重量體驗與認知資源的投入也有關系,進一步說,在應對重的事物時會引發更為精細的思維加工,而精細化的思維加工能夠提高一個人表面的觀點與其潛在信念間的一致性[9]。Jostmann等人在隨后的實驗中也證明了這一觀點,研究者要求被試拿著輕重不同的寫字板完成一份問卷的兩個問題,一個是對市長的評價,另一個是對所在城市的滿意程度,結果發現拿著重寫字板的被試比起拿輕的寫字板的被試對這兩個問題的評價的一致性更高[7]。
3.2 基于嚴重性、有效性的重量隱喻實證研究
在不同的語言和文化中,人們用身體對“重量”的感受來表達事態的嚴重程度及與物品效力之間的關系。身體所承受的重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人們對事物嚴重性和有效性的判斷。當人的身體擔負更多的重量時會判斷一件事更嚴重或更有效[10]。與此相關的實驗也有很多,Kaspar使用重的(1.61kg)和輕的(0.22kg)盒子來檢驗重量在判斷疾病嚴重性、藥物的副作用、藥物的有效性方面起的作用。研究表明,被試在拿起重盒子時比拿起輕盒子時判斷疾病更嚴重。該研究也發現,盒子的重量對估算病情恢復的時間沒有影響,但被試在拿著重盒子時比拿輕盒子時認為藥更有效[11]。最后,該研究還發現盒子的重量影響人們對藥物有效性的判斷,但不影響對一般藥物副作用和藥量的判斷。總之,這些研究都可以作為證據解讀重量對嚴重性、有效性相關認知的影響。3.3基于情緒的重量隱喻實證研究
情緒是一種很難界定和表達的抽象感覺,它不僅是人類內在感覺的重要表達方式,而且是人類和某些高等動物特有的心理現象。我們向別人表達自己的情緒,并且通過與他人有效溝通來了解他人的情緒。在日常生活中,很多關于重量的體驗都會對情緒感受產生影響。比如,人背著重物會覺得路變得更長,走起路來感覺更困難,而當沒有身體負重時就覺得渾身輕松。因此,人們無意間將消極的情緒和重的物體聯系起來;把積極的情緒與輕的物體聯系在一起。許多關于情緒的中文詞匯都用重量概念進行表示,例如,重壓、輕松。在英語中也有很多相近的表達,像“light at heart”“weight off my shoulders”等等。
從具身情緒的角度看,情緒的表達與身體對重量的感受不管在生活還是隱喻層面上都有一定的聯系。人們對重量知覺的啟動會影響情緒的波動,目前有研究表明,當啟動被試的重量知覺時,被試在輕重量對應積極詞匯、重重量對應消極詞匯的條件下,反應會更快,此時的反應時差異顯著。但是當啟動情緒詞時,在輕重量對應積極詞匯、重重量對應消極詞匯的條件下,被試的反應時差異不顯著。盡管人們對重量的感知會影響他們對情緒詞匯的判斷,但實驗通過受重時對情緒詞的判斷得出了單向的結果,情緒詞的啟動并沒有對重量的判斷同時產生影響[12]。情緒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可能受身體經驗各個方面的影響,比如溫度、空間等,而重量知覺也只是其中一種途徑。因此,情緒詞匯不會特別顯著地影響人們對重量的判斷。身體承受的重量是否是引起情緒波動的根源,或者說重量能否反映不同的情緒,這還需以后的研究進行驗證。
3.4 基于道德的重量隱喻實證研究
道德概念非常抽象,難以把握判斷的標準。國內研究者通過分析大量英漢語料得出了道德概念的重量隱喻表征,即人們常常用“重”描述道德,如德高望重、舉止莊重、尊重、慎重、穩重,用“輕”描述不道德,如舉止輕薄、輕佻、輕視、輕浮,即道德為“重”,不道德為“輕”[13]。
