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莉菁
(100088 中國政法大學 北京)
股權不等于經營管理權
殷莉菁
(100088 中國政法大學 北京)
公司作為我國民事主體中重要的法人主體,具有獨立的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股權,即股東的權利。經營管理權,是經過股東(大)會賦予公司董事會和高管管理經營公司的權利。現實中很多人會混淆,認為股東自然而然即擁有公司的經營管理權。二者之間是相對獨立的,但二者又具有關聯性。
股權;股東;經營管理權;公司章程
公司區別于其他民事主體最重要的特征在于公司與其股東在法律上是各自獨立的“人”。公司與成員在三方面均各自獨立:人格獨立、財產獨立以及責任獨立。就責任獨立而言,公司以其全部財產對自己的債務承擔無限責任;而股東對公司僅以出資額為限對公司的債務間接承擔有限責任。在權利方面,股東權利與公司權利天然分離,二者之間不具有對等關系。
股權,顧名思義為股東權利,其概念有廣義與狹義的區分。廣義的股權,泛指股東得以向公司主張的各種權利;狹義的股權,即股東基于股東資格而參與公司經營管理及獲取分紅的權利。本文的討論范圍僅限于狹義的股權。狹義的股權范疇中股東對公司享有的權利可大致分為兩類:公司事務參與權與財產權。
所謂公司事務參與權通常理解為確保股東對公司出資產生增值而作為的權利,具體包括表決權、代表訴訟提請權、臨時股東大會召集請求權、臨時股東大會自行召集權與主持權、提案權、質詢權、股東會和董事會決議無效確認請求權和撤銷請求權、公司合并無效訴訟提起權、累計投票權、會計賬簿查詢權、公司解散請求權等等。
所謂財產權通俗理解就是股東認繳出資額后的收益權和資金自由處置權,具體指的是股權分配請求權、剩余財產分配請求權、新股認購優先權、退股權、股份轉讓權、股東名冊變更請求權、股票支付請求權。
股東權利種類和內容多數法定于《公司法》,少數可根據股東會決議和章程自由約定。股東權利不是一種無邊界的權利,其必須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行使權利,且此范圍并不當然包括公司的經營管理權。
公司經營管理權是一種對公司進行經營管理的“授權”。現代公司法中,強化公司管理層的地位,賦予公司管理層廣泛權力,以使其代表公司進行經營活動時能快速靈活地適應復雜和多變的市場需要。公司管理層的法律地位,是指董事、監事、高管人員的權利和義務在法律上的體現,董事、監事、高管人員的法律地位表現為其權利的享有、義務的承受和責任的承擔。[1]現代公司所有權與控制權發生分離,所有權(股權)在前面已有闡述,而控制權通常掌握在公司管理層中。這種“授權”主要依據《公司法》、公司章程以及股東會決議等。對于公司的經營管理權,《公司法》第四十六條和四十九條中已明確規定了董事會和經理職權的法律授權。
《公司法》將公司經營計劃的決定權賦予董事會執行,將主持公司生產經營管理工作的權利賦予經理執行。公司法通過這種授權,賦予經營管理層面享有充分的自主權,股東可以按照法律規定選擇專業的經營管理層來確保自己的財富增值,自己專心于資金的運做,當然也可以按照法定的章程或股東會決議的“授權”程序,將公司的經營管理權掌握在大股東們手中。但切忌將公司所有權與控制權相混淆,而造成公司管理的混亂和授權不充分。
在世界范圍內,公司法多年來一個爭議不休的問題是:股東與董事的關系是否僅僅為被代理人與代理人之間的關系[2],或者公司章程在本質上對于股東大會與董事會的職權進行了清晰的劃分?從代理的視角出發,如果認為股東與董事之間的關系屬于代理性質,則鑒于被代理人擁有單方撤回委托權,被代理人在授權給代理人的同時通常不會限制其自身行事的權利。從公司法中關于公司章程的條款看,董事會的權利是由法律賦予的。[3]股權和經營管理權兩者相互獨立又密不可分,其獨立性體現在三個方面:①權利行使主體:股權歸屬于股東,公司的經營管理權歸屬于董事會和經理,在民事主體角色上各自獨立;②權利產生來源:股權產生于股東對于公司股份的認購,而經營管理權通常來自于法律規定、章程規定或股東會決議,因此兩種權利非同源性權利,各自獨立存在;③權利對象:股權權利對象為股東所占股份以及由股份所產生的衍生權利,而經營管理權對象為公司日常運營規劃,以及章程約定外的日常重大事項的決策權,二者權利行使對象獨立存在。
股權與經營管理權的關聯性的法律依據是我國《公司法》第三十七條股東會職權的規定,股東會享有決定公司的經營方針和投資計劃的權利,董事會和經理在執行公司的經營管理權時應在股東會制定的經營方針下開展工作。股東會作為一個相對龐大的機構(尤其是上市公司),無論是召開還是決議都會產生大量的成本,由股東會直接行使權利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公司決策效率,增加決策成本;而公司自治意味著公司有權通過章程的方式授權董事會行使某些職權。[4]
綜上,股權和經營管理權相互獨立且又相互制衡,根源在于股權所有者和經營管理者對于利益最大化的目標不一致,一方可能側重于公司的利潤分紅和股份增值,另一方則側重于公司長遠的行業目標和管理體系,因此,有時可能出現經營者偏離所有者利益最大化的情況,因此在現實中所有者需要采取各種管理和激勵辦法將經營管理層和股東的利益緊密結合,例如股權激勵機制、對賭協議等。
[1]金劍鋒.公司管理層的法定義務和民事責任[J].法律適用,2008(1):10
[2]趙忠龍.論公司治理的概念與實現[J].法學家,2013(3):97
[3]羅培新.股東會與董事會權利構造論:以合同為進路的分析,2016(2):122
[4]曹興權,黃超穎.股東會授權董事會的底線:權利配置基礎結構維持原則[J].財經法學,2017(3):92
殷莉菁(1985~ ),女,浙江杭州人,中國政法大學2014級法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