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亮
(150000 中共黑龍江省直屬機關黨校 黑龍江 哈爾濱)
網絡平臺借貸的法律規制的分析
張 亮
(150000 中共黑龍江省直屬機關黨校 黑龍江 哈爾濱)
利用合理的法律規制可以讓網絡借貸中的風險得到有效降低,可以讓網絡平臺這一借貸媒介得到進一步發展。本文首先對網絡平臺借貸中法律規制問題進行分析,然后結合實際情況,提出幾點具有針對性的完善我國網絡平臺借貸法律規制的措施。
網絡平臺借貸;平臺準入機制;法律規范
前言:利用借貸網絡平臺,可以讓借貸雙方在了解信息時更為迅速,在短時間內,可以讓借貸交易得以促成,進而使得現代商業需求得到滿足,借貸網絡平臺具有廣泛性、交易便利性和快捷性,可以讓社會閑散資金得到有效利用,讓公眾投資渠道得到創新。
在網絡平臺借貸中,與法律規制相關的問題主要可分為三種:
(1)法律定位相對模糊。借貸網絡平臺的性質存在很多說法,一部分人認為是準金融機構,還有一部分人認為其為中介機構,因為定位的不明確,在法律監管以及法律規定中也就不夠完善,資金池模式、龐氏騙局模式等涉嫌詐騙的模式依然存在。
(2)平臺面臨法律風險。平臺面臨的法律風險主要有兩種,一是交易撮合風險,即平臺為得到更多的利益而可以將借款人信用等級提升,讓借款人潛在信用風險得到隱瞞,在交易完成后,如果借款人違約,那么平臺需要提供補償金,同時,借款人如果在逾期條件下,依然沒有對借款予以一次還清,而繼續借款,那么就很可能出現跑路現象,使得平臺虧損[1];二是中間賬戶的交易風險,從出借人賬戶流出的資金并沒有直接轉入到借款人賬戶中,利用網絡平臺借貸的方法讓運營資金周轉,一般情況下,賬戶總是被視為借款人、出借人轉賬的中間者,同時,當前的擔保機制并并沒有足夠健全,不能對出借人資金安全予以保護。
(3)借款人面臨風險。借款人面臨的危險主要是個人信息的保護缺失,借貸網絡平臺的信用交易往往伴隨風險,個人信用載體是個人信息,只有對借款人信用情況予以充分了解,才能讓風險得到有效降低,但是,我國當前在信息保護方面并沒有嚴格的法律規制。
1.法律監管主體
對借貸網絡平臺法律監管主體予以明確是完善網絡平臺借貸法律規制的重要手段,特別是對于不歸屬于特殊行業監管的P2P民間借貸網絡平臺來說,其完善具有重要意義。應該結合權責統一原則進行分析,針對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工信部門、銀監會的權利和職責進行探討,可以發現銀監會可以監管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變更、設立、終止等業務,因此,對于金融理財業務來說,其監管主體也應該是銀監會[2]。同時,還可以在監管中采取多部門聯合模式,以美國對P2P平臺的監管為例,在對其監管中,就采用了多分支聯邦監管體系,我國可以對此進行借鑒,讓銀監會監管前置審批,讓讓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監管注冊登記,讓工信部門審查平臺合法性。
2.法律規范
在法律規范層面,首先應該在法律中將網絡平臺借貸的中介機構法律地位予以明確,明確其作用為橋梁溝通;然后,需要對網絡平臺義務和權利予以明確,法律目的應該是創造一個行動結構,該行動結構應該是可以理解且穩定的,對此,應該讓行為方式的設計具有可預測性,保證權利義務與責任機制的健全性。
1.平臺準入機制
借貸網絡平臺本身是從事金融理財服務的中介機構,它可以將金融理財服務提供給投資者,在貨幣信用活動中,其本身是參與主體的身份。因此,需要銀監會對網絡平臺準入資質做出明確限制,借貸網絡平臺的最大特點是借貸雙方都就有一定廣泛性,利用這種準入機制的限制可以將行業內不符合標準的平臺、不夠規范的平臺予以淘汰。同時,應該在限制注冊資本時讓其更為具體,參考市場真實情況,對其最低注冊資本限額作出規定,且注冊資金的主要使用目的為控制風險,不可以將其用于擔保、放貸,一旦有破產情況發生,那么借款人利益可以得到充分保障。
2.資金進出模式
出借人、借款人的資金并不是平臺自由資金,因此,不能讓平臺私自使用投資金的行為出現,在審核借款需求的工作完成之后,需要讓平臺快速完成投資者資金——借款人賬戶的轉移工作。以P2P平臺為例,當前這種平臺的模式為直接支取,這也就有導致了該平臺可能出現資金滯留現象,因此,利用法律措施來監管此部分資金是具有必要性的,除此之外,還應該對資金運作模式予以更新,讓出借人資金、借款人資金、自有資金相互隔離,可以引入第三方托管機制。
3.風險儲備金制度
針對網絡平臺借貸中的壞賬損失問題,利用風險儲備金制度可以對其予以彌補,可以讓出借人利益得到保證。在風險控制中,平臺是主要的責任承擔主體,在風險損失中,出借人卻是唯一主體。針對此情況,首先應該確保平臺風險儲備金具有一定獨立性,可以借助平臺外的其他機構對其實施有效監管;其次,應該在法律中做出明確規定,即儲備基金只能用于防范風險,風險包含了壞賬風險、技術風險以及操作風險等;最后,應該確保風險儲備金的來源具有合法性,即其來源只能為平臺合法收入或是服務收入。
以美國Lending Club與Prosper為例,這兩個平臺在借款人信息保護上都采取了匿名的手段,且美國監管機構、相關法律規制都對信息保護方面有著極高的重視程度。因此,我國應該對借款人信息保護制度予以建立,在《刑法修正案(七)》中,規定了要保護公民的個人信息,對于保護網絡個人信息方面做出了強調,這讓我國網絡個人信息保護方面的空白區得到了有效填補,但只利用此法律規定還并不能起到良好效果,因此,還需要制定出具有針對性的法律規定,讓信息保護制度更為健全,讓使用個人信息時的限制條件更為細化,讓救濟程序更為具體。
綜上所述,通過明確平臺法律性、完善平臺法律機制和健全信息保護制度的方法可以讓當前網絡平臺借貸法律規制中的現存問題得到解決,進而使得我國網絡平臺借貸得到健康發展,網絡平臺借貸中相關主體的利益得到保障。
[1]何非凡.網絡平臺借貸的法律規制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6,18:202.
[2]薛高芳.網絡平臺借貸的法律規制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6,14:105-107.