從具身道德觀來看,抽象的道德思維植根于身體經驗之中,因此身體經驗可影響道德判斷。很多研究綜合表明,個體的道德判斷和行為的確受到具身經驗的影響,激發人們不同的味覺、膚覺等身體感覺都會影響道德判斷。有研究通過讓被試手握不同重量的文件盒啟動不同的重量感覺,結果發現,相比手握較輕(200g)文件盒的被試,手握較重(2000g)文件盒的被試將不道德事件評估為更加不道德,對該事件做出的道德判斷也更為嚴苛;重量感還會影響不道德事件的重要性評價,相比手握較輕文件盒,被試手握較重的文件盒時對不道德事件的重要性評分更高,這些結果說明重量的身體體驗影響人們道德判斷的嚴苛程度和對不道德事件重要性的評價[14]。目前對道德與重量隱喻之間的研究仍然局限于以重要性作為中介變量,重量能否直接影響人們對道德的判斷,兩者之間是否還有更加直接、密切的聯系,仍需要往后更多實證性的研究去證明。
Lakoff和Johnson曾認為概念的隱喻是單向的[15]。比如,冷熱的知覺概念給人際關系這類抽象概念提供了更恰當的形容,像溫暖人心,冷酷無情等成語,但這種抽象概念的表達并不影響人們對實際溫度的感知。Boroditsky等人認為,具體的感覺經驗表征被激活時會影響到個人對抽象概念的思考[16]。而Barsalou根據具身模擬(embodied simulation account)指出,當對概念進行加工時,與其關聯的身體狀態也會被激活。他認為,抽象概念的表征是以感覺運動的過程為基礎的,但抽象概念和身體狀態的模擬緊密纏繞在一起,它們會共同被激活[17]。國內學者伍秋萍等人在對國外具身認知進行總結的基礎上提出,概念隱喻、具身效應都具有雙向作用,抽象概念和身體感知也同樣如此[18]。進一步研究發現,溫度和人際關系實際上也是雙向作用的,人對冷暖的感知影響其知覺評價,在溫暖的環境下對人際關系的看法可能更加積極,而在寒冷溫度下對人際關系的看法則會更加消極;反過來講,在積極的人際關系或情緒下更可能高估身處環境的溫度,而消極的情緒下則會導致環境溫度的低估[19]。還有關于清潔和道德純潔度的實驗發現,身體的清潔度會降低對道德行為嚴重程度的判斷,反過來,道德純潔度的威脅也會誘導被試產生清洗的需要[20]。
重量隱喻與重要性具有雙向性關系。在Slepian和Ambady的實驗中,主試把重量和時間進行匹配。被試被分為兩組,一組被告知過去比現在更沉重,并對個人的自我發展更重要,另一組則被告知現在會比過去更沉重,并對個人的自我發展更重要。隨后,被試閱讀兩本書:一本為封面破舊的1984年出版的書,一本為封面較新的2011年出版的書。其實兩本書只是換了封面,內容完全相同。接下來,讓被試判斷書的重量和受歡迎程度。結果與實驗假設的預期一致:提前被告知過去更沉重的隱喻組認為,1984年的書重量更重,更受歡迎,而現在更沉重隱喻組則認為2011年出版的書更重一些,更受歡迎[21]。實驗結果表明了重量隱喻與抽象意義之間的緊密聯系,也說明意義的產生離不開身體的知覺系統,身體知覺造就了事物對我們的意義[22]。在另一項研究中,Schneider,Rutjens,Jostmann和Lakens發現在評定一本書的重量時,當一本書被描述為內容很重要時,被試對書重量的評定,相比描述書的內容不重要時要高出50%[23]。研究表明,啟動抽象概念能影響被試對重量的覺知,并且這種影響不只是語義上的,而且具身模擬激活了身體的真實知覺。
重量和心理負擔也是雙向性的關系[10]。Slawuta和Castano發現判斷物體重量前,讓被試看描述不道德行為的頁面,相比中性的描述而言,被試會明顯判斷物體更重一點。如同隱喻中用“重罪、重責”去表示對不道德行為的懲罰,“重”此時就和不道德行為聯系在一起。此外,當頁面描述自己正身處犯罪情境之內,會比描述自己身處犯罪故事之外,會讓被試判斷物體更重一些。這表明,當實驗內容與自己相關時,會引發自己的心理負擔,于是會加重身體知覺的重量,就會判斷物體更重一些[24]。Susewind還發現,當對以道德的生產方式生產出的食物(如:巧克力棒)和以不道德的生產方式生產出的食物(如:同樣的巧克力棒)進行描述時,被試會判斷后者更重。雖然這段描述中個人的責任對于判斷沒有什么聯系(被試對于不道德的生產過程沒有參與,也完全沒有責任),但是不道德的食物制作過程會驅使自我聯想,同樣造成了心理負擔,從而增加身體的知覺重量[25]。
