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 娜
(100088 中國政法大學 北京)
論不正當競爭行為的界定
茍 娜
(100088 中國政法大學 北京)
建議將具體不正當競爭行為的種類進行細化,規定個具體的構成要件,還需要將《反不正當競爭法》中沒有規定的,但在市場競爭中新出現的一些不正當競爭行為進行補充式列舉,從而增強《反不正當競爭法》的靈活性與實用性,使其更能適應現代的商業競爭模式。
不正當競爭;禁止;仿冒;假冒;注冊商標;混淆
隨著市場的發展,不正當競爭行為越來越多,引發了很多不正當競爭案件。近些年比較知名的不正當競爭案件有北京某奇藝科技有限公司訴深圳某網視科技有限公司不正當競爭糾紛案,行為人開發并運營相關軟件,實現無需觀看片前廣告即可直接觀看其他網絡視頻平臺視頻的功能,該行為違背了誠實信用原則,損害了其他網絡視頻平臺依托其正當商業模式獲取商業利益的合法權益,構成不正當競爭。北京某度網訊科技有限公司訴青島某商網絡技術有限公司等不正當競爭糾紛案,從事互聯網服務的經營者,在其他經營者網站的搜索結果頁面強行彈出廣告的行為,違反誠實信用原則和公認商業道德,妨礙其他經營者正當經營并損害其合法權益,可以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條的原則性規定認定為不正當競爭。天津中國青年旅行社訴天津國青國際旅行社擅自使用他人企業名稱糾紛案,對于企業長期、廣泛對外使用,具有一定市場知名度、為相關公眾所知悉,已實際具有商號作用的企業名稱簡稱,可以視為企業名稱予以保護。擅自將他人已實際具有商號作用的企業名稱簡稱作為商業活動中互聯網競價排名關鍵詞,使相關公眾產生混淆誤認的,屬于不正當競爭行為。
《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條第2 款規定:“本法所稱的不正當競爭,是指經營者違反本法規定,損害其他經營者的合法權益,擾亂社會經濟秩序的行為。”
不正當競爭具體是指什么呢?不正當競爭行為具體包括以下11 種:包括禁止仿冒,經營者不得假冒他人的注冊商標;不得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稱、包裝、裝潢,或者使用與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稱、包裝、裝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購買者誤認為是該知名商品;不得擅自使用他人的企業名稱或者姓名,引人誤認為是他人的商品;不得在商品上偽造或者冒用認證標志、名優標志等質量標志,偽造產地,對商品質量作引人誤解的虛假表示。包括禁止限制競爭,公用企業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獨占地位的經營者,不得限定他人購買其指定的經營者的商品,以排擠其他經營者的公平競爭。包括禁止權力經營,政府及其所屬部門不得濫用行政權力,限定他人購買其指定的經營者的商品,限制其他經營者正當的經營活動。政府及其所屬部門不得濫用行政權力,限制外地商品進入本地市場,或者本地商品流向外地市場。
包括禁止商業賄賂,經營者不得采用財物或者其他手段進行賄賂以銷售或者購買商品。在帳外暗中給予對方單位或者個人回扣的,以行賄論處;對方單位或者個人在帳外暗中收受回扣的,以受賄論處。經營者銷售或者購買商品,可以以明示方式給對方折扣,可以給中間人傭金。經營者給對方折扣、給中間人傭金的,必須如實入帳。接受折扣、傭金的經營者必須如實入帳。包括禁止虛假廣告,經營者不得利用廣告或者其他方法,對商品的質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產者、有效期限、產地等作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包括禁止侵犯商業秘密,經營者不得以盜竊、利誘、脅迫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獲取權利人的商業秘密;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以前項手段獲取的權利人的商業秘密;違反約定或者違反權利人有關保守商業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業秘密。第三人明知或者應知前款所列違法行為,獲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業秘密,視為侵犯商業秘密。包括禁止傾銷,經營者不得以排擠競爭對手為目的,以低于成本的價格銷售商品。包括禁止不正當附條件銷售行為,經營者銷售商品,不得違背購買者的意愿搭售商品或者附加其他不合理的條件。包括禁止不正當有獎銷售。包括禁止損害商譽,經營者不得捏造、散布虛偽事實,損害競爭對手的商業信譽、商品聲譽。包括禁止串通投標,投標者不得串通投標,抬高標價或者壓低標價。投標者和招標者不得相互勾。
雖然從《反不正當競爭法》的相關規定中可以看出,不正當競爭是指經營者違反本法規定,違背自愿、平等、公平、誠實信用的原則和公認的商業道德,損害其他經營者的合法權益,擾亂社會經濟秩序的行為,但其內涵、外延的界限,在理論和司法實踐中均存有爭議。由于是否屬于不正當競爭行為將成為能否適用《反不正當競爭法》的先決條件,界定不正當競爭行為就顯得格外重要。
《反不正當競爭法》對不正當競爭行為的界定存在封閉性缺陷,應該制定兜底條款來適應日新月異的商業模式及市場變化。第二章對不正當競爭行為規定的過于粗糙,實踐中不好執行。建議對不正當競爭行為的界定應采取概括和列舉相結合的方式,將已由《反壟斷法》調整的5種不正當競爭行為刪除,使《反不正當競爭法》只調整狹義上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將具體不正當競爭行為的種類進行細化,規定個具體的構成要件,還需要將《反不正當競爭法》中沒有規定的,但在市場競爭中新出現的一些不正當競爭行為進行補充式列舉,從而增強《反不正當競爭法》的靈活性與實用性,使其更能適應現代的商業競爭模式。
[1]王先林.《反壟斷法》的出臺與我國競爭法體系的協調完善.經濟法學、勞動法學,2008(7).
[2]《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
[3]胡康生.《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釋義.北京:法律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