重量是一個特殊的物理性質,它不能僅僅通過視覺和觸覺去判斷,如果完全依靠眼睛去判斷物體的重量,就會受到自身經驗和感知的影響。當看到一個瘦小的人正在搬動很大的物體時,就會根據已有的經驗判斷物體很重,但搬動的物體也許只是體積的大而不是重;同樣,當我們觸摸一件大小不同的物品時,內心會認定大的物品的重量肯定會比小的物品的重量更重,但實際上則不然,大的物品里面可能是空的,而小的物品則是實心的。我們眼睛和手所看到、觸摸到的物體重量其實與實際重量存在很大的差異,并且會影響我們對事物的判斷,所謂眼見不一定為實就是這個道理。此外,我們已經探討了重量隱喻在情感、知覺、思維領域的應用,它不再僅僅局限在語言學領域,它與身體知覺、抽象概念間的關系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
目前國內在重量與抽象概念“重要性”方面的研究已有一些成果。重的物體會促使人們認為該物體更重要、價值更高。這一點已經得到了人們的認可,但重量對其他方面影響的研究成果較少,比如空間與重量隱喻的關系,道德判斷與重量隱喻的直接關系等。另外,年齡的不同對重量的感受性也是不同的,國外已經涉及了相關的研究,而國內至今還沒有對這一問題進行探討。對于隱喻的雙向性的研究,是在不斷探索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一開始研究者們只發現隱喻是單向作用的,但隨著具身理論更深一步的探討,隱喻雙向作用的關系在很多隱喻方面同樣被證實。大量具身隱喻實驗研究表明,在隱喻雙向作用中還存在著不平衡性。研究發現從始源域到目標域的映射力量要弱于從目標域向始源域的映射,而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是始源域和目標域之間信息量的不對等,用于映射目標域的始源域的信息量,要遠遠大于用始源域來映射目標域的信息量。由于起始點被激活的容量是有限的,在總量一定的條件下,激活從起始點開始向外發散時,遇到的通路越多,每條通路上經過的激活量就越少,通行的速度也越慢;相反,通路少的話,每條通路的激活量就變多,通行的速度也越快。因此,我們發現隱喻映射是雙向作用的,但兩種不同的映射力量則具有不平衡性。通過對以往研究的總結,我們發現目前對于重量隱喻雙向性的研究仍然相對較少,只證實了重量與重要性、內心負擔之間的雙向研究,重量與其他方面是否也存在雙向隱喻關系還有待研究。此外,概念隱喻的雙向作用存在不平衡性,重量隱喻是否同樣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這些問題都有待進一步的深入探索。
1Ackerman J M,Nocera C C,Bargh J A.Incidental haptic sensations influence social judgments and decisions.Science,2010,328(5986):1712-1715.
2Barsalou L W.Grounded cognition.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08,59(1):617-645.
3Boroditsky L,Ramscar M.Therolesofbodyand mind in abstract thought.Psychological Science,2002,13(2):185-189.
4Chaiken S,Pomerantz E M,Giner-Sorolla R.Structuralconsistencyandattitudestrength.Attitude Strength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1995:387-412.
5Chen B Z,Liljenquist K.Washing away your sins:Threatened morality and physical cleansing.Science,2006,313(5792):1451-1452.
6竇川川,馬永田.漢英重量類詞匯隱喻的認知研究.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6(184):103-104
7Chandler J J,Reinhard D,Schwarz N.To judge a book by its weight you need to know its content:Knowledge moderates the use of embodied cue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012,48(4):948-952.
8Jostmann N B,Lakens D,Schubert T W.Weight as an embodiment of importance.Psychological Science,2009,20(9):1169-1174.
9韓冬,葉浩生.重中之“重”——具身視角下重的體驗與表征.心理科學進展,2014,22(6):918-925.
10Kaspar K,Vennek?tter A.Embodied information in cognitive tasks:Haptic weight sensations affect task.Performance and Processing Style,2015,11(3):64-76.
11Kaspar K.A weighty matter:Heaviness influences the evaluation of disease severity,drug effectiveness,and side effects.Plos One,2013,8(11):1-9.
12Kaufmann L M,Allen S.Adding weight to judgments:The role of stimulus focality on weight-related embodied cognition.A Journal of Mind,Brain,and Culture,2014,10(1):41-48.
13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14劉釗,丁鳳琴.大學生道德概念的重量與潔凈隱喻.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6,244(4):533-536.
15Schneider I K,Rutjens B T,Jostmannm N B,et al.Weighty matters:Importance literally feels heavy.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2011,2(5):474-478.
16Lee S H,Rotman J D,Perkins A W.Embodied cognition and social consumption:Self-regulating temperature through social products and behaviors.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2014,2(24):234-240.
17Slawuta P,Castano E.The unbearable heaviness of sin.Paper presented at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of SocialPsychologyConference,Stockholm,Sweden,2011.
18Slepian M L,Masicampo E,Toosi N R,et al.The physical burdens of secrecy.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General,2012,141(4):619-624.
19Susewind M.Subjective morality-Empirical studies on how people balance their own interests with the interests of others and experiencing moral meaning.(Unpublisheddoctoraldissertation).Universityof Cologne,Cologne,Germany,2012.
20伍秋萍,馮聰,陳斌斌.具身框架下的社會認知研究述評.心理科學進展,2011,19(3):336-345.
21徐丹.重量感對道德判斷的影響:道德事件重要性的中介作用.湖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5.
22Zhao X R,He X Y,Zhang W.A heavy heart:The association between weight and emotional words.Frontiers in Psychology,2016,7(920):1-9.
23葉浩生.有關具身認知思潮的理論心理學思考.心理學報,2011,43(5):589-598.
24葉浩生.具身認知的原理與應用.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
25張琳.具身視域下:重量與重要性的雙向研究.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12.
“Weight”is“Importance”?The Embodied Perspective of Metaphor about Weight
Chen Lizhu1,Ye Haosheng2
(1 School of Education,Guangzhou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2 The Center for the Psychology and Brain Science,Guangzhou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
Embodied cognition i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psychological views in present.It emphasizes that the significance of all things are constructed by our body experience.The physical and cognitive are inseparable as a whole.The essence of metaphor is mapping the familiar concept to the abstract concept in cognitive process,to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for abstract concept.The metaphor of body weight is mainly demonstrated in two aspects.One is the relation between weight and abstract concepts in linguistics,and the other is the perception of weight on the body that leads to cognitive change,as well as description about the connection among the metaphor of weight,importance,severity,emotional and moral etc.A large number of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abstract concept and body awareness are bipolar relationship,and the researches for metaphor of weight bipolar relationship mainly include two aspects,importance and overload burden.In future research,the experimental paradigms with high ecological validity could be adopted to have a deeper and more diversified exploration for the weight metaphor from embodied view.
embodied cognition;metaphor;metaphor of weight;importance
廣東省基礎研究及應用研究社會類重大項目(2016WZDXM022)
葉浩生,男,教授,博士生導師。Email:yehaosheng081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